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年年必考主观题!


今日头条教师资格证热门文章


​​最近越来越多的小伙伴留言询问科目二的干货。现在,大家翘首以盼的科目二必备主观题要来啦~

马上开始疯狂背诵吧!

时间紧任务重

先收藏再背诵

2019教师资格证 | 背!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年年必考主观题!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5)身体素养。

10.简述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

(3)文化知识

2019教师资格证 | 背!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年年必考主观题!


11.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14.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7.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指导的认识

1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9.教学过程的结构(或者: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20.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2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2.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23.简要论述谈话法的实施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24.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强调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

2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7.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28.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9.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0.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2019教师资格证 | 背!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年年必考主观题!


31.如何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角色扮演

(5)价值辨析

(6)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3.简述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

34.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5.简述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6.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37.简述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38.简述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1)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39.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操行评定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40.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有哪些?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