一套房子的建造成本,中等城市最多每平米1500元,為什麼會賣到上萬元呢?

煩惱的雞肋


房地產的建築成本,不是它的實際成本,另外,現在房子的建造建安成本,也不是1500塊錢每平米,差不多能達到2500左右,一套房子他真正的實際成本,是由土地樓面價,建安成本,財務成本,稅務成本,配套成本,以及管理費,銷售廣告費等等,眾多項目組成的,所以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當然了,要是說開發商沒有利潤,誰還花那麼大的成本去蓋房子,中等城市的房子,主要看土地的成本是多少,加上建築成本,另外還要根據建築密度,容積率,進行房子的設計,有的項目還要增加一些安置房,經濟適用房的設計,這些都會增加開發的成本,其他的成本每平米不會超過1000塊錢,綜合起來也要4000到6000成本,增值稅就是17%的,想一想其他的成本,這個稅金就是交易之後,立馬要交納的稅金,是按照交易額來進行交納的,一萬塊錢一平米,就要交1700塊錢的增值稅,這些成本老百姓都是不知道的,但是確實是購房人承擔的,肯定是包含在房價裡面,成本有多高。

我們買到的房子,稅金佔到很大一塊,土地可以理解為全部都是稅金,加上增值稅,這一塊兒基本上政府收了以後都做了基礎建設,也就是說我們免費走的公路,我們吃水挖井的費用,還有部隊為我們保障一方的平安,各種基礎設施,都需要從這些費用裡面出來,所以我們花錢,有時候都是做了公共事業,我們花錢我們用,我們是光榮的納稅人。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投資購房,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樂福居,這裡會有一系列關於購房的一些小常識,等你來哦。


樂福居


煩惱的雞肋:1500元一平方米的住宅建造成本,你是聽誰說的,聽風就是雨這不是成熟男人的表現,你也不是專業人士,我來回答你吧,1500元只是住宅建造單位工程中的土建主體結構,室內水電工程,二次結構工程,室內外抹灰等分部分項工程的造價。門窗工程,外牆外保溫工程,室外綜合管線工程,道路園林綠化等工程不在1500元之內,因此一平方住宅的交房總成本應在3500元左右。而土地是最大的成本,最近杭州市拍了一塊土地,折算到每平方達到了2.8萬元,這個成本應該是28000+3500+各種稅費銀行貸款利息之合,這就超三萬多了,開發商再加上利潤,開盤價定在四萬左右一點不奇怪……


高建強10


我是干城市規劃的,之前在甲方、乙方、監理公司、設計院都幹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你說的建造成本,應該說的是土建安裝成本,也就是組成房屋實體,我們肉眼可見的成本。這只是組成房價的一部分,甚至很小一部分,在一線城市,土建安裝成本在房價組成裡佔比其實微乎其微。這方面的成本全國都差不多,一般多層一平方米1200元左右,高層一平方米1500元左右。想想看,北上深房價動不動就5萬多,而土建安裝成本就那麼點,佔比真的很小很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水泥、鋼材、磚還有人工費又開始漲價了。

除了土建安裝成本,組成房價的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來看看:

  1. 拿地費用:這個是不小的一筆支出,一般越是大城市,拿地費用越貴,因為地皮值錢啊。現在政府一般是把土地徵收了,然後三通一平,變成“淨地”,然後掛牌出售,價高者得。單位建築面積分擔的土地費用,即使樓面地價。可別小看這個樓面地價,現在不少地方的財政是土地財政,主要財政來源就是賣地收入,相應地,樓面地價也越來越高,是房價上漲的主要推手。比如前段時間廣州南沙區2018年宅地首拍,樓面地價達17231元/㎡。

  2. 各種稅費規費:這些費用名目比較多,比如工程排汙費,城市維護建設稅等,也是不小一筆支出。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稅收徵管越來越嚴了,就別想偷稅漏稅了,這些費用一個都不能省。

  3. 開發商的資金成本:現在開發商資金充足的基本沒有幾個,連大開發商都這樣,所以他們的資金來源五花八門,除了預售外,還有銀行貸款(現在不好貸了),財務公司貸款,高息吸收民間借款,甚至玩起了高利貸,這部分資金成本不容小覷,不少開發商就死在高昂的利息上,導致資金鍊斷裂,樓盤爛尾。

  4. 各種不可預見支出:現在漫天要價的釘子戶不少,如果遇到了,非常讓人頭疼,為了顧全大局,有時候開發商只能讓步,滿足他們的各種不合理要求,而這筆費用最終還要打入房價裡的。此外,還有不好公開的黑色成本。

  5. 說了這麼多,總得給開發商留點利潤吧,開發商又不是慈善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開發房子是高風險行業,他們需要的利潤自然也要高一些。

總之,建房是個系統工程,房子的成本里並不單單僅有房子建造的成本,還包括我們很多看不見的費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希望房價能迴歸住的屬性,祝願每個人在所在的城市裡都有屬於自己的安樂窩。


用戶52452714711


建造成本1500?開玩笑吧。小編說的1500通俗解釋就是隻含基礎地梁、框架、隔牆、牆面抹水泥砂漿。還有水電氣綠化管網呢?開發商的利潤一般在10%至20%。

一、房屋建造成本詳細的算法應該是這樣的: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大致可以理解為土建和安裝成本)+綠化成本+稅收+設計費+監理費+配套費+銷售成本(廣告費、銷售人員工資和提成)+融資成本(貸款利息)+資金佔用成本(開發商本人的錢變成了土地,在整個開發週期內則資金被佔用,和商場積壓商品是一回事)+管理費(員工工資福利及生活費、交通差旅費、招待費等)。

(一)土地成本。土地成本通常可以理解為房屋建築面積1平方米分攤總地價的多少,也就是通常說的樓面地價,說得再直接一點就是房屋建築面積單價裡有多少是用於買地的。土地成本計算方法為總地價除以樓盤總建築面積。所以土地成本全國各地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地方不同項目也是不一樣的。土地成交後必須公示,所有人都可以查到,這是透明的。

(二)建安成本(即土建和安裝)。房屋建築面積1個平方分攤其他成本基本可以按以下行情計算,全國都差不多,根據工程承包商(也就是常說的修建方、承建方或乙方)墊資情況(開發商一般不會自己修房子,也不會修一個平方付一個平方的錢,所以承建方會先墊一部分資金)略有100至200多元差異。

土建成本1300至1500元/平方(各地材料及人工費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這個成本就是小編說的建設成本),僅限地基基礎、框架、內外牆體、內牆抹水泥砂漿這幾項,遠遠沒達到一幢房屋交付使用條件。還應完成以下安裝工程施工項目才能交付使用。

安裝成本和其他成本大致為消防60元/平方,供水15元/平方,供電80元/平方,供氣30元/平方,廣電及網絡15元/平方,電梯40元/平方,門窗80元/平方,外牆保溫節能和塗料120元/平方。設計費和監理費30元/平方。

綠化及景觀40至80元/平方,根據小區品質定位不同而不一樣。

(二)綜合稅收約為房價的14%,各地房價不一樣則稅務成本差異很大。

(三)銷售成本70元/平方,資金佔用成本70元/平方,管理費主要包括員工工資和車船招待等費用約100元/平方。

配套費各地不一樣,也有政府免收開發商配套費的。

以上成本均為各項成本折算到房屋1平方米建築面積上的成本。所以大家只要看清楚政府拍賣公告所公示的土地成交價,算出單個平方的土地成本加上上述成本就是開發商的全部建設成本了,再對比房屋賣價你就知道開發商賺多少錢一個平方了。

二、房地產暴利時代早已成為過去。一塊土地在公開拍賣前,政府必須先規劃好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限高、綠地率、車庫面積等指標,還會規定開發週期即什麼時候開建和多長時間竣工,然後再公開拍賣。上述指標一旦確定並公佈,一般不允許變更,所以開發商參與競拍土地時會考察當地房價行情、材料及人工成本、地段升值潛力作出成本計算然後再決定是否參與和最高以多少價競得土地。如果像一些網友說的有70%甚至翻倍利潤,那所有參與競拍的開發商會一直競拍下去,這就是土地大多會以高出起拍價很多的價格成交甚至出現地王的原因之一。開發商的利潤實際上在拿到地那一刻就基本定了,當然若在開發週期內碰到房價上漲,那就是開發商的眼光和對市場的判斷決定的,該人家賺,這就是市場經濟,由市場決定,政府也干預不了。


Christmaskiss


二線城市,一套價值500萬的房產,200平方左右,土地出讓金要佔近70%,購房者各種稅費3%左右,土建安裝成本要5%左右,開發商各種稅費5%左右,還有多少利潤?淨利潤能超過10%嗎?如果要按揭350萬30年在給銀行利息350萬。按揭一套價值500萬的房產,一共需要付出850萬,開發商拿走了50萬的利潤,剩下800萬讓誰拿走了?

想想看,每平米25000的房子,開發商只拿走了你2500到3000而已。剩下的兩萬多一平米進了誰的口袋?


維石熱能孟令輝


說白了土地財政就是把土地資源作為金融產品各種打包裝營租讓市場去加槓桿坐收盈利,到達頂點的時候要麼維持高位要麼崩盤……就是系統危機……金融海嘯。怎麼辦呢!捆綁其他金融產品產生連帶效應使違約事件減少,由於土地資源國家控制金融屬性金融效應明顯使其他金融產品失去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有效抑制整體泡沫的穩定,過高的自信來自來自70年的使用權限……一擔整體社會家庭負債結構崩塌,在以金融為基礎的土地就會從新回到市場,造成嚴重庫存的假象……不改變土地金融的屬性房地產的經濟龍頭就不可能動搖,主要是能代替房地產的領域在哪裡🧐


網開一面12


一套房子的建安成本都是不高的,中等城市最多1500元,大城市在2000至2500元,但是土地的成本不便宜啊,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成本,再加上稅收成本,就要佔據總房價的六七成,再加上開發商自己要賺20-30的利潤,所以房價上萬還是客氣的,新房價格在大城市往往要七八萬也不稀奇。

就拿中等城市來說,每平方米建安成本1500元,土地出讓價格再加上各種稅收,至少8000元/平方米至10000元/平方米,再加上開發商銷售、宣傳、工資、利息支出等費用起碼是2000元/平方`米。還有開發商自已要留下20-30%的淨利潤,即使是中等城市,房價至少要到15000至20000元/每平方米。

所以,新房價格主要是大頭是土地收入和各種稅賦,其他的開發商自己的各項支出,包括銷售、宣佈、工資至是財務利息支出的佔比都是很小的。所以,要遏制新房價格上漲,就是要讓土地出讓和各種稅費價格下降,這樣才能真正的降房價。


不執著財經


其實一套房子的建造成本,在中等城市每平米1500元這確實是個實在數,在一線城市也不會超過2000元。

但是,我們的房子內涵非常豐富,通常房子的價格裡邊包含了什麼呢?

首先,應當是土地出讓金了。我們建樓的土地都屬於國家所有,要想在這些土地上建樓,那麼必須要給國家交納一次性70年的土地出讓金。

土地出讓金,還通通要經過招拍掛的形式進行公開競價,最終平均到每平米的建築面積上。萬元售價的房子,樓面價一般佔到30~40%,平均每平方米房子繳納的土地出讓金一般也有3000~4000元。

而且土地出讓金也要講究機會成本,開發期間各種利息都需要開發商承擔。而且許多開發商是通過抵押貸款形式,借入的資金,因此,資金成本非常高。

第二,就是稅費。營改增之後,房地產適用稅率是11%。如果我們按照1萬元的售價,裡面有1100元是稅費。

還有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契稅,土地使用稅等等。

另外還需要交納契稅1.5%到2.5%(各種標準很多),住房維修基金一般也是2%到3%。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契稅,土地使用稅。

這樣每平米大約有1500元到2000元左右的稅費。

第三,房地產商的利潤。企業不可能給大家白打工,企業的毛利潤一般有15%到20%就足夠了,1萬元售價的樓盤企業能夠掙得1500到2000元每平米。

另外,一些樓盤還捆綁裝修費用。包括小區設施的一些費用。而且很多樓盤是按照總價交納工傷保險、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的。

蓋起個樓盤來不容易,並不是賣得貴,他們就掙得多。很多情況下還是為銀行打工。要不碧桂園是拼命的拿地,趕快的建房子,趕快賣掉,通過高週轉來掙毛毛雨的一點利潤。

7月底,國家再次明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貫徹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方針,希望國家未來房價的趨勢能夠轉變。


暖心人社


這個問題問的太外行了。

直接告訴你吧,一套房子的成本構成中,恰恰建築成本是最低的。

告訴你現在一些具體的土拍案例。

今年一月份,北京成交了幾宗地塊。

豐臺盧溝橋鄉XWY-01地塊R2二類居住用地,規定未來商品房銷售均價不超過54378元/平米,這塊地最終樓面價為41032元/平米,土地成本佔到了75%。

另一宗住宅在大興黃村,售價不超過55800元/平米,樓面價為30640元/平米。土地成本達到了55%。

看上去還算合理,“限房價競地價”還是有效果的。

再來看看江西南昌。

5月11日,南昌某地塊競價482輪,持續4個小時,樓面價達到了1.1萬元,但這塊地最終銷售均價被規定為12500元,留給開發商的只有1400塊錢。這1400塊錢,建築成本都不夠,開發商還能賺錢?

通常來說,房屋主體建築造價大概是1300元,水電消防大概是200元,道路管網和綠化成本再算進去,每平米差不多要2500元。

一般來說,如果房價賣1萬元,地價成本應該控制在4000塊錢,建安成本和稅費大概是5000塊錢,開發商留1000塊錢的利潤。

但你看上面這些案例,哪一個符合這個規律?

開發商敢這麼玩,高價拿地,那是因為他們預期房價會漲,成本暫時高,但是我拿了地不著急開盤,捂著等房價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要詳細說起來,恐怕一本書都說不完。

我認為關鍵點在於,樓市錢多,槓桿足,慾望無窮無盡。

我是樓市微觀察,只說真心話,歡迎點贊與關注。


樓市微觀察


建議先了解一下成本的構成。

地也不是免費的啊!

樓面價是指土地總價格除以該土地的允許最大建築面積,每個土地在獲得時,基本都有容積率規定,框定了該土地建築的最大面積。碧桂園在5月28日以10.75億購得某四線城市市中區地塊,樓面價已經達2788.9/m²。

除去買地本身就存在的基本樓面價外,再來談你所謂的成本(建築成本)、基本設施、基本結構、小區綠化、周邊配套。

1500怎麼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