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03-原始骨笛的用材偏好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的第二种文物,是贾湖骨笛。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03-原始骨笛的用材偏好

中国科技大学宋爽在《探析贾湖骨笛承载的社会信息》一文中说,骨笛是一种外形呈圆柱形,中空,一侧有多孔,一般为两孔以上的古老管乐器。其最重要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城北22公里处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共25件,其中5孔、6孔、8孔各1支,7孔多达15支。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03-原始骨笛的用材偏好

中国史前骨笛在材料上大多使用丹顶鹤、鹰等大型飞禽的肢骨,至今总共已发现贾湖骨笛近30支,有20支左右全部是由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的。

而世界发现最早的一支骨笛,是1995年在斯洛文尼亚发现的,距今5万年,这支2孔肌笛是由古老尼安德特人,利用洞熊的腿骨制成的。1994年德国南部发现的一支骨笛,是由天鹅的腿骨制成的。1997年在德国北部发现的一支骨笛,又是洞熊腿骨制成。俄罗斯发现的骨笛由猛犸象牙制作而成,等等。总之,国外史前骨笛在用料上非常丰富,除上述外,还有羊跖骨、鹿骨、火鸡骨、山羊骨等多种材料。

这是否说明,中国的物种不如国外丰富?答案是否定的。据研究,当时的贾湖位于北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适宜,物种丰富,国外用来制作骨笛的动物材料,在该地区并不少见,这就说明,当时国人在制作骨笛时,在用材上可能有极大的偏好。

产生这种偏好的原因,首先,中国古来就有“松鹤年”、“鹤发童颜”等说法,可以说“鹤”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神鸟,一种吉祥之鸟,可能来自于先民对鹤类的原始崇拜。而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曾提及,先民对鸟有一种原始的崇拜,鸟可能曾是某些部落的图腾。

其次,骨笛多用丹顶鹤尺骨而不是其它部位的骨头,是因为尺骨中空壁薄,比较适合骨笛的制作,同时,也可能包含着先人对飞翔的向往。

另外,在贾湖遗址发现的349座墓葬中,仅有16座墓葬中有骨笛,说明当时以鹤骨为材料制作的骨笛,有可能是极珍贵的物品,代表着墓葬主人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