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從學習理論知識的角度而言,名詞解釋(概念)的掌握是有助於大家對於知識點的進一步內化。從考試策略的角度來說,名詞解釋每科4道題,每題4分,卷面各佔16分。雖然分值也不小,但備考難度極大,不好把握。

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1.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後繼續學習。

2.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3.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4.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5.操作定向:即瞭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6.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並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8.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瞭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瞭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11.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12.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

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13.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於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14.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瞭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

15.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於學生適應環境並調節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16.複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繫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18.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19.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20.問題: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2.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並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徵。

23.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4.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25.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

26.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的訓練。

27.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29.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31.從眾:是指人們對於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們行動的現象。

32.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35.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性學習。

36.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3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3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39.系統脫敏: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40.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41.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42.教學策略:指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

43.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44.情境教學:

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5.合作學習:指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46.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47.程序教學: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48.計算機輔助教學:指使用計算機作為一個輔導者,呈現信息,給學生提供練習機會,評價學生的成績以及提供額外的教學。

49.課堂管理:是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係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50.群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

51.群體動力:影響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稱為群體動力,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範、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係。

52.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級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53.群體規範: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範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範。

54.課堂氣氛:是指課堂裡某些佔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

55.課堂紀律: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課堂目標而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56.教師的領導方式:是教師用來行使權力與發揮其領導作用的行為方式。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種類型。

57.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裡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

收藏!乾貨!《教育心理學》常考的76個名詞解釋

58.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係或心理距離。

59.合作:是指學生們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60.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61.課堂結構: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

62.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

63.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64.教學評價:指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65.測量: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是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

66.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徵,為了減少誤差,測驗在編制、施測、評分以及解釋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系統的程序。

67.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評價。

68.總結性評價:也稱終結性評價,通常在一門課程或教學活動(如一個單元、章節、科目或學期)結束後進行的對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的測定。

69.常模參照評價:是指評價時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報告評價結果。

70.標準參照評價:是基於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對與教學等密切關聯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評價:或稱準備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開始前進行,摸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及個別差異,以便安排教學。

72.診斷性評價:有時與配置性評價意義相當,指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個體差異;有時指對經常表現學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後實施。

73.正式評價:指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估,且採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

74.非正式評價:是針對個別學生的評價,且評價的資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於大規模範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

76.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