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考入大学的老教师,现在还是初级职称,合理吗?

长江黄河地质


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要想考入大学,确实是需要相当水平的,因为,除了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不少的老三届。三水三心以前有一个同事,就是77年考入大学的,他经常给我讲大学的趣事,最好笑的就是同学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他们班上最大的35岁,最小的19岁!而他们的辅导员,只有20多岁,遇到什么事情,经常需要和班上的大哥大、大姐大们商量。

所以,77年考入大学的,那绝对的天之骄子!

如果77年考上本科,迄今也已经42年,一般来说,那批大学生,都已经退休了。那这批当初的天之骄子,一直到退休都还是初级职称,这合理吗?

其实,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只存在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1.一般来说,工作40余年还是初级职称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一些老教师包括一些退休多年的老教师,都有所接触和了解。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老教师退休的时候还是初级职称!

我前面讲到的那名77年参加高考的同时,刚刚赶上正高级,他就被评为了正高级,我们后面都改口称呼其为“教授”。

2.由于自己不愿意准备材料,没有评上高一级职称,不能证明职称制度不合理。

现在,很多老师对职称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意见,这都可以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比职称制度更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就是说,职称制度有问题,特别是在各地方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暗箱操作的问题。但工作几十年一直到退休,都还是初级职称,却并不能说明职称不合理。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自己不愿意主动去评造成的——评选职称,准备材料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三水三心当年评职称,各种材料累积起来,装了一个纸箱子!

所以,有个别老师不愿意麻烦。我以前有一个同事,比我大好几岁,我都评了高级,他还是初级——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想准备材料。你说,自己不准备材料,又怪得了谁呢?

3.可能还会有其他一些因素。

77年的大学生,退休都是初级,这种可能性虽然很低,却是在是有可能的。比如,调离教育岗位,从事其他工作去了,职称自然就停留在了最初阶段。还有就是当年有诸如“停薪留职”之类的政策,有的就下海创业,等回到学校的时候,嘉玲工龄以及教学档案都没有,制成自然就评不了。

另外,有老师因为身体原因,长期病假甚至病休(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概念了),职称自然也评不了。

总之,职称制度虽然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指标设定,让老师们伤透了心。但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极端的例子,老证明职称制度是不合理的——要知道,这种归因方式,本身是不科学的。


三水三心


与我同年工作,而今我也是二级教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年申报几次评一级教师,但是,教育、人事局都以在什么岗评什么职的体面理由,不同意我申报。我原小学教师,后因高完中需要政工干部,所以调到中学从事保卫、政教工资10%;(3)我的薪级工资:从77年参工以来至今已有41周年了应当41或42薪级,但是,当时口高坪人社局却给我定为26个薪级,而今才38个薪级。由此可见,要整人可以乱执行政策,有权非常任性。我还有其他遭遇,就不叙述了。要论工作,一直以来,我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几十年了。看工作成效,年度考核为合格、优秀(15个,一年一个)以上,甚至县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呼……而今落得冤无处伸,投诉无门啊!请善良正义的人为我支招解决这一问题吧!


鸿鹄之志784


77考入大学的老教师,现在还是初级职称,不但不合理,而且没有可能性。

就我地的老教师来看,70年代末进入教育系统的老大学生,多成为教育行业的领导级人物。最次也是一校之长。

我们学校的校长,是1979年毕业的老大学生,中文系毕业,早在2002就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目前在我校拿最高的工资。

和我们校长同界的老大学生以及上几界的老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基本全部分散在省、市、县教育局担任重要职务,他们也早已评上了高级职称。

如下图所示,即使是体育老师同样可以轻松评上高级职称:

之所以77年考入大学老教师现在不可能是初级职称,是因为:

一、70年代末的大学生可谓百里挑上,在各行各业都很抢手,70年代末,我国刚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人才。所以说70年代末的大学生可以说赶上了好时候,大展宏图的机会有的是,教师行业同样是这样。70年代末的师范大学生多数都落在省一级重点中学,甚至提拔到教育局工作。评职称更是不在话下。

二、2008年以前,教师评职称还没有实行“限额制”,想评一级职称只要一篇论文就可以通过,想评高级职称两篇论文即可通过。1998年以前评高级职称论文并不是硬性条件,更不需要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证书,也不需要找人找后门等暗箱操作,只要交几百元评审费就可以等待结果了。因此,77年考上大学的老教师,即使因论文问题错过评高级职称,但中级职称一定可以评过,因为90年代中级职称基本属于自然晋级。没有什么苛刻的条件限制。


指尖教育帝国


我是77级的考上本科的大学生,毕业后一直任教。1986年恢复职称,但那时的职称要考英语。我在大学时没有开英语课,这时候只好靠自学,考的是北京大学杜秉政的理科英语教科书,中级职称要求考到北京大学三年级的水平,大约要记3500个单词,六本英语教科书内容。我自学考了85分,再加上出版cn号论文,就评上中级了。(当时发表论文不要交版费,还有稿费可领,不像现在论文可以买的)。到1994年要评高级,仍然要考英语,但要求是北大毕业生英语水平,我又自学考了92分,发表了几篇论文,又考上了高级。当时有许多教师,因为英语不懂,又没有发表论文,就选择放弃考试,所以一直评不上。


求真子


肯定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因素很多,主观与客观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按照1977年考入大学,与现在相差41年,年龄至少在60以上,70岁左右。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绝对的是有些文化功底的。1977级的大学生,如果在高校或科研机构,20年前就评上正高职称了。

先说主观原因。第一不学无术,长期病假等,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如果是这种情况,早就开除或调离岗位了,还能在教师岗位上吗?说明还是符合上岗条件的。第二,自己没有申报职称。中国的职称先要个人申报,然后评聘。如果自己不申报,也不允许别人代办申报,那就没职称。我认识一位著名图书设计师,获奖无数,他在大学工作,完全可以评上高级职称,但是他鄙视高级职称申报,至今还是中级职称。想起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汤用彤,他的著作获得教育部奖励,他不屑一顾,说:从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还要教育部给我打分?从这位1977年的老教师情况说,评过初级职称,此后或许就没有申报。

再说客观原因。初中级职称比较简单,名额没有限制,大学毕业,执教几年,有几篇论文,基本上都能通过。副高尤其是正高,条件要求相对高,关键是有名额限制,不是符合条件的都能送评。比如说今年只有一个名额,单位三人符合申报正高职称条件,其中一位领导,论文条件排在第三位,但是结果还是领导上了。单位不给你申报,符合条件也没辙。在中国评职称,并不一定是学术水平,而是社会关系、职位岗位等多种因素的体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了,却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中国几千个院士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所以,你看到很多人有教授头衔的,学术水平并不见得都比副教授高,如果是民间人士(草根学者)连中级职称都未必有。

对于1977年大学毕业的老教师,还是初级职称,很不理解,不是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按说,30年前就可以评上中级职称,20年前评上副教授没问题,现在都有90后的教授了。20年前评副高职称还没有非博士学位不可的要求。在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在退休前,都会有照顾的正常,评个副高职称算是安慰。我有多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升职无望,年龄接近退休,这时候都评了副高职称,算是工作、职称到顶了。

因此,这位老教师的初级职称,我推测是自己不想申报了。当初没报,后来想报觉得年龄大了,还评中级职称,与二三十岁的娃娃一道评,太掉份了,干脆不申报了。有良好的口碑,有优秀的学生(学生都是教授了),就足够了,职称什么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要也罢。


黄强黄不息


1.不了解具体人具体事,很难说清合理不合理!

2.说个真人真事:

李某,77年考入某专科学校,学制二年,大专学历,学的英语,79年分到高中任教。由于李某学的英语知识太少,尽管那时的高中英语课本非常简单,仍不能胜任。加之上课呆板口头表达能力差,学生意见很大,常常把他哄出教室。上不成课就停,学习,再上课,再上不成,再停,实在不能上课,就去打铃(那时还没有电铃)。1988年实行职称评定,李某被评为初级。自此后李某在校干杂活,直到退休也没评上中级高级。合理不合理?李某自己说很合理,自己评上到不合理了,因为自己多年来干的是杂活,不是干的教学工作,二十年都没代课啦,就凭这一条我怎么能晋升中高级呢?

注:1977年刚回复高考时专科是二年后来改为三年制


快乐老头88311


77年考入大学的老教师,现在还是初级职称,合理吗?众所周知,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通过高考考上师范院校,哪怕考上的是大专院校,那么现在居然还是初级教师职称,我觉得非常不合理,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77年考入大学,哪个不是超级学霸的存在?哪个不是百里挑一的天才?77年考入大学,如果考入的是本科院校,那么毕业的时间为81年。而我国的职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33年前的1986年开始的。

职称评聘伊始,是没有限定名额的,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顺利晋级中级职称。而本科文凭的毕业生,在那个时候入职之后很快就成为初级职称中的“排头兵”,而这个过程差不多三五年就可以办到。

晋级初级职称的顶端之后,想要晋级中级职称,只要不是犯太大的错误,年限一到自然晋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没有限定职称评聘名额的情况下,职称一直原地踏步的难度,比评上更高一级职称的难度大太多了。

二三十年时间一直保持初级职称,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只有这几种可能:其一,相关教师离开工作岗位,停薪留职,多年之后再返回三尺讲台。当你返回三尺讲台的时候职称评聘已经开始限定名额;其二,当事人因经常犯错而时不时被处分。身背处分的情况下,想要评上职称的可能性也不大;其三,当事人懒得评职称,教育部门让其把职称评聘的材料交上去,这货“选择性失明”、“选择性失聪”。试问,评职称你自己都无所谓,还会有谁为你的职称牵肠挂肚呢?在从教三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始终无法晋升为中级职称,其中没有“事故”,至少也有耐人寻味的“故事”,你说对吧?

在职称评聘实施的前20年时间里,各个地区基本上没有限定名额一说。而在最近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多地区对每个级别的职称进行限定名额,这就为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说到职称评聘方面最不幸的教师,肯定不会是50后和60后,而是70后和80后。在小部分70后和大部分80后当中,因为职称评聘名额限制而卡在初级职称的并不鲜见,毕竟职称评聘的初衷是好的,但“一部好经”交给一些“歪嘴和尚”来念,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你认为教龄三十多年的老教师有没有可能还卡在初级职称呢?欢迎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也许有人看了这个问题,会对题主产生深深的同情,并大骂职称制度的不公。不过,有这种表现的,一定是年轻人,不知道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前世今生,拿现在的情况去理解过去的情况。

作为经历过的人,我只能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实,77年考入大学的老教师,到今天还是初级职称,那你说的不是中国的情况,甚至不是地球上的情况,属于外星人的情况。

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你考上大学,那是绝对的佼佼者,不是现在的大学概念,那属于精英一族。就算你是专科吧,80年入职,到88年实行职称制度,你的条件,底限是直接定为小一或者中二,也就是初级中的最高档。那也就是说,你定级后,就一直是这个职称。

你88年定级后,到1993年,你就符合了中级职称评审条件。那时候,中小学有多少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寥寥无几!你的第一学历起码是大专,无论在中学还是小学,都是绝对的优势。那时候,小学大专学历,把第二学历算在内,都需要拿着放大镜去找,更别说本科了。

你这样的条件,根本就没有人能跟你竞争。那时候,小学老师进修过中专,中学老师进修个大专,都很不易,你科班出身,职称问题根本就不愁解决。等这些条件好的解决了,后来就是最高学历是高中的,都晋升了中级职称,你还是初级职称,你这不是骗鬼吗?

如果你太另类,确实是初级,那说明你后来根本就没有在学校工作,你吃空饷了,不再岗位上了。职称制度刚执行时,并不如现在这样弊端丛生,而是很规矩很公正的,只是后来才被玩坏了。你这种说法,只能骗骗那些不懂的人,对于懂的人,根本不可能相信这样的鬼话。

我上面假定的,是你读的是专科,如果是本科,我再告诉你,曾经一段时期,本科学历可以直接定级中级职称!

你的鬼话,说的也太假了,可笑可怜可悲!


当代师说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77年考入大学的老教师,现在还是初级职称”,内心很纠结,几乎要崩溃了。如果说今天大学毕业生,评不上高一级职称,谁都不觉得奇怪。77年大学生那是“国宝”,大学毕业当老师,如今应该是“教授”级别啊!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不合理的。


77年,正值恢复高考第一年,刚开始走的是推荐“上大学”,只有根红苗正的才有机会。1977年12月,国家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全国总共有 570万人参加了高考考试,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记录,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当时,广大青年怀着让祖国挑选的豪情,踊跃报名,努力复习,认真考试,在很短的时间内,文化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后来,第一届高考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在都在颐养天年啊!如果那时候毕业后,当老师,我相信肯定非常热爱教育事业的,如今还是初级职称,确实令人难以置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77年考入大学的老教师,毕业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极度热爱,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小乡村,既当老师又当校长。3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这位老教师,有过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机会,可是名额少,老教师让给了当时与自己一样坚守乡村教育的其他教师。抑或由于乡村过于偏僻,没有下达指标名额,这位老教师也没有据理力争。时至今日,这位老教师已经退休,依然如故,还是初级职称。不合理,但没有机会弥补当年的遗憾啦!

如今,提起教师职称,同仁们异常气愤,可以说是爱恨交加。老教师没有如愿以偿晋升更高的职称,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罢,已经过去了。可是,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别让教师再伤心啦!


俺油菜


这个问题,容易引起误会,引起批判,有点拉大旗,扯虎皮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个容易博人眼球,但却经不起推敲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40年来的教育制度,以及教师职称的变迁史来说,实在经不起推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致敬一下伟大的总设计师,因为正是1977年开始恢复工作的他,在讨论高考一事上的拍板,让十年动乱后的1977年,就恢复了高考,而不是推到了1978年。1977年的高考消息下放在当年的10月21日,举办在40天后的12月份,报名570万,录取27.3万。



注意一下,这是蓄水十年的人才库,这些人的十年青春都已经挥洒在了山上乡下,当年报名这些的人,绝大部分已经超过了20岁,况且,仅仅录取27.3万人,指的还是大专以上。试问一下,这些人分到教育行业的能有多少,能占到5%吗?能分到教育行业的大学生有10000人,就是不错了,分到中小学的,只会更少。况且,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挣钱渠道变的又多又宽,这10000人,能坚持下来的,守着这份不低不高的死工资的,又有多少?



即使考虑从当年的1977年,坚持到现在的大学学历的老教师,到现在的2019年,时间跨越了42年,这些人如今多是65岁上下,早就过上了拿着高退休金的富足生活,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正是享受人生的黄金时间。

再者,如今的职称度虽然饱受批评,但对于这些当年郁积了十年的天之骄子们来说,早就在现在遭受非议的职称制度实行之前,早就在“物以稀为贵”的年代,转为高级职称了,连中级都很少见。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为职称制度抹黑而设,只是缺少历史常识,也经不起逻辑推敲。当年那27.3万的大学生们,即使是最低级别的大专生,放在现在,也是985的料子,经历了十年苦难的他们,早已咸鱼翻身,就不用再打扰他们的安静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