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跟着古诗忆清明

清明期间,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起《跟着古诗忆清明》。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 点击收听 ▾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清明即事》

朗诵:林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林杉和南京市府西街小学的学生们

名师与你聊古诗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刘红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参编委,现任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

致力于“追求乐学境界”的实践与探索,2014年,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的教师代表,参加“中国教育家成长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育家成长报告会,被称为“教学名师五朵金花”之一。

说到清明,我们会想到春风和煦、绿草如茵、姹紫嫣红,想到祭祖扫墓、踏青赏春、植树造林……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以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谓之“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虽说民间在有些节气会举行一些仪式,但唯有清明,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即清明节。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清明节,也是唐诗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题目和内容出现“清明”二字的,共有160首诗歌。这些诗歌的主题大多是祭奠亲人、曲水流觞、踏春出游等。又因为清明节所特有的惆怅伤怀之情调,常常与文人多愁善感之心绪相贴合,流露孤寂、表达失意、抒发不平,使得清明节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与文学价值。

我们来看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这首《清明即事》。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恰巧遇上清明节。“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心里自然而然地泛起了忧愁、思念。“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很多马车吱吱嘎嘎地一路响着,好不热闹,这是去哪儿呢?原来呀,是到东城折柳踏青。绿意萌生的柳林,落花飞舞、芳草生长,黄莺蹁跹、蝴蝶嬉戏,多么美好的大自然,多么蓬勃的生命。唐人清明倾城而出,车马喧嚣,人潮汹涌,我们从《长安清明言怀》“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中,也可以想象到当时的盛景。至于柳树,更是清明的一种节日象征,在清明节的习俗和仪式里,总也离不开柳树,我们谓之“清明柳”。古人踏青时坐的轿子和马车都会插着柳枝,妇女的头上和儿童的衣服上也会插着柳枝。不仅踏青时要插柳,人们还有清明折柳的习俗,或者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或者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或是将柳枝插在先人的坟头。古人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若在清明的时候不戴柳条儿,年轻人一下子就会变成白发老人。柳枝依依,是绵绵思念,是勃勃生机,是美好心愿。持柳追思、折柳赠别、赏柳游春,插柳戴柳,“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意义。

二十四节气,为何只有它是节?这首古诗告诉你!

孟浩然仅仅是以《清明即事》抒发自己对清明美景的陶醉与热爱吗?王国维有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在这清明时节究竟想表达什么情语呢?且看诗的尾联笔锋一转,“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诗人独坐空堂,痴痴地回忆往昔,继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黯然神伤。好一份孤寂、愁思,与明媚春光、欢愉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乐景衬哀情,在清明这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仕途的艰难与失意,未来的漂泊与迷茫,复杂的内心、怅惘的情感,涌上诗人心头,注入笔端。

《跟着古诗忆清明》栏目

由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制作

※ 感谢南京市府西街小学的学生参与节目录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