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廈門市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歷史上曾經遭受過多次颱風重創,但其中最富有悲劇性和傳奇性色彩的一次莫過於在1959年8月23日登陸廈門-漳浦沿海的5903號颱風IRIS了。這場颱風是如此特別,以至於當她到來之時,無人知曉;這場颱風又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儘管過去數十年,她仍然留在許多老人心中,在廈門乃至福建省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慘痛的一筆。

一、群雄逐鹿的海洋

1959年8月中旬的西北太平洋低緯度洋麵上熱鬧非凡,副熱帶高壓中心先前已經北抬至北緯30度附近的日本以南洋麵,副高主體的北上為接下來熱帶氣旋的活躍騰出了廣闊的空間,一時間沸騰的海洋上氣流湧動、各種低壓系統此消彼長,菲律賓以東的廣闊洋麵成為了孕育颱風的絕佳溫床。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由於缺乏當時的衛星雲圖和海洋上的觀測資料,我們已不得而知那時洋麵上究竟有多少低壓系統正在活躍。僅僅在日本氣象廳8月15日~18日的地面天氣圖中,西太就有至少5~6個低壓區先後活躍在低緯度地區,尤其是8月18日當天,從中南半島的陸地上到遠洋的密克羅尼西亞海域,居然由西至東同時出現了4個活躍的低壓區。如此眾多的低壓系統同時存在,西太熱帶海洋上一時間呈現出了群雄逐鹿的格局,究竟誰能脫穎而出,就取決於每個低壓系統未來的動向了。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由上圖,我們將當時存在的4個低壓系統由西至東依次編號,位於最東部遠洋海域的4號低壓位置相對獨立,所以在“群雄逐鹿”中一直都是看客的身份(後來成為重創臺灣的颱風Joan),真正參與競爭的其實只有南海菲律賓附近彼此接近的3個低壓系統。至8月19日,在菲律賓近海停滯許久的3號低壓終於熬到了1、2號低壓兩敗俱傷的時刻,儘管後方還有關島低壓的威脅,但畢竟阻礙自己發展的主要對手沒了,3號低壓的發展馬上步入正軌。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8月20日早上正式將其命名為IRIS——也是1959年的第8個命名颱風。二、“坐巴士”

IRIS命名的位置距離菲律賓呂宋島只有幾百公里的距離,這意味著留給自己發展的時間、空間顯然不足,但比較有利的條件是IRIS東北側剛好有一個冷渦存在,為颱風帶來了良好的輻散,加之溫暖的海溫和較弱的垂直風切變,IRIS誕生後的發展勢頭還是比較迅猛的。生成後不到一天,8月21日早上10點美軍飛機對臺風進行第一次實測,IRIS中心氣壓就已經降至976hpa,按照今天的標準是標準的颱風級別。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在臺風路徑方面,副高主體此時強力西伸深入中國大陸,最遠達到了四川盆地;而在琉球群島附近副高又受南側冷渦擠壓相對薄弱,呈現出“兩頭強中間弱”的啞鈴型。IRIS與副高之間剛好隔著冷渦,所以IRIS早期並沒有受到副高直接引導,主要還是憑藉內力向西北方向穩步前進,21號晚上從菲律賓呂宋島東北角近海擦過,隨後不久就進入了巴士海峽。

進入巴士海峽的IRIS強度出現波動。8月22日5點美軍飛機再次飛入颱風中心,得到了971hpa的最低氣壓數據,3小時後的第三次實測颱風中心氣壓有所回升到976hpa,這可能是颱風近距離掠過呂宋島東北角而受到的地形干擾影響。相比許多直接登陸呂宋島的颱風,IRIS這種減弱簡直微不足道。通過菲律賓近海時,之前一直感覺“人畜無害”的IRIS卻顯現出了自己兇殘的另一面:在巴布延群島,颱風掀翻了數百艘漁船以及一艘貨輪,造成了171人死亡、上百人失蹤的慘劇。

美軍這一階段實測仍在繼續,除了正常的穿眼探測外,對臺風的烈風圈探測顯示出IRIS體格“嬌小”的特點,本來IRIS誕生時規模就不大,碰上了呂宋島東北角之後更是進一步緊縮環流,1000hpa閉合等壓線直徑居然只有不到300公里,風眼直徑也只有15英里。那麼為何IRIS環流微小呢?由於時隔太久,我們只能猜測IRIS的微小可能是“先天問題”,可能IRIS的前身是東風波。小環流固然比較脆弱,但這樣小的環流也有好處,就是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容易快速整合,所以IRIS很快克服了呂宋島地形的影響,重回發展正軌。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到8月22日凌晨,IRIS中心已經達到北緯20度附近,距離臺灣島南部非常接近。正常颱風到這個位置上時,根據位渦守恆原理,颱風環流很容易受臺灣中央山脈影響產生繞流,從而在臺灣中央山脈西側形成一個背風低壓,反映到颱風路徑上就是偏北份量增多,路徑北翹——IRIS如此、往後的8304、莫蘭蒂等等颱風都是如此。所以IRIS的路徑由之前的西北方向進一步轉為北北西,迅速逼近臺灣南部沿海,南臺灣的風雨似乎在所難免。

IRIS以35千米每小時的速度穩定朝北北西方向前進,於22日傍晚17時來到了臺灣恆春半島的正西方90公里處。美軍飛機對其進行了第四次實測,發現其中心氣壓已經下降至966hpa ,在8小時內下降了10個百帕,我們可以認為IRIS已經有接近甚至達到強颱風的強度了。比較弔詭的是,颱風都到臺灣家門口了,整個南臺灣居然還是風平浪靜,除了恆春站出現不算猛烈的8級大風和大雨外,包括高雄、臺南和屏東等地竟一片平靜,澎湖等著名風口站風力竟還不到5級。類似情況之前從未出現過,僅僅參考此時臺灣的地面實測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標準颱風-強颱風強度的颱風。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從之後的情況來看,IRIS在22日19時前後從高雄近海75公里處通過,直到那時高雄氣象站記錄到32.0m/s的10分鐘平均風速,高居高雄歷史風速紀錄的第五位,比50多年後以更近距離掠過高雄近海的莫蘭蒂颱風還要猛烈,這麼看來IRIS通過臺灣近海時的10級風圈半徑應該在75~90公里之間,真是極其袖珍的微型颱風了。而且再參照當天晚上澎湖站的實測,澎湖站距離IRIS中心73公里與高雄的距離一樣,但持續風速只有20.3m/s(8級)、陣風26.1m/s(10級),也就說IRIS在通過臺灣近海期間還在進一步緊縮環流,10級風圈半徑到22日深夜已經不到70公里了(估計50~60公里左右)。對比同樣登陸閩南的莫蘭蒂颱風,登陸前雖然也處於高度緊縮的狀態,但直到登陸時其10級風圈半徑仍有80公里。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很明顯,美軍飛機實測的結果證明IRIS完全可以達到強颱風的標準,但由於IRIS核心區實在太袖珍迷你了,以至於臺灣全島除了高雄沿海出現狂風暴雨外,其他地方全程都是毫無動靜,連距離颱風更近的澎湖列島都安然無恙。離開臺灣後,IRIS面前就是中國大陸了,中央氣象臺已經給予其“5903號”的內部編號,那麼在放過了臺灣之後,IRIS還會再放過大陸嗎?

三、衝向閩南

1959年8月22日的廈門,傍晚17點前後天氣多雲、東南風2級、海平面氣壓1001.8hpa,反映的仍然是夏季正常的天氣日季變化規律,如果不是有接到國外颱風警報的話根本察覺不到在300公里外臺灣海峽南部海域居然有一個強颱風正在逼近。甚至連距離颱風中心更近的澎湖、高雄兩地風力只有3級,以至於氣象臺的颱風警報也被迷惑了,認為此時的IRIS只有985hpa、30m/s的強度,實際上美軍幾乎同時的探測已經記錄到966hpa的最低氣壓了,氣象臺接到的警報嚴重低估颱風強度。

1959年不僅沒有衛星雲圖,而且福建全省也沒有氣象雷達海上浮標等其他手段進行探測,所以對於這種微型颱風的預報根本束手無策,完全仰仗於外國警報的消息。然而前面也說了外國警報嚴重低估了颱風強度,更重要的是判斷錯了颱風的登陸地點,據當時氣象臺工作人員回憶最早的預報顯示颱風預計登陸南邊的汕頭一帶,所以廈門當時毫無準備,為之後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22日晚上,廈門始終風平浪靜,依舊是清風陣陣的盛夏夜晚常景。在所有人完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5903號颱風IRIS迅速迫近閩南沿海。直到8月23日0點後,廈門的風力才明顯增強,但是風雨真正狂暴的時段其實是在1點半以後,在1點半之前也僅僅只是5~6級的強風和陣雨而已,反而製造了颱風確實是要往汕頭附近登陸,廈門只是受到其外圍環流影響的假象。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1點半開始,廈門市區風雨驟然增強,位於鼓浪嶼的廈門氣象站2點風速就直接從6級飆升到12級以上,由於事發突然,廈門市區通信直接中斷了;隨後風雨進一步增強,大約在3:00前後,廈門氣象站的測風儀達到了50m/s的量程上限後便被徹底摧毀,根據廈門氣象站事後報告,不僅有測風儀被毀,氣象站觀測場的儀器幾乎全部遭到嚴重破壞。3點半前後是廈門風雨最猛烈的時刻,17級甚至超過17級的東南颶風在廈門市區肆虐,整個廈門灣山呼海嘯、地動山搖;殘暴的颶風還將巨量海水推入廈門灣內,迅速推高了廈門港的潮位,掀起的巨浪甚至將漁船推入廈門市區的街道;廈門全市及漳州龍海同安等地沿海堤防也受不住驚濤駭浪的打擊而全線瓦解。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根據廈門氣象站風向東北—東南的順時針變化,IRIS中心應該是從廈門氣象站以南通過,廈門氣象站以及廈門島可以確定沒有進入颱風中心。具體颱風的登陸地點,參考廈門、龍海、漳州和漳浦等站點的風向風速和氣壓 ,很有可能是在漳浦與龍海的交界處,今天的漳州地質公園一帶,距離廈門市區直線距離25公里。登陸時間應該與廈門風雨最猛烈的時刻接近,在8月23日凌晨3:30~4:00左右,此時颱風的最大風區很可能涵蓋了廈門市區到九龍江口一帶。

至於颱風的登陸強度,由於登陸點附近沒有任何氣象站,只能通過登陸前的美軍飛機實測以及廈門漳州等周邊氣象站進行推測。風速方面,廈門氣象站記錄到的38m/s持續風是測風儀被毀前留下的最後數據(測風儀量程上限50m/s,被狂風完全吹爆),廈門氣象臺的事後分析認為廈門站實際的持續風速應該是>55m/s、陣風>60m/s,我們暫且不論這個數據可不可靠,僅憑38m/s的10分鐘持續風速實測其實就可以給40~45m/s的強度(廈門氣象站當時位於鼓浪嶼,由於廈門島地形阻擋較難起風),所以實際強度很可能要更強。

由於IRIS的袖珍尺寸,距離颱風中心只有100公里的崇武氣象站和80公里的東山氣象站在整個颱風影響期間居然只有8~9級陣風,持續風也只有6~7級,最低氣壓更是始終保持在1000hpa以上,完全看不出有一個強颱風正在閩南沿海肆虐的徵兆。反倒是在臺風登陸一個多小時後,位於內陸的漳州站記錄到991.2hpa的整點氣壓、-9.2hpa的3小時變壓數據才可以體現出颱風的徵兆。因此,IRIS登陸前後的7級風圈半徑不會超過100公里、10級風圈半徑也在70公里以內,是建國後登陸福建乃至大陸(不包括海南)的最小颱風。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IRIS在廈門肆虐的同時,鄰近地區也出現了猛烈風雨。凌晨3:50,距離廈門30公里、距離颱風中心50公里的漳州氣象站記錄到22m/s持續風和34m/s的陣風,這是地處內陸的漳州站有氣象記錄以來出現的最大風速,這項紀錄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而廈門以北30公里的同安氣象站記錄到33m/s的陣風后測風儀被毀,不過再往北的泉州晉江就沒有出現狂風暴雨的紀錄了。可見IRIS的12級陣風區域和致災區域高度集中在廈門附近,包括廈門市區、同安和漳州市區半徑約50公里的區域內,超過這個範圍就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了。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8月23日凌晨4:00以後,廈門風雨逐漸減弱,到5點以後便基本平靜了下來。這場颱風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按照1點半到5點來算,整個颱風影響實際上也就3個半小時,歷時非常短促,顯然是由颱風範圍小和每小時35千米的高移速導致的。因為歷時實在太短,廈門氣象站僅記錄到49.8mm的過程降水量,在登陸廈門的颱風中是最少的,所以也就體現了5903號IRIS災情的特點——風災、潮災極其突出,基本沒有出現雨災。

IRIS登陸後繼續保持西北行,因為颱風登陸地附近為山地丘陵,再加上其體量小缺乏後續水汽支援,所以颱風登陸後強度快速減弱,23日早上8點就在漳州、龍巖交界地的群山中減弱為熱帶低壓。此後殘存的低壓中心受到大陸上空的副高引導,轉向偏西方繼續深入內陸,最終在1天后徹底消散,至此結束了自己5天的生命史,同颱風一起離去的還有成百上千條人命。

趕超莫蘭蒂:曾經的“廈門第一臺風”--5903號Iris回顧

在空前強烈的颶風和風暴潮影響下廈門、漳州沿海災情嚴重,滿目瘡痍。僅僅在廈門市(不含同安)就造成了363人死亡、915人受傷,福建全省有776人死亡、996人失蹤(大多數是廈漳泉沿海漁民),數千人受傷(另一說2334人死亡及失蹤)。不論按照哪種數據計算,也是都是廈門市乃至福建省建國後單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最大傷亡數字。

颱風能造成如此慘痛的傷亡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探測手段、對臺風情況一無所知,導致所有人事前毫無準備,無論是政府還是普通市民在臺風來臨前都是不知情的狀態,直到狂風大作才意識到大難臨頭,然而為時晚矣。因為對臺風的到來一無所知,居然還有很多漁民在22日晚上出海捕魚,後果自然可想而知。當然,颱風IRIS極具欺騙性、又是近海爆發,客觀上也加大了防颱的難度,即便是14年後的7314號颱風照樣重創了海南瓊海,就更不要奢求更早的廈門能做得多好了。

總之,這是廈門乃至福建省在建國後遭遇的最嚴重的颱風災害,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福建省痛定思痛,拿出數年外匯購買了全國第一部氣象雷達,預防類似5903號颱風IRIS一般的悲劇重演,也是創傷之後的一種彌補吧。今年是廈門823風災60週年,願所有逝者安息!

注:

1、本文中的“5903號”為當時中央氣象臺的內部編號,與國外編號不一致,IRIS的國際編號為5908號颱風。

2、如沒有特殊說明,本文中所有時間均為東八區北京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