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是一代軍師奇才,為什麼死的那麼窩囊?

小小嬴政


允文允武的一代網紅人物,鄧艾,不是死於窩囊而是死於無知,死於自大自傲自以為是。作為統帥王者榮耀之師的伐蜀英雄“鄧艾”來說,他的勝利來的太突然,來的太容易,以至於自己居功自傲,得意忘形。更可以說;招來了小人的嫉妒。由於;充滿狼崽子野心的鐘會在背後不斷地捅刀子,誣告鄧艾意圖謀反,再加上司馬昭的疑心,所以說鄧艾必死無疑。

其一:後三國時代,鄧艾絕對堪稱是一位網紅人物。文武謀略甩了劉禪大將姜維幾條街。但是鄧艾的辦公室政治沒有處理好。他忽略了;千古名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是騙人的。作為一員武將,業績越大,領導的疑心也會加大。

其二: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帝王將相都是十分懼怕功高震主,鄧艾的腦袋瓜子不夠靈光,口不遮掩導致言多必失的禍事。越權做事自古以來都是帝王權術或職場的大忌。想到年,曹操與張魯的故事,曾今就是因為忘乎所以,佔了人家媳婦的便宜。導致張魯倒戈,曹操為此葬送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不說,還波及了典韋這位將才也一起葬身疆場。曹操如果不是坐著電動車逃之夭夭,估計三國鼎立的這段歷史就會改寫了,曹阿滿也會丟了小命。

其三:職場官場最忌諱背後捅刀子,常言道;君子可防小人難防。曹操的孫子“曹奐”執政時期,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作為伐蜀三軍的統帥“鍾會”就是一個藏匿於暗處的卑鄙小人。鄧艾和鍾會二人同朝共事多年,作為鍾會來說一直就是對鄧艾嫉妒憎恨繁多。而鄧艾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政敵,以至於讓野心勃勃的鐘會抓住了機會,對鄧艾展開了反擊。

其四:古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昭這支黃雀恰恰就是躲在螳螂和蟬的後面玩起了平衡之術,讓螳螂和蟬互相制衡,兩虎相爭,司馬昭坐收漁翁之利。行軍打仗、英勇謀略固然是關鍵,但是提防小人背後使絆子更是關鍵。一代軍事天才孫臏就是由於過度相信龐涓,導致坐上了輪椅,還差點丟掉了小命。鄧艾卻未能吸取教訓,導致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其五:伐蜀英雄“鄧艾”行事張揚,做事缺乏深思熟慮。不會善於偽裝,哪怕稍加收斂,借用他的仕途啟蒙恩師“司馬懿”裝病裝傻的忍讓之術,也不至於死於非命。鄧艾出生在紛亂的戰爭年代,但鄧艾目光遠大,見解超凡,具有十分難得的戰略頭腦。他允文允武,精通兵法,屢屢與蜀漢、孫吳交戰,未有一敗。其伐蜀之戰,在司馬昭的指揮下奔襲陰平,出敵意外,兵臨成都和鍾會聯手消滅了蜀漢政權。鄧艾偷渡陰平一役,堪稱古代戰爭歷史上對抗蜀軍征戰中最為突出的一次奇妙壯舉,已作為軍事歷史上的佳作而載入史冊。但是鄧艾最後的宿命卻甚是悽慘,莫得擺脫功臣“鳥盡弓藏”的死結,含冤而終了。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司馬昭擬定了伐蜀謀略,大軍兵分三路。徵西將軍鄧艾帶著三萬魏軍從狄道進攻劉蜀,羈絆沓中地區的姜維兵團。諸葛緒這一路人馬為切斷姜維兵團的退路,帶著三萬人伏擊武都。而魏軍主力十餘萬人則由鍾會帶領,欲染指漢中,直取成都之勢。

鄧艾令部將攻擊姜維兵團大本營,故分兵兩路,一路擊姜維的正面,一路迂迴側擊。姜維兵團探知鍾會部隊已入漢中,唯恐漢中難以支撐,就想盡快擺脫鄧艾的糾纏,欲撤軍至陰平境地。但魏軍一路窮追猛打,姜維兵團兵敗無心戀戰而後撤,

魏滅蜀之戰,鄧艾和姜維兵團打得異常慘烈,可以說是魏蜀戰爭末期盛況空前的一次戰鬥。此次攻擊蜀漢政權,司馬昭本心無勝算,但是由於鄧艾“出奇制勝”孤注一擲走了一步險棋,“陰平古道”。

鄧艾帶著大軍攀登陰平古道,魚貫而進遊走於壁立千仞之端,徒步跨越了數百里的原始地帶。行至峻峭險陡、巍峨高聳的懸崖絕壁處,鄧艾裹住土布“身先士卒”向山下滾去。

以至於;鄧艾的這支野人奇兵,人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蜀地江油地界,迂迴到了姜維兵團的大後方。蜀漢政權大本營的後方大門頓開,鄧艾突如其來的這一手,讓姜維縱使立刻抽身回援都不及。

鄧艾神兵天降,兵臨城下,江油守軍只有乖乖繳械投降。隨後,鄧艾帶著魏軍勢如破竹、直搗黃龍。蜀漢皇帝劉禪自認倒黴,率眾投降。鄧艾“兵不血刃”攻克了蜀漢政權的大本營成都。鄧艾圍殲蜀漢姜維兵團,奇襲劉備奮鬥了幾十年換來的地盤。以遠途襲擾,攻其無備、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震懾了蜀漢皇帝“劉禪”,締造了古代戰爭歷史上精彩絕倫戰例。但是戰事推進的速度異常順利,而成都和魏都洛陽之間距離迢遙。鄧艾一心只想著如何打贏這一仗,但是卻沒想到戰爭進展順利,以至於就這麼輕而易舉的取得了勝利。

所以說,接下來對蜀漢的政權如何接管、蜀漢政權的“降臣”作何安置,貌似一時間沒有一個穩妥的計劃。鄧艾面對著劉備的獨子“劉禪”帶著蜀漢群臣來到鄧艾大營叩首請罪時,鄧艾為了安撫蜀漢臣民,同時被勝利面前衝昏了頭腦的鄧艾,一是在沒有奏請朝廷、二是沒有獲得司馬昭的授意,就獨自擅自做主,根據這些蜀地官吏地位的大小,擅自以皇帝的名義,對大批官吏進行了封賞或任命,再加上鄧艾得意忘形時的口無遮,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鄧艾不久就讓司馬昭以謀反定罪,確切地說,鄧艾從始至終就沒想過叛逆的動機。但是鄧艾的所作所為是憑藉著自己獲得的戰功,因為若沒有他鄧艾就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就打敗蜀漢政權,貌似此舉是天下共知的一件事。但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他仗著自己先後侍奉了司馬懿和司馬師,還有司馬昭的這一層關係。可以說;他的忠心赤膽,司馬昭是瞭解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三馬集團。可鄧艾卻是炙冰使燥,司馬昭的心機和他想的可是迥然不同。

而此時此刻,鄧艾的政敵也正在“耽耽虎視”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這個陰謀家自然就是鍾會。一代將才“鍾會”作為三路伐蜀大軍中的主力,雖說也獲得了朝廷的褒獎,但是和鄧艾的功勞對比,簡直就是相形見絀。進入成都後,鄧艾做人做事可以說是目空一切,更是不可一世的樣子,讓鍾會心存芥蒂。

眾所周知,鍾會私底下在鄧艾身後做了不少的手腳,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件就是他篡改的,還時時“撥嘴撩牙”、煽風點火,離間臣子的關係,又大肆傳播鄧艾欲要謀反的消息等等。

司馬昭面臨疇昔自己的親信、今朝世間馳名的伐蜀梟雄,司馬昭對鄧艾的內心糾結,可以說是相當雜亂,他在內心身處不一定會相信鄧艾真的會謀反,但此時的他並不想查個水落石出,所以就以犯上作亂之罪將鄧艾給宰了。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鄧艾在建立大功之後, 死得非常窩囊,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最腐朽的,士族操控一切的時代。

鄧艾之死,有他個人缺乏政治頭腦的因素,但主要是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的。

鄧艾戰爭年代形成的擅自行動的習慣,到了和平年代變得非常危險

鄧艾在滅蜀後。模仿東漢名將吳漢,開始以蜀地的長官行事。

他不但擅自封了自己手下的將領刺史之類的官職,還擅自安置蜀漢官員,甚至封了劉禪官職。

同時,鄧艾還給朝廷提出了滅吳的方略。要在蜀地怎麼煮鹽鑄鐵,要在屬地留多少兵,造多少船,然後怎麼滅吳。

應該說,鄧艾的建議體現了一個軍事家該有的素養。效法吳漢,也是有大志於胸。

可是,這也說明鄧艾沒有足夠的政治素養。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與吳漢時期早已不同了。吳漢確實可以這麼做,但鄧艾卻不能!

司馬昭一開始只是讓衛瓘勸誡鄧艾,不要擅自行動,應該多上報。可是,被兵法洗腦很深的鄧艾,卻和司馬昭扛起精來,說什麼將在外,就是以國家為先,不應該受到太多制約云云。

司馬昭受不了,收監了鄧艾。

鍾會,發揮了自己書法家的本事,篡改鄧艾和司馬昭的信件。並夥同衛瓘等人,在路上殺害了鄧艾。

為何手中並無大軍(征討軍和蜀軍主力都在鍾會處)的鄧艾會被殺呢?為何聰慧的司馬昭在鍾會和鄧艾爭吵中,為輕信鍾會呢?

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司馬家掌權時期,寒族功臣受到士族集團的排擠、謀害

有晉一代,正是中國士族地位最高的時期之一。司馬家的地位,需要士族的支持。司馬家最重要的圈子,就是魏國功臣集團的後代。比如陳泰、鍾會等。這些人都對司馬家非常重要,司馬家也不敢過分為難這些家族。

比如,琅琊諸葛家。諸葛誕是淮南三叛的主角之一,可是,在諸葛誕死後,司馬家也不敢對他們過分為難,甚至司馬炎還和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結親。

再比如,鍾會和鄧艾都是滅蜀後以謀反被處理的將領。可是,鄧艾被滅族,而鍾會家,基本沒有殃及家人。

而鄧艾,出身不高,同時,也入不了士族社交圈子(鄧艾口吃,怎麼能混進崇尚玄學的士族圈子呢)。甚至於,作為寒族的代表,鄧艾與士族群體存在競爭關係。

這就決定了,鄧艾在這個統治集團中,毫無根基,朝廷用就用,殺就殺,並沒有太多顧慮。

這也決定了,一旦鄧艾與士族(如鍾會)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時,不論他能力多強,功績多大,司馬家一定是偏袒士族的。

鄧艾是否謀反?這點當時的人都持保留意見。比如,杜預就曾經在宴會上當面職責衛瓘(殺死鄧艾的主謀之一),說他謀害鄧艾有失名士之風,衛瓘當場也不敢多說什麼。可見,“鄧艾謀反是冤枉”的說法,在當時幾乎是共識。作為司馬家,也一定是多少知道的。



在士族們心中,冤死鄧艾這種事情,僅僅只算是“有失名士風度”

與鄧艾類似的,還有晉滅吳功臣王浚。當時的士族將領(王睿)也與王浚爭得不可開交,也像鍾會一樣,曾建議收監王浚。

可見,在那個時代,寒族功臣,很容易陷入到危險的政治局面中,稍有不慎,就會被殺。

司馬昭與鄧艾的關係微妙

放牛娃出身的鄧艾,能成為一代統兵大將,離不開司馬懿的栽培。

可是,到了司馬昭時期,他與鄧艾的關係就非常微妙了。鄧艾的年齡,比司馬懿小18歲,比司馬昭大14歲,基本屬於兩代人中間的一代。

他既不是司馬家交好的核心班底,又有很高的戰功和威望。這樣的人,與司馬昭既存在合作關係,也存在競爭關係。


在司馬家為代表的士族集團眼中,鄧艾不只是被利用者,也是競爭者。

此時,司馬昭的權力根基並不穩固。曹髦就曾經利用司馬師去世的時機,試圖奪回權力;而滅蜀之戰,又正好發生在司馬昭殺害曹髦之後。此時的司馬昭,正是權力的危機意識最強烈的時候。



滅蜀戰爭,正是司馬家為篡魏做最後權力鬥爭之時,此時鄧艾卻要效仿吳漢,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因此,在發動滅蜀戰爭時,魏國任命了資歷、威望都遠遠低於鄧艾的鐘會作為主將,同時,也任命了師篡在鄧艾軍中(可以認為師篡的作用,就是監視鄧艾)

而在鄧艾被殺後。鄧艾的部隊眾將,基本被明詔不受封賞。而這些將領都被司馬家的親信替代了位置。這可以看做是一次司馬家對鄧艾為代表的寒族軍事勢力進行的一次洗牌。

此後,所有的重臣、重將,都出自與司馬家關係盤根錯節的士族集團。獲取了士族支持的司馬家,他篡位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韓信被窩囊地處理,代表著中國進入皇帝操控一切的時代,皇帝不再與功臣“裂土封王”;

鄧艾這個級別的人物被窩囊地處理掉,標誌著中國徹底進入歷史上最瘸朽的,士族掌控一切的時代,士族集團可以極低風險地枉死功臣!

“石崇鬥富”,晉代統治集團瘸朽不堪,致中原淪陷數百年。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公元263年,曹魏名將鄧艾以奇兵偷渡陰平,由此打破了和西蜀名將姜維對峙的僵局。鄧艾所部翻越摩天嶺後直取江油,後與蜀軍大戰於綿竹,誅殺蜀將諸葛瞻後兵鋒直指成都,時蜀主劉禪見大勢已去,在大臣譙周等人的極力勸說下開城投降,自此蜀國宣告滅亡。

話說鄧艾作為滅蜀的第一功臣,等待他的結局究竟是什麼呢?很不幸,進駐成都後不久,鄧艾和其子鄧忠便因謀逆的罪名被送上了囚車,後在押解回洛陽的途中遭監軍衛瓘派人誅殺,可謂是死得不明不白,相當窩囊。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鄧艾如此慘淡的結局呢?下面我們具體來談一談。

居功自傲

鄧艾,字士載,武廟六十四名將之一。鄧艾的軍事才能沒得說,他治軍嚴謹,見解超人,有卓越的戰略思想,且作戰勇於身先士卒,乃真正的將才。然人無完人,鄧艾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居功自傲,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

何為“京觀”?這個說起來就有些不太舒服了,所謂“京觀”是指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歷史上築“京觀”的事例並不多,然鄧艾在綿竹破蜀後卻做了......

不懂權謀

《鄧艾傳》中還記載了一個事,那便是鄧艾曾上奏司馬昭要封劉禪為扶風王,並善待劉禪,從而達到招降吳國的目的,時司馬昭回了鄧艾八個字: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但鄧艾卻並沒有按照司馬昭的意思去做,而是奉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擅自大封蜀漢降臣,想以此達到東吳望風臣服的目的。此舉自然是讓司馬昭氣得不輕,加之鐘會,胡烈,衛瓘等人早已對鄧艾不滿,於是眾人聯名誣陷鄧艾有謀逆之嫌,由此鄧艾父子便鋃鐺入獄。

鄧艾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他希望儘快結束這亂世的紛爭,幫助曹魏完成統一大業,然這樣一來曹魏統一天下的大功豈不盡歸你鄧艾所居?公然不聽司馬昭調遣,如此一來致司馬昭於何地,致鍾會,衛瓘等人於何地?

衛瓘的私心

當時司馬昭其實還並沒有要殺鄧艾之心,只是要將他押解到洛陽問罪,鄧艾被殺其實很大程度上衛瓘出於自保而私自做出的一個決定。據《鄧艾傳》記載:

“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

時鄧艾因罪被囚,由此鍾會進入成都開始主持大局,沒多久鍾會便開始公然大舉義旗反對司馬昭,不過很快便被監軍衛瓘聯合鄧艾舊部以及其他魏軍將領給鎮壓了下去,鍾會死後,鄧艾的舊部開始為鄧艾鳴冤了,他們想迎回鄧艾主持成都大局,而衛瓘之前也曾和鍾會一同陷害過鄧艾,而且親自去抓捕鄧艾之人正是衛瓘本人,或因擔心鄧艾報復,或因陷害鄧艾之事暴露,於是在鄧艾舊部去迎回鄧艾前,搶先一步派護軍田續去誅殺鄧艾父子,由此鄧艾父子在綿竹這個曾經築“京觀”以彰顯自己大功的地方被殺身亡,也是諷刺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鄧艾之死,原因特別複雜,我試著梳理一番,把前因後果說清楚,講明白。

1、功高震主,獨斷專行

鄧艾是三國晚期最出色的將領、滅蜀之役的頭號功臣,在偉大的勝利面前,在巨大的榮譽面前,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臨近。“功高震主”者多半沒有好下場,你有滅掉一個國家的能力,當權者怎麼放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與其寄希望於遇到光武帝這樣不殺功臣的名君,還不如急流勇退,求田問舍以保平安。

然而,鄧艾並沒有急流勇退的決斷。

不僅如此,他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一名將領的權限範圍。在滅蜀之戰中,鄧艾本來是配角,任務只是牽制姜維兵團。鄧艾千里躍進的奇襲戰,並非出於朝廷的計劃,而是他自作主張的結果。滅蜀之後,鄧艾更是獨斷專行,自作主張授蜀漢後主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餘蜀漢官員都成了鄧艾的部下。鄧艾這架式,不是活脫脫蜀漢太上皇嗎?

儘管司馬昭給予鄧艾最高級別的賞賜,提拔為太尉,又是增邑二萬戶,實則對他的獨斷專行十分不滿。

2、上平吳書,惹司馬昭生疑心

鄧艾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司馬昭對他已經有嚴重的戒備之心,他還意猶未足,上了一道書,提出不戰而屈東吳的戰略主張。

在這道平吳書中,有兩個地方,引起司馬昭的警惕。

第一,鄧艾建議留下兩萬名隴右士兵以及兩萬名蜀兵,煮鹽鍊鐵,以備軍事農事之用。同時製造舟船,為攻取東吳作準備。蜀國已經平定,鄧艾卻要把兩萬名從隴右帶來的士兵截留在蜀國,你究竟要幹什麼呢?

第二,鄧艾大談特談如何要如何處置前蜀君臣: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財物並提供服侍左右之人。扶風郡的董卓塢可以當作劉禪的宮舍,並封他的兒子們為公爵侯爵,把郡下諸縣作為他們的食邑。

大家想想,司馬昭看到後有何感想?說白了,鄧艾不過是一員前線將領,有什麼資格來封劉禪為扶風王呢?有什麼資格封劉禪的兒子當公爵侯爵呢?你鄧艾有何用心,莫非你想割據滇蜀,與朝廷叫板麼?

很快,司馬昭指示監軍衛瓘警告鄧艾說:“有什麼事應該及時上報,不宜馬上施行。”顯然,司馬昭對鄧艾每每“先斬後奏”的做法已是深感不滿。

3、鍾會的不滿

作為伐蜀遠征軍的總司令,鍾會很失落,他的風頭全被鄧艾給搶走了。自己手上有十幾萬人馬,而鄧艾才不過三萬人,結果人家搶了頭功,自己只能屈居老二。戰後鄧艾被提拔為太尉,賞邑兩萬戶;鍾會被提拔為司徒,賞邑只有一萬戶,才只鄧艾的一半。鍾會自小就是個耍小聰明的人,沽名釣譽,哪裡忍受得了屈居鄧艾之下呢?

姜維有復蜀之心,利用鍾會的失落心理,給他暗示幾點:滅蜀之戰,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能全身而退嗎?蜀地天府之國,您擁兵十萬,只要佔了這地盤,司馬昭能奈你何?這個真的把鍾會給說動了。

然而,要控制川蜀,鄧艾就是最大的絆腳石。

鍾會要與司馬昭分庭抗禮,就得先剷除鄧艾這個心腹之患,只要除掉鄧艾,其他魏國將領在他眼裡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要如何整垮鄧艾呢?精明的鐘會很快發現鄧艾的弱點:此公居功自傲,經常在朝廷沒有批准的情況下自作主張,不知收斂。更重要的是,司馬昭已經對鄧艾表現出嚴重的不信任,懷疑他心有異志。

4、被調包的書信

很快,一封密信快馬加鞭送到司馬昭手中。這是鍾會與衛瓘聯名密奏的信,指控鄧艾心懷不軌,意圖謀反。衛瓘是朝廷派去監督鄧艾、鍾會的監軍,其實就是司馬昭的眼線與心腹。司馬昭本就防著鄧艾,看到鍾會、衛瓘的信,心中更是狐疑。

鍾會有一大絕活,善於模仿他人的字跡。當時鄧艾與鍾會分管蜀地,鄧艾佔據成都,劍閣以東之地則是鍾會的地盤。鄧艾寫給朝廷的書信,必定要經過鍾會的轄區,鍾會便乘機以檢查為由,攔下並扣留書信。鍾會模仿鄧艾的字跡,把信的內容都給改了,出言不遜,充滿狂傲之氣,而且有很多居功自誇之辭。被改過的信交到司馬昭手中時,可以想象朝廷一哥眼中已經燃起一團憤怒的火焰。


膽大包天的鐘會不僅擅改鄧艾的書信,連司馬昭的信他也敢改。司馬昭的回信同樣被他扣下,模仿字跡重寫一封,意在挑拔鄧艾對司馬昭的不滿。

鍾會實在是書法界的天才,他瞞天過海,竟然滴水不漏,神不知鬼不覺。在書信往返川蜀與洛陽多次後,司馬昭已經斷然認為:鄧艾已經失控,必定會叛變。與其坐等鄧艾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將其逮捕解往京師。

5、鄧艾被捕

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下詔逮捕鄧艾。

鄧艾手握重兵,盤踞成都,會束手就縛嗎?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司馬昭上了三道保險:第一,命令鍾會即刻進軍成都,鍾會有十幾萬軍隊,以多壓少,優勢十分明顯。第二,命令心腹賈充率軍進入斜谷道,作為鍾會的援兵。第三,司馬昭親自率領大軍移師長安,倘若有必要,也可以迅速開赴蜀地作戰。

此時司馬昭尚沒有處死鄧艾的打算,而鍾會則心懷鬼胎,打算藉此良機剷除鄧艾。他腦瓜一轉,想出一個一箭雙鵰的計謀。

鍾會把抓逮鄧艾的任務交給衛瓘。衛瓘是司馬昭的人,表面上鍾會是要把抓逮逆黨的功勞讓給衛瓘,實則用心陰險,想借鄧艾之手殺死衛瓘。如此既除掉衛瓘,又可以此為藉口誅殺鄧艾。

然而,出乎鍾會意料的是,鄧艾沒有抵抗,束手就擒。鄧艾很清楚自己被陷害了,被枉冤了,但他仍然相當驕傲與自信,到司馬昭那兒,可以自證清白,沒做虧心事怕什麼。

6、鍾會的結局

鍾會設計陷害鄧艾,鄧艾身陷囚車,虎威不再。鍾會自以為得計,然而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早上了司馬昭的黑名單。

鄧艾被擒後,鍾會開始謀劃藍圖,打算據川蜀,出其不意佔領長安、直搗洛陽、奪取天下。這時,一封突如其來的信令五雷轟頂。這是司馬昭寫來的親筆信,信是這樣寫的:“我擔心鄧艾拒捕,現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兵一萬人入斜谷道,駐紮樂城,我將親率十萬人馬屯長安,近日即可與你相見。”

鍾會判斷,倘若只為抓捕鄧艾,自己十幾萬人馬就能搞定,司馬昭大動干戈,不僅疑心鄧艾,也不放心自己。這時鐘會才明白,自己與鄧艾都只是兔死狗烹的命運罷了。他可不能像鄧艾那樣束手就擒,蜀漢天險猶在,我有十餘萬大軍,怕你個鳥!大不了老子當劉備第二,你能奈我何!

然而,鍾會的兵變計劃,陰差陽錯地出現了變化,這個細節就不詳說了,以免扯得太遠。總之,鍾會起事失敗了,命喪黃泉。

按理說,鍾會死後,他陷害鄧艾之事就水落石出。鄧艾為什麼還是逃不過一劫呢?

7、鄧艾之死

鍾會死於兵亂時,鄧艾並不在成都城內。他正被關在囚車裡,押往京師洛陽。鄧艾的那些老部下都知道老帥被冤枉,快馬加鞭去追趕囚車,打算把鄧艾迎回成都。

然而,有一個人惶恐不安了,這人便是衛瓘。

衛瓘是監軍,也是司馬昭的人。當他得悉鄧艾部下前去解救主帥時,心裡不禁涼了半截。很明顯,所謂“鄧艾謀反”就是冤假錯案,是鍾會一手策劃的,然而,這起錯案,衛瓘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記得麼?當初舉報鄧艾的人,除了鍾會之外,還有衛瓘。寫給司馬昭的舉報信上,有他的名字落款,白紙黑字,抵賴不了的。非但如此,他還親自逮捕鄧艾。倘若鄧艾無罪釋放,非但鄧艾要報復他,司馬昭也難免要追究其責任。

衛瓘確實是小人一個,他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名利。要保住功名,只有一種辦法:幹掉鄧艾!只要鄧艾死了,司馬昭也懶得去理會他究竟有沒有謀反的企圖。要殺鄧艾,必須要快,快刀斬亂麻,絕不能等到鄧艾恢復自由後才動手。

問題是,派誰去殺鄧艾呢?衛瓘挑來挑去,挑中一個人:護軍田續。

田續與鄧艾有什麼仇呢?在伐蜀之戰中,攻打江油時,護軍田續畏縮不前,鄧艾大怒,當場拿下,差點就把他砍頭了。衛瓘找來田續,命令他追上鄧艾的囚車,將其就地正法,並慫恿說:“您可以報江油受辱之仇了。”

打仗畏縮不前的田續在殺人上卻一馬當先,馬不停蹄,一路狂奔,終於在綿竹以西追上鄧艾。田續宣佈鄧艾罪狀,不容分說,將其父子兩人拉下囚車,就地正法。一代名將鄧艾就這樣死於荒郊野嶺,默無聲息。

衛瓘殺了鄧艾後,羅織一套說辭,稱蜀地動盪不安,恐鄧艾囚車難以到京師,或因此生變,故而殺之以絕後患。說實話,司馬昭對鄧艾之死表現得很淡漠。鄧艾活著,他反而擔心,自己那麼信任的鐘會都會走上叛變之路,誰能保證鄧艾的忠誠呢?既然殺了鄧艾,他的兒子們就必須死,否則有後患。當時鄧艾其他幾個兒子都在洛陽,糊里糊塗被抓起來,一律問斬。可憐鄧艾為魏國建立了豐功偉業,到頭來卻落得如此下場,豈不令讀史者扼腕而長嘆呢?


君山話史


鄧艾的死其實並沒有多窩囊,可能他也不會想到自己平定川蜀之後會走上了一條讓自己致命的道路。


鄧艾的發跡其實和司馬懿有著莫大的關係,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提拔,鄧艾在曹魏政權中混的風生水起。從低級小官到守邊大將,鄧艾的成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在嘉平年間,鄧艾多次抵擋住了蜀漢姜維的進攻,姜維數次白髮的無功而返都和鄧艾有著莫大的關聯。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佈詔書宣告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統帥三萬大軍拔營衝向了沓中,此時的姜蜀漢大將軍姜維正是沓中屯田,如果能將姜維困住,那麼這場戰爭幾乎就已經勝利了。可是鄧艾準備聯合天水太守王欣聯手包抄的時候,姜維率軍直接跑到了劍閣。


劍閣是通往成都的唯一一個險關,守住這裡,就等於掐滅了司馬昭的伐蜀計劃。


而鄧艾眼看著追不上火速撤離的姜維,便下令直接穿越陰平小道,不過說到這,這鄧艾真是個狠人啊!七百里的陰平小道被鄧艾下令鑿山開道,身披棉氈子從山上滾下去。破江油,戰綿竹,綿竹一戰還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給斬了。


鄧艾奇襲陰平小道的消息傳到了成都,川蜀大地舉國震驚,蜀漢後主劉禪舉城投降。


這份蓋世之功當然只屬於鄧艾他一個人,而在接受了劉禪了投降之後,鄧艾做了一件錯事:


擅自以天子名義封賞了投降的蜀漢君臣,這種越級辦事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極大不滿,長期鎮守邊疆之地的鄧艾或許習慣了刀頭舔血的日子,或許他壓根就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引發怎麼樣的後果。於是,勃然大怒的司馬昭親自下令讓鍾會囚禁了鄧艾,鄧艾的宿命也隨著這份滅蜀的不世之功而宣告結束。


鍾會下令讓衛瓘前去捉拿鄧艾,之後鍾會引發謀反的事情引得成都大亂,在混亂之中的鄧艾被殺死,他這一生從窮苦到無辜被殺,充滿了一絲絲的悲情,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權力博弈是最容易受到波及和屠戮的,而鄧艾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為司馬昭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竟然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歷史總探長


破蜀功臣鄧艾確實死得窩囊,在鍾會之亂平定後,本來押往洛陽的鄧艾有機會無罪釋放,他的舊部見鍾會已死,已有人開始起程趕路要放出鄧艾,因是監軍衛瓘捉拿並把他送上囚車的,怕已位居太尉的鄧艾以後報復,當機立斷派出與他有仇隙的田續追上囚車,對他說你可以報仇了,田續心領神會,追到綿竹,斬殺鄧艾鄧忠父子。有破蜀大功的鄧艾沒有死在戰場,卻死在戰友之手。而其家人,在洛陽的妻小,幾位兒子全部被司馬昭殺害,他的妻子和一位孫子流放到西城。


鄧艾的結局,既令人意外也不意外,他出身寒族,在崇尚世家豪族中魏晉時期顯得格格不入,卻為人自負又不聽從司馬昭的建議,又有軍功手握兵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司馬昭為鞏固權位,擺脫弒主的罵名,急於立大功,決定利用姜維大軍沓中屯田的機會進行伐蜀,派人請教鄧艾,鄧艾以蜀漢尚沒有禍亂製造出可乘之機為由,多次提出不同意見阻撓,迫得司馬昭只得派出主簿師纂到鄧艾軍當司馬作他手下,尋找機會幾番勸說,鄧艾這才奉命聽從。有功有才而自傲,本身就不是明智的。而鍾會則識時務得多,朝臣也多認為時機不成熟,連賈充也言蜀不可伐時,只有他堅持蜀漢可以攻伐並能成功。


這二人的表現極具對比性,言蜀可伐的鐘會突破漢中被姜維大軍堵在劍閣,前進不得,無奈想要退兵。而言蜀不可伐的鄧艾,卻通過偷渡陰平,直取江油,攻破綿竹,從而逼降成都,讓人啼笑皆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可能是二人之前的態度,令司馬昭和朝廷印象深刻,在對待二人造反事的處理上可以明顯看出,鍾會是真造反,卻除了自己被亂軍所殺,養子處死外,全家照樣升官發財。而鄧艾,本應放出而被田續追殺後,人死後事情過去好久,也不給平反,全家死的死遷的遷,直到司馬炎時才在議郎段灼的堅持下給他平了反,可見司馬昭的態度極為重要。


鄧艾之事,應還有另二個原因,一個是兵圍成都逼降劉禪後驕狂自大,常常自吹自擂不已,還自作主張,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仗恃著自己是司馬懿提拔起來的,自以為是司馬一家,大封蜀漢降將,劉禪行驃騎將軍軍,蜀漢太子劉睿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人各自有封;司馬昭警告他,他以吳漢故事自比,不知事情嚴重性,還要求乘滅蜀的機會,一鼓作氣,巡江而下攻打滅亡東吳,自作主張目無朝廷。

這一機會被懷恨在心的鐘會察覺,鍾會本有大志,又得到蜀漢大軍,正欲造反,又顧忌鄧艾近在咫尺,便與師纂胡烈聯名錶奏鄧艾謀反,事情遂致不可收拾。而鄧艾出身寒族,與世家子弟,信奉儒家名教的豪族代表司馬昭鍾會衛瓘等人玩不到一塊,他以為是司馬家的人,人家卻把他當外人,一旦有事,朝中無人保奏他,為他據理力爭,都在看他笑話,說明平日做人也有嚴重缺陷,這也是他死得窩囊的原因。


南方鵬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

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

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需通過對外發起戰爭轉移內部壓力,因此提出伐蜀計劃。但是,鄧艾意識不到這一點,以蜀國沒有內亂、姜維非常厲害為由,一再反對司馬昭的滅蜀計劃;而鍾會深刻領會司馬昭的意圖,大力支持這一計劃。因此,司馬昭對鄧艾大為不滿,對鍾會大為讚賞。

此時,魏國鎮西將軍的軍中排位低於徵西將軍,鄧艾任徵西將軍很久了,長期在庸涼地區與蜀漢姜維作戰,擁有極其豐富的軍事經驗。而鍾會長期擔任謀士,智謀出眾,但缺乏直接統兵作戰的經歷。

魏大將軍司馬昭力排眾議決定伐蜀後,直接拜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假節、主持伐蜀事宜,即鍾會是滅蜀行動的統帥,軍中排位更高的鄧艾則須受鍾會節制。這已經說明司馬昭信任鍾會,並不信任鄧艾,對鄧艾敲響了警鐘。

公元263年,滅蜀戰爭開始後,鍾會率領三路大軍自關中穿越秦嶺,進入漢中,讓兩萬軍隊包圍漢、樂二城,自己親率十萬軍隊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但在劍閣被從沓中匆忙趕來的姜維四萬多軍隊據險死死頂住。期間,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從陰平繞道而來劍閣的雍州刺史諸葛緒,接管其三萬多軍隊,然後同意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並派遣田章率領一萬多軍隊,繞到劍閣西南方向,加入鄧艾軍隊。

此前的鄧艾,與諸葛緒各自帶兵三萬多人,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牽制沓中姜維的計劃已經歸於失敗。姜維率四萬多軍隊,先是在沓中擺脫鄧艾軍隊的糾纏,接著又在陰平橋頭巧妙晃過諸葛緒的堵截,迅速趕往劍閣,頂住了鍾會大軍。追趕不及的鄧艾建議諸葛緒與自己一起偷渡陰平,被諸葛緒拒絕。諸葛緒率部繞道劍閣東北與鍾會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鍾會贊成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並派遣田章帶領一萬多軍隊去加強鄧艾的軍力。

於是,鄧艾趁姜維軍隊被鍾會大軍牽制於劍閣之際,率領包含田章一萬人在內的偏師四萬多人,偷渡陰平景谷道,歷經千辛萬苦,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抵達江油。期間,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派遣的三千多人於野外伏擊田章一萬人前鋒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殆盡。當鄧艾主力抵達江油城下時,馬邈身邊幾乎沒有兵力,為避免屠城只好舉城投降。鄧艾軍隊隨即獲得補給,先是在涪陵擊敗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所率宿衛營的前鋒,然後在綿竹之戰中一舉擊滅諸葛瞻及其統領的一萬餘人宿衛營,接著兵臨成都,逼迫劉禪投降,從而立下滅蜀的絕世大功。

當然,也是諸葛瞻缺乏軍事能力並且剛愎自用,拒絕了黃崇的正確建議而成就了鄧艾。當時身在成都的蜀漢皇帝劉禪,接到軍情,得知鄧艾欲走陰平道,沒當一回事就拒絕了蜀地其他郡守馳援成都的請求,只是派遣衛將軍諸葛瞻率領一萬多人精銳的宿衛營,前去阻截鄧艾。諸葛瞻率宿衛營抵達涪陵後,徘徊不進。黃權兒子黃崇涕淚縱橫地建議立即趕往江油以北的山地佈防,依託江油城,據險阻截鄧艾軍隊,不要把魏軍放進平原。但諸葛瞻拒絕了黃崇的建議,在涪城徘徊多日,貽誤了戰機。結果鄧艾率領缺乏糧食補給的疲憊之師,歷經千辛萬苦走出山地,逼降了只有五百守軍的蜀漢江油守將馬邈,獲得了補給,戰力得到恢復,然後抵達涪城地區,擊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大驚失色,趕忙撤出涪城,退往綿竹,不據城防守,於野外列隊迎戰魏軍。鄧艾軍隊三倍於諸葛瞻之軍隊,遂實施左右夾擊的策略。經過生死決戰,鄧艾軍隊先輸後贏,最終全殲蜀漢宿衛營,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陣亡。鄧艾率軍直抵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此時,立下滅蜀大功、本應謙虛謹慎的鄧艾,意識不到警鐘早已長鳴,內心開始膨脹,不經司馬昭同意,擅自處理各種事務。鄧艾以天子的名義,拜劉禪行驃騎將軍事,並拜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原來官職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原有的職務。

鄧艾還任命自己的親信手下接管益州諸郡軍政大權,其中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把在綿竹作戰中的陣亡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鄧艾深感驕傲,洋洋自得,對原蜀漢群臣說道:“諸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吳漢這樣的人,你們早就被殺掉了。”鄧艾還說道:“姜維自然是一時的雄傑,但與我相遇,只能是窮途末路。”一些有識之士見他如此矜誇,就在背地裡嘲笑他。

鄧艾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向司馬昭上書,提議儘快伐吳,並籌劃伐吳之策。實際上,伐吳本身早就在司馬昭的計劃之中,只是由於內外各種原因,司馬昭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因此,司馬昭認為鄧艾是在居功逼迫自己。

鄧艾尚沒有意識到司馬昭早就對其不信任,其種種舉措,引起了司馬昭的進一步猜疑和不滿。

鍾會、衛瓘、師纂等人見鄧艾居功自恃、違規處理蜀地事務,就向司馬昭上書,指控鄧艾處理事情悖逆不道,並稱鄧艾已經露出企圖據蜀自立的謀逆苗頭。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鄧艾被衛瓘以雷霆之勢拘捕後,仰天長嘆道:“我是忠臣啊,居然到了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鍾會之亂結束後,衛瓘掌握了軍隊大權。此時,鄧艾親兵於綿竹以西追上押送鄧艾的檻車,釋放出了鄧艾,這再次給人以口實。衛瓘隨即派遣田續帶兵包圍了鄧艾父子及其親兵,予以處死。

鄧艾在洛陽的餘子隨後也被誅殺,其妻和孫子則被流放到西域。


紅色星河


其實關於鍾會和鄧艾這件事情,司馬昭一點兒準備都沒有,有人說司馬昭運籌帷幄,算準了兩個人會有矛盾,所以把這兩個人派去前線,最終你看多麼神奇出現了這種情況,最後司馬昭不費吹灰之力把兩個功臣給幹掉了。

你們不覺得很奇葩嗎?把自己最重要的工程給滅掉,這算得上是一種運籌帷幄?這純粹就是自斷一臂好不好,沒人傻到會這麼做就算是想殺他們倆,也得自己動手不是?

所以司馬昭對於這件事情壓根兒就沒任何防備,有防備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關於征討蜀國這件事情,司馬昭只不過是為了平息一件事情的憤怒,也就是他殺了少帝,搞得曹魏集團沸沸揚揚,想要讓司馬昭謝罪,這個時候司馬昭就學他的錢,被曹爽就說你們不是說我沒用嗎?我就派軍隊去攻打蜀國,讓你們乖乖閉嘴。

至於說這場戰爭到底能不能打贏,司馬昭心裡沒底,講真的,能夠看到蜀國背面,司馬昭已經感覺十分開心了,沒說拿下蜀國成都,並且蜀後主劉禪投降以後,司馬昭表示自己很慌,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處理了,就在這個時候,姜維裝了空子,不行唆使鍾會抓了鄧艾,而且還差一點點使得整個進入蜀國的曹魏大軍差一點回不來。

所以說鄧艾之死或者是鄧艾這種悲慘的結局,很明顯的司馬罩脫不了干係,他如果對這件事情早有心理準備,並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的情況之下,會發生這種情況嗎?不可能,可能當將為想去找鍾會商量事情的時候,姜維就已經被司馬昭派過來的人直接給殺了。司馬昭拿著劍架在鍾會的頭上,你到底想什麼事情?微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

當然,鄧艾這個死亡的原因也和自己有關,鍾會畢竟是整支大軍的統領,你雖然拿下一個成都,但人家也拿下一個漢中,人家費盡心血打了這麼多的勝仗,最後被你拿下成都就直接給否定了,你覺得人家心裡會過意的去嗎?你不說登門去道喜,反而自己開始大意鋪張,()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隨意加封官職,這一點拿這個統帥放在眼裡了嗎?

鄧艾這種人即便是他得勝歸巢,到了朝廷裡面,受到了封賞以後,也會因為他這種毫無心眼的性格,最終造成他的慘死!若是鄧艾,能夠八面玲瓏一點兒,或許回到朝廷裡面,它能夠得到一份重要的官職,也不會客死他鄉,死在自己人的手裡。


漩渦鳴人yy


鄧艾為何死的窩囊,有3條原因:

1.外因誘因:鍾會,衛瓘的誣告鄧艾謀反。導致司馬昭下手令逮捕鄧艾,鄧艾失去自保能力。

2.根本原因:鄧艾伐蜀時不服從命令,未經允許自作主張,獨斷專行。導致司馬昭猜疑鄧艾,才會聽信鍾會,衛瓘的誣告。

3.意外原因:鍾會造反,衛瓘平叛後擔心鄧艾報復,派人將其殺害。前兩條原因鄧艾還不一定死,他還有機會當面向司馬昭申辯,但沒想到衛瓘品性歹毒。


詳情如下:


當初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軍三路伐蜀。隨行的還有監軍衛瓘,負責監督軍事行動。鍾會兼併了諸葛緒的軍隊,之後被蜀漢名將姜維阻攔在劍閣,雙方久久僵持不下。鄧艾則率軍開闢山路,繞道進入蜀漢腹地,直逼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立了頭功,得到厚賞。鍾會嫉妒鄧艾的功勞,心中又想謀反,在蜀地自立為王,所以想除去鄧艾。鍾會找到衛瓘,二人合謀,聯名上書給朝廷,誣陷鄧艾有謀反的意圖。


掌權的司馬昭沒有調查事實,就立刻下令逮捕鄧艾父子,將他們關入囚車,押往京城。

鍾會讓衛瓘去逮捕了鄧艾,希望他們雙方火拼,一來可以坐實鄧艾謀反之事,二來可以消耗他們的兵力。衛瓘夜間前往鄧艾大營,先對鄧艾的部將威逼利誘,然後逮捕了鄧艾,而鄧艾父子和他的部將對此都沒有反抗。

鍾會兼併了鄧艾的軍隊,獨掌蜀地軍事大權。不久鍾會謊稱奉太后遺令要廢掉司馬昭 ,於是在成都反叛了。

衛瓘本來並不支持鍾會,只是迫於形勢,假意屈服。 衛瓘鼓動將士們反叛鍾會,在兵亂中,鍾會被殺。


鍾會已死,鄧艾的部下便去追關押鄧艾的囚車,想將鄧艾迎回成都。衛瓘害怕鄧艾迴來複仇,自己又想獨佔功勞,於是派護軍田續去截殺鄧艾,殺掉了鄧艾父子。

鄧艾為何獲罪被殺呢?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原因,應該是鍾會和衛瓘二人合謀誣陷鄧艾,使鄧艾獲罪,而之後衛瓘擔心被鄧艾報復,於是派人殺了鄧艾。但這只是外因,或者說是誘因。

鄧艾被殺的原因,其實是和鄧艾自身性格特點有關,這是內因。鄧艾的性格特點主要致命點是自作主張,不服從命令。當然這也不全是壞處,有時候可以視為獨立自主。

當初鄧艾與蜀漢將軍諸葛瞻在綿竹相戰,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此人名叫師纂,在軍中擔任司馬一職)左右包抄出戰。鄧忠和師纂作戰失利,退軍返回,並說:“無法擊敗敵軍。”鄧艾大怒,叱責鄧忠、師纂,將要斬殺他們。鄧忠、師纂急忙再次出戰,終於擊敗了蜀軍。

師纂本來是司馬昭的屬官,被派來監督鄧艾伐蜀。師纂犯了小錯,按照軍法,也應該罪不至死。鄧艾想自作主張殺了師纂,並且連自己的兒子鄧忠也不放過,也體現了他不近人情。這也讓師纂心懷怨恨,其後,他也隨鍾會等人上書稱鄧艾謀反。

鄧艾滅蜀後,不請示皇帝或司馬昭,就自作主張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並任命蜀國舊臣為官,甚至招攬一些人做了自己的屬下。鄧艾驕傲自滿,儼然一副蜀王的模樣。這樣的鄧艾,如何讓司馬昭相信他沒有謀反的意圖?

鄧艾上書給司馬昭說:“現在可以藉機備戰討伐東吳。應該優待劉禪,讓他留在蜀地,封劉禪為扶風王,東吳君臣知道後就可能歸降。如果將劉禪送到魏國京都,東吳的人就會認為我們將劉禪流放了,那麼他們就不會歸降了。”

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傳話給鄧艾說:“事情一定要先請示報告,不要自作主張。”

鄧艾迴復司馬昭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應該見機行事。如果等待朝廷命令,道路遙遠,就會延誤戰機。我雖然沒有古人那樣的節操,但不會因為自身遭到嫌疑而讓國家損失利益。”

鄧艾的這番話,擺明了他要自作主張,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懷疑。其後鍾會,衛瓘、胡烈、師纂等人上告鄧艾有謀反之意,司馬昭自然將鄧艾逮捕回京。

臣子自作主張,不聽命令,多數統治者都不會容許。如果鄧艾謹遵命令,也不會引起司馬昭的懷疑,即便司馬昭懷疑,也只會召回鄧艾迴京接受詢問,而不會未經調查就逮捕鄧艾。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鄧艾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能夠滅掉蜀國,收降後主劉禪,單憑這點也無人可及。他就像漢初的韓信,軍事能力很強,但政治水平忒低,韓信最後被蕭何、呂后所殺,故後世人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鄧艾的軍事能力是司馬懿發現的,殺死他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所以後世人說:“興也司馬,亡也司馬”。


(鄧艾)

那麼,鄧艾為何死的如此窩囊呢?

鄧艾在滅蜀國時,走陰平險路從山上滾下來沒死;在兵臨成都城下決一死戰中沒死,卻死在回國向司馬昭“彙報”工作的半路上,而且是死在曾經被他責罰的手下武將田續之手。

想想看,一個鎮南將軍沒有馬革裹屍還,而是讓牛車拉著囚車,被押著回國解釋清楚所謂的“問題”,眼看就要回到魏國,向領導解釋清楚在蜀國所做的一切,“奸人”汙衊之詞自然不攻自破,然而沒等到說清楚就死了,不但死的窩囊而且死的很冤枉。

那麼,鄧艾在蜀國做了些什麼事,被“奸人”陷害和汙衊呢?

說起鄧艾死的窩囊,其實也不能全怪“奸人”陷害,還是他沒有政治水平,也就是對政治這東西不懂,不敏感,像韓信一樣,被像劉邦一樣的人玩了。這“奸人”就是鍾會和衛瓘。


(鍾會)

話說鄧艾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得手,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鄧艾無疑是滅蜀頭號功臣。鄧艾戰功卓著,勢必召來同時是滅蜀主將鍾會和監軍衛瓘的嫉恨,這不難理解,“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他立了首功,鍾會和衛瓘臉上無光。

說實話,鄧艾想避免遭妒忌,正確的做法是:收斂鋒芒,儘量不讓同僚鍾會和衛瓘感到壓力,換言之,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團結同僚,及時和上級領導司馬昭溝通請示下一步的工作。我說的這些,相信在職場的親們很有同感吧!

但是鄧艾沒有這樣做,恰恰是反著來。首先他以當時魏國天子曹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

他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授蜀漢太子劉璿(xuan)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說實話,我不知道當時鄧艾的真實想法,單憑不經請示上級,自作主張封官許願,就犯了僭越之罪。他置司馬昭何地?


(司馬昭)

揣測當時鄧艾可能是為了儘快穩定人心,畢竟當時姜維還帶著十萬軍隊在劍閣和鍾會死磕。鄧艾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可能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是這往往授人以柄,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人攻擊和陷害。

其實鄧艾做的不僅只是這些,他還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這就是鄧艾做的不對了,說實話,滅蜀國沒有鍾會的配合,單憑鄧艾的2000人馬,沒有鍾會牽制姜維,姜維能夠回師把鄧艾活吃了。

鄧艾的所作所為,引起同僚的嫉恨,向司馬昭進言,終被殺。

鄧艾的行為,讓同是伐蜀的主帥鍾會抓住了把柄,鍾會和監軍衛瓘一同向司馬昭告狀,說鄧艾想據蜀自立,大封群臣,結黨營私,效仿當年的劉備。


(衛瓘)

尤其鍾會說鄧艾沒有請示大將軍就直接以天子之名加封群臣,是越權看不起司馬昭,有取代之意。司馬昭不愧是司馬懿之子,猜忌心頓生,當初伐蜀時,他就考慮到鄧艾軍事能力太強,故讓鍾會牽制鄧艾。

於是司馬昭震怒傳旨:『讓鄧艾把軍隊交給鍾會,回國把事說清楚』。鍾會和衛瓘高興壞了,大權在握,功勞歸我們二人所有了。

鍾會派人把鄧艾父子關進囚車,用牛拉著回國受司馬昭的審問去了。

鍾會和衛瓘合力搞垮了鄧艾,鍾會手握魏國將近30萬大軍,說實話,魏國的家底全在他手裡。這時原來假意投降於他的姜維使壞了,姜維鼓動鍾會造反自立,鍾會這人本來就有野心,架不住姜維一忽悠,二人一拍即合。姜維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趁鍾會造反成功,而後殺鍾會,再迎劉禪復國。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姜維被殺)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造反之前出事了,鍾會手下的大將不願意造反,畢竟自己的家小都在魏國,造反還不讓司馬昭都砍了。

其實遠在魏國的司馬昭也不傻,他也想到了軍隊都掌握在鍾會手裡,一但有不測,無法制衡鍾會,於是司馬昭命令衛瓘密切觀察鍾會的動向,講真司馬昭不是吃白飯的人。

鍾會和姜維要造反,手下不同意,這時在軍營裡有個消息說:鍾會要把大將們都殺死活埋。這事衛瓘也知道了,於是和眾將聯合起來殺了鍾會和姜維,衛瓘把鍾會叛亂的事,及時向司馬昭做了彙報,原來笑到最後的是衛瓘和司馬昭。

殺了鍾會,眾將都想念鄧艾,覺的鄧艾才是他們的主心骨,於是提議快馬追回鄧艾,擁護鄧艾當他們的主帥。這時衛瓘心慌了,假如鄧艾迴來,勢必會知道他和鍾會一起合謀陷害他的事,於是衛瓘偷偷把武將田續找了來,原來在之前田續因為犯錯被鄧艾處罰過,田續懷恨在心,衛瓘想利用田續除掉鄧艾。

當衛瓘找來田續,透露給鄧艾的行程,田續為了報復鄧艾,趕在眾將之前,把即將回國的鄧艾父子都殺了,田續逃之夭夭。這就是前面開頭所說的,鄧艾死的窩囊的全部過程。

鄧艾不但死的很窩囊,而且很冤枉,他終究沒有洗刷掉自己被人誣陷的謀反罪名。他的家小都被司馬昭流放了。在司馬昭有生之年,鄧艾都沒有平反,這也不難理解,衛瓘不會讓他翻身。

(鄧艾)

最後衛瓘位高權重,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后,他成了司馬炎的肱骨之臣。司馬昭和衛瓘這些政治家和陰謀家笑到了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