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

milk_翔


那一年骑车走富春江之后,折向义乌方向,然后向绍兴而去,一路上江南一人高的油菜花,用它们大面积的金黄点染着一片片迥异于我所生活的北方的绚烂。

因为临近清明,在骑行经过一些村镇的时候,发现有一种一块钱一个的小食品,以前从没有吃过,甚至也没有见过。


打听了一下,叫做青团。青团的质地与粽子元宵似乎很接近,只是这层均匀的青色非常独特。卖青团的青年,很有在北方这个年纪和性别的年轻人较为少见的敬业精神,见我是旅途之人第一次吃,便详细介绍青团的做法。

原来是用这个季节里刚刚出苗的艾蒿的汁儿,和的糯米面,再裹上豆沙肉松蛋黄之类的馅料,成为又一种江南黏食。它具有江南食品少而精、美观、能量足的特点,几口吃过,回味之中自然就有了这片土地上的气息与味道。


这是旅行与季节与土地结合的经典一幕,让人一吃难忘,永远记住了青团这个食品。尽管回到北方以后,照例是看不到它的影子的。北方干旱严酷的环境,从历史深处就没有予一直在挣扎着的人们以这样细致周翔的耐心。

查资料知道,关于青团的起源的多种说法里,有一种较为普遍说法是,寒食节要吃冷食不能生火,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可以做好了以后放上三四天的特色食品。

但是这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用艾蒿的草汁来和面,这种将季节性的植被、药用植被揉入到食物之中去的实用考虑之外,还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学考虑。对于色彩的美学追求与对食物果腹的实用主义之间的这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被发明出来,被传承下来,一定是有其气候与地域的缘由的:它是这片适宜人类生存的诗意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种赞美与讴歌。是隐在食物里的爱,爱自然,爱这个世界的爱。


东方连话


吃青团就是为了“念亲恩”。

“青团”谐音“亲团”,意思是“和亲人在一起”。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寡妇一个人将儿子拉扯长大,不曾想小伙子不成器。长大的小伙子不光游手好闲,还整天对母亲非打即骂。

有一天,这个小伙子看到羊圈里面的羊羔跪着吃母羊的奶,幡然悔悟,于是含着泪水回家,准备向自己的母亲忏悔。

结果,母亲远远地看见儿子哭着回来,误会他在外受气,又要迁怒暴打自己。绝望的母亲寻了短见,跳河自尽。

儿子悔之晚矣,但是从此改邪归正。


后来,这个回头的浪子在每年清明节当天,总是拿河边的艾草熬水,和着糯米面做出苦涩的艾草青团来悼念自己的母亲。

后来,大家为了提醒自己恪守孝道,争相效仿,就形成了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惯。由于加了白糖和馅儿。现如今大家吃的青团已经不苦了。


桂圈儿


Hello,大家好,我是喜欢美食、热爱烹饪、钻研厨艺的小厨阿骞,这是我关于美食的第195条原创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清明节吃青团子是江南地区的习俗之一。青团子就是用艾草、雀麦草等绿叶草打成汁,与糯米粉和成面团,包上馅料,蒸制而成。

青团子的做法,在我的主页文章以及第问答194条问答中有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哦~!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有这么几种说法:

<strong>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要吃冷食,而青团子可以提前做好,冷吃也很好吃,所以清明节就要吃青团子。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手下陈太平被清军追捕,一位老农救了他。清兵封锁了村子,不准带东西出村,防止村民带东西给陈太平。老农回家路上思索着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滑了一跤,手上、身上沾满了绿色的草汁。遂生一技,将艾草洗净煮熟挤出汁,与糯米粉和面蒸熟,然后混在草里带出村子。以后,陈太平要求士兵都学会做这种团子,做青团的方法也就流传了下来。

寒食节、清明节不光是要祭祖,而且作为开春的第一大节日,这时人们去踏青、做游戏、植树,象征活力与新的开始,青团子颜色碧绿,象征着希望。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叫金兰的小伙子,父亲亡故,母亲把他拉扯大,但是不学无术,还经常打骂母亲。朝廷规定田地不能荒芜,所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下田。有一天,金兰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悔悟。母亲来送饭,金兰去迎,母亲害怕金兰又要打骂自己,就投了河。金兰去救,却只捞出了一块木板,就把木板供奉在家里,这就是牌位的由来。金兰把母亲投河的地方的青草摘回来做成苦饼。清明这天是金兰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就叫清明节。

这个故事出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清明节这天发大水,冲走了粮食,仅剩一点糯米粉,人们就将草汁加到糯米粉里,做成青团子。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就这么多,你支持哪种说法呢?评论区我们来投个票吧~!

我是阿骞,专注美食,每天都会分享一些美食的做法以及小技巧,偶尔也会分享一些美食小故事哦,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呗,感谢支持~!

@Famer许

食无定味,适者口珍,没有正宗,只言传统,厨无止境,精益求精

Famer许


古代清明节又叫寒食节,相传寒食节期间家家需禁火禁烟吃冷食,在古代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度仪式,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生命。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当上晋文公后请介子推当官,介子推不愿去,就带年迈得老母亲躲在深山里,晋文公就想了注意,就是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那知介子推也是个倔脾气,宁可烧死也不愿意出来。晋文公得知了介子推被烧死消息后很是伤心,便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日,以后年年寒食日都要禁止生火,需吃冷饭,以表示追怀之意。

据记载,青团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早亡,靠母亲防止纱布度日,金兰骄横懒惰,从不耕种,经常打骂母亲。遇一年寒食节,朝廷下令,田地荒废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耐着性子去田里干活。金兰在田里无意间看到母羊在喂小羊得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时至中午,母亲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了上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到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竟跳水轻生。金兰见此情景,慌忙跳水救母,但只在水里摸到一块儿木板,他便把木板带回家中,供奉堂前,牌位就是由此而来。

再说金兰,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送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青草采了回去,做成苦饼。故事还说寒食节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改叫清明。因为糕饼一类的食物古代也叫“团”所以后人就把金兰用青草做饼的事称为青团,一直流传至今。


小桥老事


这是一种传统 希望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 团团圆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