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爸妈抱怨,孩子那么小,不会说话,不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想要什么?想干吗?
只能靠大人们去揣摩、猜测,更多的时候只能是稀里糊涂,有了孩子之后,大人的焦虑症都快犯了。
其实带孩子是有技巧的。
一岁以前的孩子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丰富的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哭闹势必成为他的一个有力表达自己的“工具”。我称这种表达为“婴语”,
掌握了适当的“婴语”,对新手爸妈来说,可以轻轻松松的和孩子进行“交谈”,读懂孩子的“心言”,对于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懂“婴语” ---饥饿篇
哭声判断是新手爸妈最常用的一种判断孩子饥饿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发出啼哭声,妈妈就会自然而然的给孩子喂奶。
实际情况是,哭不一定代表着孩子需要进食。
孩子饥饿有以下表现方式:
1. 哭闹声中带有乞求的味道,由轻微的“呜呜”声逐渐加大音量,具有节奏感,这时候用奶嘴或手指轻轻触碰孩子嘴角,孩子的脑袋会跟随着奶嘴或手指移动,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孩子的“吸吮反射”,孩子妈妈喂养母乳或配方奶粉,孩子停止哭泣。
2. 孩子出生后就具有灵敏的嗅觉,虽然眼睛还不能够辨别眼前的人是谁?可是嗅觉的感官刺激能够让他明白身边的这个人是他依赖的人,孩子根据嗅觉判定身边人,用他的小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你哭,不受外界是否噪杂所影响。
3. 孩子时不时的伸出舌头,舔嘴唇,四肢挥舞。
TIPS:
1. 孩子在吃奶的同时,有时候也会出现哭声,我们称之为吸吮哭,一般发生在喂水、喂奶2分钟左右,哭声一阵一阵的,这是孩子在给大人诉说水,奶过热或者过凉,奶瓶奶头孔太小,吸吮太费力。
2. 观察孩子的粑粑,进食正常的孩子拉出的粑粑应该呈黄色糊糊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金粑粑;如果孩子处于吃不饱状态,拉出的粑粑会出现稀薄或稍微发绿症状;拉粑粑次数增加、减少也可作为孩子进食正常与否的断定条件。
懂“婴语”---拉臭、尿尿篇
孩子哭闹不一定是进食,还有尿尿、拉粑粑。
一般新生儿刚出生24小时内会开始排尿,一周内每天排尿会达到20多次。
孩子尿尿、拉粑粑会有怎样的表现方式呢?如下:
1. 大人和孩子的互动很开心,突然孩子的表情变了,可以感觉到孩子眉头微皱,成了一个囧,怎么逗他都不愿意搭理你,注意力不在你这的时候,说明他可能已经开始在酝酿尿尿了。
2. 如果在床上安静的躺着,小脑袋乱动,双手乱抓,小脚丫用力向后蹬,嘴巴发出“嗯”之类的声音,这时可能准备拉粑粑了。
3. 哭闹,有两种,但都是起到提醒大人的作用,让大人做好准备。第一种是先用哭声告诉你,要尿尿或者拉粑粑;第二种就是已经完事,小屁股翘起高高的,身体左摇右晃,感觉想翻身的那种,同时蹬掉身上盖的被褥。
懂“婴语”---困乏篇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睡眠时间也在逐渐减少,白天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多。不过孩子在清醒的时候一般不会超过2小时。
小孩子本身就是吃吃睡睡,孩子在困的时候有怎样的表现呢?
除了哭以外,双手不停的揉眼睛,四肢乱动,不过这时候的哭和以上“饥饿哭”、“拉粑粑、尿尿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
困乏时的哭是嚎啕大哭,一声声不耐烦的嚎叫,抱起来哄也无济于事,不抱紧感觉会掉出去似的,也就是俗话说的“闹瞌睡”。
这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吃饱,孩子也不会怎么进食,孩子闹够了,哭累了,也就慢慢的睡了。不过孩子这时候睡眠不是很熟,过一会儿孩子就会醒。孩子醒来后,一般不会再哭闹,此时就及时给孩子进食,孩子吃完就又进入梦乡了。
懂“婴语”---孤独、寂寞篇
孩子脱离母体,呱呱坠地,从出娘胎开始就会产生孤独感,陪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孩子2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和大人互动,咿咿呀呀,如若长时间不在身边陪伴他的话(长时间定义为5-10分钟),他会向你传达他的声音---哭,这时候的哭声不会大起大幅,很平稳,有阶段性,持续时间较长,此时孩子情绪稳定,笑容满面,无泪。
用哭声只是把你唤到他的身边,你一到来,马上就不哭,咧嘴对你笑。
曾有一位孩子妈妈对我说,我休产假在家的工作就是陪睡,我在孩子身边睡觉的时候,孩子往往睡觉时间比较长,如若我不在孩子身边,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醒来。
懂“婴语”---不舒服篇
孩子不能明确表明身体哪里不舒服,只能通过哭声来传达他的不适感,这事最为让大人头疼。最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肠绞痛
孩子吸乳或哭闹时吸入大量气体,形成气泡在肠内移动致腹痛。
多半发生在3个月以内易激动、兴奋、烦躁不安的孩子身上,时间往往在夜间。
肠绞痛是突发性的,可持续几小时,有时候也可阵发性发作。
哭的时候孩子面部发红,腹部发紧,两腿向上蜷起,脚丫发凉,双手握拳,抱哄喂奶都不得缓解,最后孩子哭的声嘶力竭、排气或排便而停止。
此时大人应该将孩子竖抱,轻拍背部,并用手轻抚孩子腹部以缓解疼痛。
冷热自知
孩子虽然小,但是感官发育完善,热了?冷了?孩子自己是知道的。
孩子怕热不怕冷 ,在孩子冷或者热的时候,孩子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他是冷是热,热的时候,脸稍微发红,身上发红,甚至出现红色的疹子,孩子哭闹,左右摇摆不听哄;冷的时候,手脚会发紫,甚至可能打摆子。
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孩子冷热?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抚摸脑后颈,如果脑后颈温度和手感温度相差无几,那就是ok的,如果比我们大人常温的手还要冷很多(这个冷是有些冰的感觉),那就是冷了,需要给孩子穿衣添被。如果抚摸处比我们大人的手还要热,并且有些湿,那就是太热,需要减衣去被。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以孩子的手脚温度判断冷热,由于新生儿四肢神经发育不全,手脚凉是正常现象。
带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带娃变得轻松,我们只有多观察孩子成长的规律,掌握轻松带娃的各种攻略,攻略在手,轻松带娃不愁。
我是“陪我伴你”
我伴你成长
你陪我变老
閱讀更多 陪我伴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