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一,忙、茫、盲,时间都去哪了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忙碌”与能力挂钩。然而,事实却是越平庸的人越“忙碌”,因为许多人的“忙碌”其实是“茫碌”“盲碌”,这样的“茫”和“盲”是时间管理的大敌,很多时候,它意味着你在瞎忙。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不少火急火燎,忙得晕头转向的人,这些人仿佛永动机一般,一刻都停不下来,他们仿佛永远都有开不完的会、忙不完的事儿……可是尽管忙得昏天黑地,往往还是一事无成。“盲碌”“茫碌”更符合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这样的忙碌其实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

盲是盲目。毫无头绪其实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每日无计划地忙活与到处乱撞的无头苍蝇又有什么区别呢?时间匆匆流走了,事情却还没有解决。优秀的时间管理者是绝对无法容忍自己每日耗费大量时间在毫无目标、毫无方向的事情上的。

茫是茫然。茫茫琐事却理不出个所以然,这意味着忙来忙去也一事无成。无法分清轻重缓急的人是时间管理的失败者,面对茫茫琐事,心急地忙来忙去却剪不断理还乱。

可见,“忙碌”也是一项技能。不会忙碌的人总希望自己的时间能够比别人多出很多倍,而会忙碌的人却习惯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不信,你看那些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管理着偌大的公司,参加着各种应酬与社交,却仍然保有一定的私人时间。

阿里创始人马云曾预言未来的工作时间可压缩至四小时;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每天有 45% 的时间用于休闲乐……反观那些恨不得一天有 48 小时的“忙人”可谓高下立判。因为更多时候,“忙人”的大脑其实是混乱不清的,“盲”和“茫”让他们陷入了时间的陷阱。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学会忙碌,你可以这样做。

1,做个有计划的忙人

可能有人会认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随遇而安,而不喜欢制订计划,殊不知,毫无计划的生活是进步的绊脚石。

举个例子,有的人可能会在忙着某事时,突然想起另一件事,于是又掉头去做另一件事,结果忙来忙去,最终发现什么事情都没能完成。因此,制订计划,规划好哪段时间用于完成哪件事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时间利用最大化。

2,分清轻重缓急,制定优先级

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要先学会归类,分清何为重要的事,何为不重要的事,何为紧急需求,何为不紧急需求。紧急的需求先做,不紧急的需求暂缓。

举个例子,通知客户中奖消息与通知客户奖品即将过期同为重要的工作,其中通知客户奖品即将到期从时间的紧迫性来讲相对紧急,如果未能对这两件事的优先级进行合理排序,则可能导致未能在奖品到期前通知客户,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乃至发生投诉。

3,记录你的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妨试着记录下你的时间消耗情况。

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认真查阅你的时间记录本,或许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未必真的如你想象的那样忙碌,时间记录本能够真实地反映你的真忙和瞎忙,根据时间记录本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优化,慢慢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忙人”,而不是瞎忙。

4,寻找正确的工作方式

有些人的忙其实是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而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因为未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

弯路走多了,时间自然也跟着流逝了,要想探寻正确的工作方式,你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朋友请教,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方法找对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要知道,忙碌与能力、价值并无关系,做个优秀的时间管理者要从学会忙碌做起。时间是公平的,在忙碌之余也可以保有一定的娱乐时间,前提是你能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忙出意义,而不是“盲”“茫”。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二,明天再说吧,拖延就是颓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着“今日事,今日毕”“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本杰明·富兰克林也说过:“今天可以执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可事与愿违的是,如今不少人慢慢开始标榜自己是“拖延症患者”,并以此为荣。

所谓拖延指的是,一个人故意地、习惯性地、应该受批评地推迟当前理应完成的事情。与等待时机再做抉择不同的是,拖延是一种坏习惯。

简单来讲,拖延指的是人们只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中,却不付诸行动的一种行为模式。

或许,对于那些待完成的事,你有着千万个借口一拖再拖。但事实上,逃得过和尚逃不了庙,不立即完成不代表可以不完成,更不意味着阻力会减少乃至消失。换句话来说,拖延除了浪费时间,毫无用处。

那些优秀的人从来都不会拖延,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的责任定位是什么,因此对于那些需要做的事情,他们会立刻完成,而对那些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也会立刻反馈并阐明原因。就像库尔特·卢因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希望达成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就不能拖拉,要立刻行动起来。如果你没有能为梦想立刻行动的能力,那么,你就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从一定程度上讲,拖延症其实是一种时间管理的缺失。那些喜欢拖延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理:“不要急,等到万事俱备了再做就好了。”他们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这样的拖延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危害,因为他们经常能够抢在截止时间前完成工作,这时候,成就感以及“高效”所带来的虚荣感给了他们一剂强心剂。

在回顾学生生涯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你也时常有这样的经历:寒假开始了,你却迟迟不去完成寒假作业,直到寒假快结束了你才去用功,通宵达旦地完成了作业。

因为这时,时间带来的紧迫感和焦虑感会大大激发拖延症患者的斗志,短期内你的精神状态会达到亢奋,效率也非常可观。如此一来,你就会错以为自己适合短时间、高压的工作,慢慢地,这种错误的观念会深入你的内心,形成一种顽疾。

乍一看,或许并不觉得拖延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你真的能够保证自己每次都在截止时间到来的前一秒完成任务吗?即使真的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你又真的能够为自己的工作质量打包票吗?

成功一定不会属于习惯拖延的人,所以,不要总是幻想自己能够得到的结果,也不要总是惦记着明天完成。记住,成功始于眼下,只要你不立刻着手去做,成功就永远都只是一个幻影。人的一生说长不长,它经不起你一拖再拖,拖延只会让你碌碌无为归于平庸,所以要想成功就先从改掉拖延症开始。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1,重拾时间观念,从思想做起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习惯。

例如,你可能会想“没事,还有时间,不着急”“大家效率都不高,我做那么快干吗?”……这些念头或许只是一闪而过,亦或许会一直盘旋在你的脑海中,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一些消极的自我暗示。所以,当类似的念头冒出来时,我们要及时打消,并给自己灌输积极的想法“早点完成,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了”……

2,集中精神

习惯性拖延的人普遍都有一个毛病—精神难以集中。在做事的时候容易分心,效率自然无法提高,因此要想戒除拖延症,最重要的是学会集中注意力。

你可以通过长时间安静看书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如坐针毡,那么你可以按照 15 分钟、30 分钟、45 分钟、60分钟递增的方式来延长看书的时间,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做到抛开杂念,专注手头的事情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优秀的人永远不会允许自己沉浸在所谓的明天中。

3,用纪律和规则约束自己

对有些人而言,规则和纪律是用来打破的而不是用来遵守的,在他们心中,只要自己做事方便,只要自己开心就无所谓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有些人总以为规矩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从不去思考规矩的真正作用。

要知道,所有公司立下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大家能更规范地做事,更有效地配合,如果人人都自有一套法则,工作上谁都不服谁,那这企业还如何运转。

最愚蠢的心态,就是自以为掌握了规矩便随意打破。因为知道拖延不会被责罚,就可以懒散,就可以不作为,难道我们做事情只是为了做给老板看?

处于浑浑噩噩中的你,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总认为“有什么事情都不用着急,到最后总有解决的办法”,这其实是一种很颓废的想法。想要摆脱颓废状态,首先就是找回自控力。

自律是自控力的表现,把漠视的规矩都放回心中,以这些准则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了紧迫感和自控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拖延症,从而找到工作状态。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本文摘自图书《时间管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汇智博达出品,转载请联系我们取得授权。

作者简介:刘志则,知名传媒人、畅销书作家,博文书友会“社群裂变”发起人。

白 杨:东方贵族联盟会会长,营销专家,第一夫人平台创始人。1998年她从万店连锁和培训行业白手起家,历经二十余年的拼搏,尝尽人间百味,练就营销绝学。近年来心存使命,开启公益慈善事业,致力于践行对真正的家庭幸福、孝道文化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