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普通話是否一定要廢除粵語?如何保護地方方言?

橫店演員任濤


粵語的形成時間在公元前862年――389年之間。在全球說粵語的人數高達1.5億人,195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保留古語言”之一。





2009年被聯合國定義為流通的一種語言。

也是被定義為世界上通行的語言。

中國只有兩種語言被聯合國定義為世界流通語言。第一種作為中國官方的語言普通話。

第二種,粵語作為全球海外華人的流通共同交流定義的語言。

以粵語的影響力,它已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先簡單說下粵語的優點:

粵語的“九聲六調”是最科學的音調,這一點完爆所有漢語,包括普通話。

平上去入――決定韻律、韻味(抑揚頓錯),而普通話沒有入聲,去聲也不分陰陽。

音調的高低決定情感的變化,普通話撐死就4種音調。

毫無疑問,無論抑揚頓錯,還是聲情並茂,普通話都必敗給粵語。這也是唱粵語歌比唱普通話歌更好聽的原因。

由於香港是中西文明的交匯點,港式粵語融入了大量的英語詞彙,所以又增添了一個最多創新詞彙的特點。“炒更”、“搵食”、“搞掂”、“無厘頭”、“士多”、“T恤”、“的士”、“擦鞋”、“人氣”、“案底”、“做騷”、“草根階層”、“夾心階層”、“人間蒸發”等等新詞,並流行於全中國。粵語的存在影響並豐富了漢語詞彙。



那麼,中國推廣普通話是否一定要廢除粵語呢?

縱觀世界各國,都是國語與方言並存,沒有任何一個開明的政府是支持廢除方言的!

  

“推廣普通話,邁向現代化”這個口號,喊得震天響。似乎方言成了現代化的障礙。其實,歐盟15個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經濟政策,也沒統一語言,不是一樣可以現代化嗎?香港人在迴歸前也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說粵語,並不妨礙她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事實上,廣東話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說到底,普通話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無須提升到道德與素質的高度,甚至與國家前途、民族興衰掛上鉤。

廣東人都是很講實際的,只要生活確實有講普通話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採取行政手段,他自然會去學、去講。只要有助於他“搵食”,學普通話就等於學英語一樣,多掌握一種交流工具,絕對有賺不賠,但不能為了鼓勵學習普通話,就去踐踏自己的母語。

今天北方人到廣州的商店購物,大部分售貨員都會主動和他說普通話;公務員也都會講普通話了;城市的大部分學校都用普通話教學了。這還不夠嗎?難道非要廣東人在家裡也說普通話不可?非要粵劇也用普通話來演唱不可嗎?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東調查,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對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根據方言,其次才是血緣關係。在廣東人心中,你不會說粵語,就算你在廣東買了房,有了廣東戶口,可依然不是廣東人。可見粵語在廣東人的位置是那樣重要。有人認為,隨著外省大量的人口湧入,顯示了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其實,正因為外來人口的湧入,才顯示了保護粵語的刻不容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靈魂,語言消失了,這個民族也消失了!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美國印第安人等隨著語言的消失,這個民族也徹底消失了!中國古代西夏党項族隨著語言的消失,徹底融入其他民族裡後,這個世界也就再沒有党項族了!

百年後,陏著外省人大規模的遷入,而粵語消失後,全廣東操一口不倫不類的普通話,這樣還算廣東人嗎?再不保護粵語,廣東人的明天就是與黨項族或印第安人一樣的命運!

事實上,保護粵語不僅僅限於兩廣人,也獲得很多開明的外省人的支持。湖南人周筆暢在深圳開演唱會時全程講粵語,她振臂高呼“粵語不死!”韓紅也激動的表示:“粵語不能滅,那是中華民族的魂!”

以粵語的優秀居然淪落到要保護的境地,誰之過?怎樣保護粵語?最簡單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規定在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說粵語,廣東人與廣東人之間一定要說粵語,只有這樣粵語才能傳承下去。

我希望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扼殺,優勝劣汰,大浪淘沙,公平的環境下該淘汰誰就淘汰誰。

  


李超粵


十多年前,我上課都是用粵語的。這不是因為我普通話不好。十幾二十年前我們考普通話基準試的時候,我老婆說全鎮第一,我是全鎮第二。但是為什麼我還是用粵語講話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平時對待同事和學生基本上都是講粵語的。我第一年進來的時候試過一段時間用國語去講課,結果我的學生的成績基本上就掉到全級的倒數第一第二了,可能也不全是因為用國語講課吧,因為那段時間我對學生太好啦。好到以為對他們好,他們就會有感激之情很努力的去學習我的科目,可是我錯了,後來發現他們全級倒數第一第二的時候,我就用最殘忍的方法去逼他們學英語。這樣反而可以拿到全級的第一,第二名。

第二個原因,當時雖然有一部分學生是外地的學生,甚至有個別學生說完全聽不懂粵語。但是在大部分學生都是本地人的情況下,講粵語的優勢還是很大的。所以剛進去的十多年我都是用粵語講課的。

現在不行啦,現在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是外地的,他們都喜歡講國語。而且就算是本地生,他們在小學的時候,老師上課也一直用國語。所以現在上課用國語還是粵語的區別都不是很大。相反,如果你用粵語的話,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聽不懂的。

不過我平時交流還是很多用粵語的。畢竟也算是自己的母語。粵語是不可以拋棄的,希望我們南方人還是可以保留一些自己的文化特色。一個可以容納各族文化的民族才是最強大的民族,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要消滅少數某些民族的文化,雖然沒有人敢這麼講,但是真的有人會有這個心。


教你孩子學英語


推普當然不是廢除粵語。

國家也從來沒有說過,要廢除粵語。

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都有粵語頻道。廣州的電臺,絕大部分都是以粵語播音為主。

普通話和粵語,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住在廣州的人,不會說粵語的越來越多了,這也是事實。我們的小朋友們不會說粵語的,也越來越多了,這也是事實。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沒有辦法去阻止說粵語的人越來越少,這種趨勢,我能夠做的,也就是自己堅持說粵語,自己堅持跟自己的孩子說粵語。

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如何保護地方方言?其實也很簡單。一個地方的語言,只要有人說,只要說的人足夠多,他就能夠保護下來。

就粵語而言,只要政府繼續讓講粵語的電臺電視臺存在,粵語就不會消亡。如果還想進一步讓粵語發展的更好,可能就需要一些廣州地區的藝術家們,推一些粵語的優秀的音像作品。就像當年香港的粵語流行歌,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其他省份的人,很多都以能夠在卡拉OK唱一兩首粵語歌為榮。現在廣東地區本地的音樂作品,就很難出一些能夠讓北方地區的卡拉OK去傳唱的粵語音樂作品了。

廣州地區的藝術家們,加油吧。


春暖花開003


本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之間不應該有衝突。但是實際工作中,很多人把兩者對立起來,故意貶低排斥包括粵語在內的方言。這樣導致了傳統文化的流失,也使得母語者危機感增加。用事實說話,廣西南寧本來是個地道的粵語城市,但只花了20年,粵語使用比例下降到2%,也就是幾乎滅絕了。你說能不擔憂麼?所以網上很多粵語母語者貶低北方話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不是這樣的話,根本無有保衛自己目語的理由了。

另外,南方漢語存古是漢語語言學的定論,不容某些人混淆視聽。不服者用自己的方言讀讀這首唐詩,胡曾的“戲妻族語音不正”: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你就知道到底自己的口音是不是正統的漢語。

不服?你的北方口音裡面,是不是「十」「石」同音,「針」「真」同音,「陰」「因」同音呢?其實在中古時代,這些字的韻尾都是不同的。十收 -p, 石收 -k, 針、陰收m, 真、因收-n。而現代漢語很多方言(不止是官話,還有吳語等),都已經把入聲和鼻音韻尾混淆合併了。在粵語廣州話裡,這些字分別讀 十sap, 石sek. 針zam, 真zan. 陰yam, 因yan,完全不混。域外方音裡面,例如韓語,就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這些特點,和粵語的韻尾也完整對應。例如,十 sip, 石 seok, 針 zim, 真 zin, 陰 eum, 因 in. 北方話「父」「婦」不分,乃是由於濁上變去。「復」「複」不分,乃是因為清濁混流。北方漢語要用來傳承傳統文化,實在是勉強!


魚䲆鱂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祖宗語(古漢語),《切韻》、《唐韻》和《廣韻》分別是隋朝唐朝和宋朝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三本韻書印證了白話是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大家已經知道周朝已經統一了語言,只不過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紀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子: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食和飯,飲和水。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發出,即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為開口音,講合字即刻閉上嘴為閉口音。同理食和飲是閉口音,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而飯和水是開口閉,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的開口有點嘟。而快和慢這對相反詞,都是設計成開口音,當你講快字把手放在離嘴三寸遠時,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明顯感到氣流是弱且慢,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再舉一例,陰和森兩個字,都設計成閉合音,所以當粵語用嚇人的聲音發出陰森森三個字時,明顯感到恐怖,而普通話和北方任就根本沒有這效果。現在交流這麼方便,有興趣的官話區的朋友可以通過手機視頻聯繫在兩廣你的老鄉就知道。或者你身邊就有白話的人。古人精心設計的漢字容不得別人百般抵賴,即口腔每一個動作就是一個音,並沒有因時間而改變,就好似我們知道了正方形是這樣,那畫出的正方形都不會變得那裡去,因此白話就是古漢語,所以粵語能表達出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的原因。精心設計的漢語迫使胡語(北方話和普通話)要把幾千年來極其穩定至簡的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改一遍的原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多找些字來研究,比如:聲和音,走和行,白和黑,光和暗,呼和吸,耳和鼻,長和短,等等,從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研究九調六聲的漢語,可以解開很多之迷,比如:當讀英文M時,普通話只因舌頭髮聲時,因距離嘴近,所以普通話發出閉口音M頂回鼻孔,在鼻孔再形成一個“姆"音,而南方因聲帶發音,聲法到雙唇已經很弱,不會頂回鼻腔發音;又為什麼北京人講話“懶”,實際是胡人之彈音,已經發出了,只不過大輕,你聽不見。還有太多的漢語秘密留給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吧(只能寄望香港了。不要奢望大陸,要不是滅語言,漢字音表義早吹上天了)。希望香港人棄掉懶聲,不要再夾雜英文講話,只因白話是漢族盤古開天的語言,是黃帝、周天子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是孔子、李白、蘇東坡等人的語言,比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講母語光榮,講白話高貴。


南路途


如何保護粵語或者各地母語方言?

靠政府你是不用看了,恨不得明天一句方言都消失了,反正當官的都不是本地人,對本地文化延續一點興趣都沒有,感興趣的是如果把所有人洗腦成只會普語。

保護母語方言我有幾個建議和錯失:

1家裡規定不能說普語,特別是小朋友

2在本地儘量用本地方言溝通,像我這樣無論是誰第一句一定是粵語,聽不懂在轉成普語

3儘量宣傳自家母語,讓母語讓更多外地人接受

4以自己母語為榮而不是覺得說方言丟人,很多家長讓小孩說普語是怕以後普語不標準被人笑,那你不怕母語說不準被本地人歧視了?

總結:母語是祖宗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祖宗的東西不能丟也不敢丟。

如果你為了推普而要消滅粵語,作為所有廣州人的代表我們會喊聲呼喊:NO!


傑佬193173894


推廣普通話為什麼要廢除粵語呢?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啊?

既然現在我們已經有普通話的執行標準。就照著這個標準執行就好了啊!粵語可以作為地方話保存啊!為什麼一定要廢除!

像我們四川話,重慶話,我們中學老師教我們也有用普通話和本地話的,對我們絲毫沒有影響,我們重慶地方也都說重慶話,這對普通話推廣任然沒有什麼影響!我本人也會說普通話。但是有許多年輕人他們不會。

比如我們廠裡才招人的時候,領導是河北的,他說普通話的時候有帶著河北口音,我有時候也會聽不懂,我們說重慶話快了他也聽不懂。普通話他能懂。我們一起應聘的一個年輕人他不會說普通話,說重慶話領導又聽不懂。這就是一個交流障礙,再由於技術原因,他就沒能留下來。

所以推行普通話是可行的,願意學得可以學。與地方方言沒有關係。這樣即可以推行普通話也能保存地方話。為什麼不可以呢?


虎虎5304


首先要說的是,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角度來看,刻意保護方言沒有必要

事實上,人類發展史,從語言角度而言,就是一部方言消失的歷史。越是發達的城市、地區、以至國家,方言就消失得越快。因為,減少降低溝通成本,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

世界經濟之爭,其實說穿了就是標準之爭(如當下的5G……)!就拿英文來說,現在、連歐洲、甚至連英國青年人,也開始說起美式英文。

因此,從經濟角度、社會進步上來說,方言完全沒有保護的必要,不必浪費時間!減少溝通成本,經濟越發達,語言越趨同。

至於是否一定要廢除粵語,不知道為何提問的網友會這麼問。我倒是經常看到有人說粵語是最正宗的漢語,甚至繼承了古代的發音。

其實,當今所有的方言都繼承了古代發音,沒有哪裡的方言是突然某一個時代蹦出來的。 粵語是古代中原底層百姓的發音和當地土著的融合,而百姓和貴族士大夫的發音是不一樣的,比如東晉時期,官員向謝安學習洛陽雅音。所以唐朝貴族文人並不是用粵語的,廣東在唐朝甚至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所謂的不押韻,是當代官話丟失了入聲,但不是所有北方話都沒有入聲,晉語就是有入聲的。

順便提一下,當下全球還有6700種語言,但目前以每二十天消失一種,如果按照這個頻率的話,那300年之後,全球剩下的語言就不多了。事實上,語言消失的速率將越來越快,有語言學家預言,50年到100年,全世界的方言全部消失,將只剩下七大語言,漢語普通話將在其中,另外六種是: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葡萄牙語。

總之,語言自然發展就好,沒有必要刻意去廢除什麼,更沒有必要刻意去保護什麼。歸根到底,誰牛X,誰的語言就會流行,進而成為標準。方言鄉音可留戀,但它的消失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順其自然,無須遺憾!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其實知唔知道點解粵語歌以前咁流行?一個彈丸之地-香港,曾經引領著許多流行文化,皆因它有錢,而當時中國很窮,百廢待興的年代,邊有空閒去做乜嘢創作,依家各個地方經濟比以前好多了,創作自然多元。語言係一種政治嘅選擇,你要有話語權,你要不被同化,首先得強起來,顯示粵語嘅優越。又或者有啲人突然暴富起來,就好似元清一樣,雖然都講中文,但發音已經唔正,但又聽唔懂你講乜嘢,夾硬要你講佢地啲話,所以要保護粵語,真係要靠你日日講,夜夜講,人地講普通話,要絕對以廣東話回應。就好似法國人一樣,雖然都聽得明英語,但就係唔鐘意講,等你講咗句中文,佢先至唔好意思講番句英文。😀😀


BoscoLeung656


如果語言也要保護的話,說明這種語言已經功能衰退了。說明這種語言已不是大部分人所掌握的,說明這種語言已不適合廣大地區,廣大流動人員的交流了。

那麼,保護這種衰退的語種又有什麼用呢?保護衰退的語言是一種逆潮流,逆歷史進程的一種行為。作為大一統的中國,應該有大一統的語言。中國之所以能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不就跟文字的統一有很大關係嗎?除了中國全世界還有哪個國家有上下幾千年,王朝不斷更替,但總是以國家統一的形象出現在歷史的? 語言的統一不但有利於不同地域的人交流,從而能夠促進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而且更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並且能減少社會發展的成本,加快歷史前進的步伐。

保護地方語言是一和狹隘的地域觀念,應該徹底摒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