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其它节气一样都属于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重要标志。但不同的是,清明也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俗演为节日。

探讨清明节的形成发展过程,就不得不先说扫墓和寒食禁火这两个习俗,正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习俗后,二者合二而一,才形成了清明节日。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扫墓或称墓祭、扫拜,就是在墓前祭祀祖先,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研究认为:古无墓祭,拜扫之俗起于东汉。其实并非如此。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设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尸”就是神主。可见早在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而《礼记・檀弓下》记载颜渊与子路的对话中,曾提及“哭墓”、“展墓”、“式墓”,前两者就是扫墓,而“式”即“轼”,轼墓就是凭藉车前横木向坟墓行礼,也属于扫墓的范围。

《孟子・离娄下》中讲了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虽然这个乞食祭墓品的齐人成为人们的笑料,但从他的所为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秦汉时代扫墓风俗得到官方提倡

秦汉时代,扫墓之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

因此,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年(公元34年)至长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后汉书・光武纪》)尽管汉代没有确定寒食之日,但汉人重视祭祖是可以肯定的。如严延年要从京师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还归东海扫墓地。”(《汉书・严延年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孝立国,更是提倡扫墓。宋代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谈到:“汉光武初继大业,诸将出征,有乡里者,令拜扫以为荣。”当时上行下效,拜扫祭墓之风勃兴。由于汉代人把祭扫祖先坟墓看得很郑重,所以王充《论衡・四讳》记载有因犯罪判刑者,不可上坟墓祭扫的礼俗。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唐代以后扫墓之风在民间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尽管如此,但人们对扫墓之风依旧重视。许多在职官员,常请假回乡扫墓。《魏书・高阳王传》记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他们请假回乡扫墓,一去就达百日。

而到了唐代,拜扫之风从达官显贵到庶民百姓都已十分盛行,并且将拜扫的日期定为寒食节。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

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索性列入五礼之中。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成了时最重要的社会风尚。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传说中寒食节源于晋臣介子推

寒食节究竟是哪一日,一说是清明的前一日,一说清明前两日,说法不一。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此寒食节来历。据晋地民间流传是纪念晋国介子推的节日。

春秋时,介子推辅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一次他们迷路于山中,粮绝无援,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偷偷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在封赏功臣之时,独独忘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隐入山中,不肯复出。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赏,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死于火海中。晋文公看到如此铮铮忠骨、高风亮节的介子推惨死,禁不住百感交集,伤心之极!为了悼念他,遂下令禁止在介子推死之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饭,以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

清明扫墓之风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

到了唐代,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就合二而一了,从节日风俗来说,基本上是一回事。据《癸辛杂识》记载,清明节时,太学也要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晋地寒食禁火尤为严格,升平时要禁火七日,丧乱之世也要禁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