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陽春話人生

一把細面,半碗高湯,一杯清水,五錢豬油,一勺老陳家的醬油,再燙上兩棵挺闊脆爽的小白菜。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杭州,溫婉秀麗的代名詞,她的氣質是靜影沉璧,水波不驚的,與千年古都西安相比,多了些歲月靜好,少了些崢嶸金戈。

在這裡生活的人想必是詩意的。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煙柳畫橋,參差十萬人家······無數的文人墨客把對杭州的無限熱愛以千古絕句的方式傳達到我們的身邊,這亦是十分值得確幸的。

老蘇陽春話人生

麵食,作為中國傳統的食物類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東漢年間,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麵食之中蘊含著炎黃子孫對大地和天空最崇高的敬意,遠處的蔚藍天空下,怒放生長的金黃麥子散發著獨特的香氣,它們接受著來自天空和大地的寶貴恩饋,每一粒麥穗中都迸發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向行人昭示著生命的美麗和高貴。

秦嶺北麓,麥子熟透,機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礙競爭者的存在。麥客,中國古老的職業割麥人,他們踩著麥子成熟的節奏,用雙手挑戰機械。小麥,曾經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作物,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種植面積,從日常的饅頭 麵條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奠定了麵食在中國人飲食結構的傳統地位。然而要品嚐最原始古樸的面香,只有等麥收的季節,在效率的面前,麥客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天地的感激之情凝聚在收割麥子的一起一伏中,當時代發生變換,科技代替了信仰,古老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一茬茬收割殆盡······

老蘇陽春話人生

陽春麵,一種不加任何菜餚配料而只有湯的麵條,麵條細如龍鬚,粗如寬面;又因為有雞蛋和蒜苗,雞蛋代表太陽,蒜苗代表春天,所以冠以陽春麵。

陽春麵也稱光面,清湯麵。多流傳於江南,因此被劃在蘇式湯麵的範疇,同時以上海,高郵,揚州等地區最為有名。雖然地域迥異,做法也各有講究,但所承載的是那份素面的清白無慾。

老蘇陽春話人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陽春麵中所包含的哲學或許是符合這些元素的,一份陽春麵看似平淡至奇,但對於食材製作卻頗為講究。傳統的店家會秉持著中庸君臣之道來製作湯頭,一份湯頭中體現的是中正,和諧,有序,包容,這幾大特性,湯頭的製作須以大豬骨為食料文火慢燉,豬油熬製也需輔以鮮嫩的香蔥,煮麵條需要的則是一冷一熱,相互淬鍊。鮮香不油膩的豬油滲透到每一寸麵條裡,蔥翠點綴柔如春棉,一碗麵看似平淡無奇,卻凝聚著物質的精粹,一桌珍饈也遠不及它半勺清香,只有這樣的味道才能讓人記得深遠······

我不得不說,在這個變幻的年歲裡,沒有誰能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順順當當,日子終究是波瀾起伏,搖擺不定的。但這人啊!就是能在這一碗陽春麵裡能吃出一份實在。什麼是實在?這段話是實在,這碗麵是實在,平凡又滿足的活著更是一種實在。

老蘇陽春話人生

老蘇式生活有老三樣,吃茶,吃麵,聽評彈,選擇一碗麵倒像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有時面對這一碗不加雜料的麵條,心中倒有一些釋懷,平平淡淡的事物也許更加彌足珍貴,漫長的樸實下也許會有凝聚的精華。

在風塵中遺忘的清白臉龐,此身越重洋,輕描時光漫長低吟唱語焉不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