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一,忙、茫、盲,時間都去哪了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習慣將“忙碌”與能力掛鉤。然而,事實卻是越平庸的人越“忙碌”,因為許多人的“忙碌”其實是“茫碌”“盲碌”,這樣的“茫”和“盲”是時間管理的大敵,很多時候,它意味著你在瞎忙。

仔細回想起來,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不少火急火燎,忙得暈頭轉向的人,這些人彷彿永動機一般,一刻都停不下來,他們彷彿永遠都有開不完的會、忙不完的事兒……可是儘管忙得昏天黑地,往往還是一事無成。“盲碌”“茫碌”更符合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這樣的忙碌其實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

盲是盲目。毫無頭緒其實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計劃,每日無計劃地忙活與到處亂撞的無頭蒼蠅又有什麼區別呢?時間匆匆流走了,事情卻還沒有解決。優秀的時間管理者是絕對無法容忍自己每日耗費大量時間在毫無目標、毫無方向的事情上的。

茫是茫然。茫茫瑣事卻理不出個所以然,這意味著忙來忙去也一事無成。無法分清輕重緩急的人是時間管理的失敗者,面對茫茫瑣事,心急地忙來忙去卻剪不斷理還亂。

可見,“忙碌”也是一項技能。不會忙碌的人總希望自己的時間能夠比別人多出很多倍,而會忙碌的人卻習慣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不信,你看那些優秀的企業家,他們管理著偌大的公司,參加著各種應酬與社交,卻仍然保有一定的私人時間。

阿里創始人馬雲曾預言未來的工作時間可壓縮至四小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每天有 45% 的時間用於休閒樂……反觀那些恨不得一天有 48 小時的“忙人”可謂高下立判。因為更多時候,“忙人”的大腦其實是混亂不清的,“盲”和“茫”讓他們陷入了時間的陷阱。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學會忙碌,你可以這樣做。

1,做個有計劃的忙人

可能有人會認為,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因此,他們更傾向於隨遇而安,而不喜歡制訂計劃,殊不知,毫無計劃的生活是進步的絆腳石。

舉個例子,有的人可能會在忙著某事時,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於是又掉頭去做另一件事,結果忙來忙去,最終發現什麼事情都沒能完成。因此,制訂計劃,規劃好哪段時間用於完成哪件事十分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時間利用最大化。

2,分清輕重緩急,制定優先級

在開始一天的工作之前,要先學會歸類,分清何為重要的事,何為不重要的事,何為緊急需求,何為不緊急需求。緊急的需求先做,不緊急的需求暫緩。

舉個例子,通知客戶中獎消息與通知客戶獎品即將過期同為重要的工作,其中通知客戶獎品即將到期從時間的緊迫性來講相對緊急,如果未能對這兩件事的優先級進行合理排序,則可能導致未能在獎品到期前通知客戶,造成客戶滿意度下降,乃至發生投訴。

3,記錄你的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妨試著記錄下你的時間消耗情況。

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認真查閱你的時間記錄本,或許你很快就會發現,你未必真的如你想象的那樣忙碌,時間記錄本能夠真實地反映你的真忙和瞎忙,根據時間記錄本對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優化,慢慢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忙人”,而不是瞎忙。

4,尋找正確的工作方式

有些人的忙其實是因為工作效率低下,而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因為未能掌握正確的工作方式。

彎路走多了,時間自然也跟著流逝了,要想探尋正確的工作方式,你可以向有經驗的同事、朋友請教,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工作方法找對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要知道,忙碌與能力、價值並無關係,做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要從學會忙碌做起。時間是公平的,在忙碌之餘也可以保有一定的娛樂時間,前提是你能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規劃,忙出意義,而不是“盲”“茫”。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二,明天再說吧,拖延就是頹廢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著“今日事,今日畢”“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本傑明·富蘭克林也說過:“今天可以執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可事與願違的是,如今不少人慢慢開始標榜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並以此為榮。

所謂拖延指的是,一個人故意地、習慣性地、應該受批評地推遲當前理應完成的事情。與等待時機再做抉擇不同的是,拖延是一種壞習慣。

簡單來講,拖延指的是人們只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中,卻不付諸行動的一種行為模式。

或許,對於那些待完成的事,你有著千萬個藉口一拖再拖。但事實上,逃得過和尚逃不了廟,不立即完成不代表可以不完成,更不意味著阻力會減少乃至消失。換句話來說,拖延除了浪費時間,毫無用處。

那些優秀的人從來都不會拖延,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以及自己的責任定位是什麼,因此對於那些需要做的事情,他們會立刻完成,而對那些無法完成的任務,他們也會立刻反饋並闡明原因。就像庫爾特·盧因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希望達成目標,到達成功的彼岸,就不能拖拉,要立刻行動起來。如果你沒有能為夢想立刻行動的能力,那麼,你就很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從一定程度上講,拖延症其實是一種時間管理的缺失。那些喜歡拖延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不要急,等到萬事俱備了再做就好了。”他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這樣的拖延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危害,因為他們經常能夠搶在截止時間前完成工作,這時候,成就感以及“高效”所帶來的虛榮感給了他們一劑強心劑。

在回顧學生生涯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你也時常有這樣的經歷:寒假開始了,你卻遲遲不去完成寒假作業,直到寒假快結束了你才去用功,通宵達旦地完成了作業。

因為這時,時間帶來的緊迫感和焦慮感會大大激發拖延症患者的鬥志,短期內你的精神狀態會達到亢奮,效率也非常可觀。如此一來,你就會錯以為自己適合短時間、高壓的工作,慢慢地,這種錯誤的觀念會深入你的內心,形成一種頑疾。

乍一看,或許並不覺得拖延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你真的能夠保證自己每次都在截止時間到來的前一秒完成任務嗎?即使真的能夠按時完成任務,你又真的能夠為自己的工作質量打包票嗎?

成功一定不會屬於習慣拖延的人,所以,不要總是幻想自己能夠得到的結果,也不要總是惦記著明天完成。記住,成功始於眼下,只要你不立刻著手去做,成功就永遠都只是一個幻影。人的一生說長不長,它經不起你一拖再拖,拖延只會讓你碌碌無為歸於平庸,所以要想成功就先從改掉拖延症開始。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1,重拾時間觀念,從思想做起

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拖延的習慣。

例如,你可能會想“沒事,還有時間,不著急”“大家效率都不高,我做那麼快乾嗎?”……這些念頭或許只是一閃而過,亦或許會一直盤旋在你的腦海中,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一些消極的自我暗示。所以,當類似的念頭冒出來時,我們要及時打消,並給自己灌輸積極的想法“早點完成,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了”……

2,集中精神

習慣性拖延的人普遍都有一個毛病—精神難以集中。在做事的時候容易分心,效率自然無法提高,因此要想戒除拖延症,最重要的是學會集中注意力。

你可以通過長時間安靜看書來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可能一開始,你會覺得如坐針氈,那麼你可以按照 15 分鐘、30 分鐘、45 分鐘、60分鐘遞增的方式來延長看書的時間,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做到拋開雜念,專注手頭的事情了。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優秀的人永遠不會允許自己沉浸在所謂的明天中。

3,用紀律和規則約束自己

對有些人而言,規則和紀律是用來打破的而不是用來遵守的,在他們心中,只要自己做事方便,只要自己開心就無所謂規矩。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有些人總以為規矩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從不去思考規矩的真正作用。

要知道,所有公司立下的規章制度,都是為了大家能更規範地做事,更有效地配合,如果人人都自有一套法則,工作上誰都不服誰,那這企業還如何運轉。

最愚蠢的心態,就是自以為掌握了規矩便隨意打破。因為知道拖延不會被責罰,就可以懶散,就可以不作為,難道我們做事情只是為了做給老闆看?

處於渾渾噩噩中的你,對一切新生事物都失去了興趣,總認為“有什麼事情都不用著急,到最後總有解決的辦法”,這其實是一種很頹廢的想法。想要擺脫頹廢狀態,首先就是找回自控力。

自律是自控力的表現,把漠視的規矩都放回心中,以這些準則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有了緊迫感和自控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拖延症,從而找到工作狀態。

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本文摘自圖書《時間管理》,標題為編者所加,匯智博達出品,轉載請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作者簡介:劉志則,知名傳媒人、暢銷書作家,博文書友會“社群裂變”發起人。

白 楊:東方貴族聯盟會會長,營銷專家,第一夫人平臺創始人。1998年她從萬店連鎖和培訓行業白手起家,歷經二十餘年的拼搏,嚐盡人間百味,練就營銷絕學。近年來心存使命,開啟公益慈善事業,致力於踐行對真正的家庭幸福、孝道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