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最近,一年一度的考古界“奧斯卡”揭曉,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經過層層選拔,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何以入選

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博物院聯手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張家港博物館先後對張家港黃泗浦遺址進行6次考古發掘,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

考古發掘表明,黃泗浦為唐宋時期江南地區的入江主幹水道,目前發掘的宋代黃泗浦河,河口寬約50餘米,河底距河面深達4.5米,具備通行當時最大船隻的條件,再現了古黃泗浦“出江大口”的盛況。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黃泗浦遺址發掘現場

而在唐宋河道交匯處,考古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唐代寺廟類建築基址,極有可能就是尊勝禪寺。

這些證據,都指引我們走向一個人——鑑真和尚。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鑑真和尚

鑑真東渡

“黃泗浦”,最早見於日本真人元開撰寫於公元779年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其中就明確記載了鑑真第六次從“黃泗浦”東渡日本的過程:

天寶十二載十月十九日戌時,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乘船下至蘇州黃泗浦……(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有一雉飛第一舟前,仍下矴留。十六日發。

就是說,鑑真在黃泗浦停留了近一個月時間,並最終從黃泗浦東渡出海。而發掘的這些古蹟文物,也成為鑑真從黃泗浦東渡啟航的考古實證。

據鑑真研究專家許鳳儀考證,黃泗浦在隋唐時就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團渡海到達中國,先在黃泗浦登陸小憩,然後順長江到揚州,再從陸路奔長安。回日本時,遣唐使團原路返回,先到揚州拜訪鑑真,邀請其再次東渡,然後在黃泗浦等候。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表現鑑真東渡題材的繪畫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已雙目失明的鑑真,正是在黃泗浦坐上日本遣唐使的大船,開始了他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東渡之旅。

鑑真到達日本後,開日本佛教律宗祖庭,並對日本的建築、雕塑、醫藥、書法等產生重大影響,被日本人民稱為“盲聖”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出土文物

中日橋樑

當然,黃泗浦遺址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鑑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說,現場發掘出的唐代尊勝禪寺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唐代大型寺廟院落遺址,對研究盛唐到晚唐的佛教建築意義重大。且尊勝禪寺在佈局上與鑑真在日本奈良親手興建的唐招提寺高度相似,可被視為唐招提寺的藍本,也反映出中日兩國在寺廟建築上的一脈相承。此外,現場還發掘出罕見的宋代棧架式木橋遺址等,對研究唐代對外交通史、寺廟建築、港口遺址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入選考古界“奧斯卡”的黃泗浦遺址:鑑真自此地東渡入海


日本唐招提寺

一處遺址,總能勾起一段舊時光。如今的黃泗浦十分靜謐,但只要我們站在那裡,向歷史長河溯源回望,那千百年前沿海港口的熙熙攘攘,以及一代高僧的百折不撓,彷彿都重現於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