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到底有多残忍?

话说历史再观今时


先说一件日本年轻初级军官的回忆往事吧!

在抗战期间,日军随着军国主义的不断宣扬,很多军校的毕业生必须进入到战场,这是硬性规定,初次上战场的年轻士兵看到血淋淋的战场,一般都会直接吓傻。

所以,年轻军官在上战场之前都会进行一件特别的战争洗礼,杀一个战俘,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融入战场。

侵华战争的日军回忆录,曾经有一名日军的高级将领说起过他的战场往事,那是他刚从军校被迫进入战场,刚刚进入军队的他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士兵,他们的眼睛往往能够看到的都是仇恨和愤怒,所以刚去部队的第一天他便深深地感受到战争所带给这些年轻人的思想洗礼,想要征服这些杀红眼的士兵们,成为他们的战场指挥官,他需要斩杀一名中国战俘。

看着眼前被迫跪在地上,被一条黑布蒙上双眼的5名中国战俘,他仍然有点下不去手,但是他还是选择拔出了他的武士刀,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一名合格的军官。

另一名和他一起的军官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他的武士刀没有直接把战俘的脑袋砍下来,战俘盯着脑袋满院子乱跑,最终是被众人用军刀刺死的。

第一次见到活生生的人的鲜血,正是那场血红色的记忆才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日本军人。

其实,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略显疲惫,整个日本国内的形式处于疲软的状态,但是一向鼓吹军国主义的日本还是选择开始了多线作战。

由于战争的步步为艰,日本在中国大范围内开始选择使用生化武器,便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毒气战争,这严重了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但是为了迅速的解决战斗,他们还是会选择小范围的使用毒气弹,来加速战争的结束。

而毒气弹的使用也十分的讲究,一般都会选择冬天或者其他刮风的季节使用,因为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毒气弹在夏天的时候,由于温度较高,一般都会往高处飘散,所以效果特别不理想,但是他的致命作用却是极为强大的,那些中了毒气弹的士兵往往都会被俘虏,而结果自然是成为日军生化研究的最好对象。

使用毒气弹最为致命的直接原因是,在亚洲战场的日军已经耗费了极大的国力,抗战中期日本整个国内的工业已经被拖垮,能够制造重型武器的重工业,能够制造生化武器的化学工业,还有医疗行业已经几乎处于极度乏力的状态,国家没钱,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度的下降,之所以这些消极的消息没有张扬出来,为大众所知,是因为当时的主流媒体几乎都被日本军政府所控制。

但是毒气弹的使用,却是日军一场惨无人道的举动,对于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是被人千古唾骂。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真正的战场有多么的恐怖,有多么的残忍,我们能够做的或许历史正视历史,不让曾经的战争再次重演吧。


历史总探长


我父亲曾是我军华东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听他生前说,涟水战役时,国民党军队的火力大到一人多高的弹雨倾泻过来,像刮风一样,根本无处可躲,一线战士基本上……。

国民党的74军,士兵最低排级待遇,全是青年学生,枪打的很准,打起仗来也是不怕死很勇敢的。面对强敌,拚火力打不过,干脆命令都把枪收起,一人发一把撅头或铁叉,冲到敌人跟前近战去拚命。

正遇上十几天连连下雨,天天泡在战壕水坑里,行军不管刮风下雨,一走七八十里,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走路淋着雨,湿衣服绑在身上勒紧了,尤其是军装带风纪扣的,因为不懂,没解开,身上还背着背包,背包淋湿了很重,衣领压迫颈部血管大脑缺血昏迷倒下就死了……后来下雨时都让解开风纪扣,背包用油布包上,但很难找上油布。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点战争结束了,回老家农村种地去!只要能活着就行,哪里能想到以后的生活待遇。

说实话,四大野战军中,打恶仗最多、参加战役最多、敌人最强的还是三野,尤其是缺少后勤支援,最后多亏了山东老区人民的接济,所以他后来最爱唱的歌就是《沂蒙山好》,电影《红日》的插曲。据说拍电影《红日》还有《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时,演员都到他所在部队来体验生活。这让人联想到现在的演员拍戏……

我父亲的战友,凡是一线战斗部队的,解放后许多寿命都不长,早逝的多,年轻时消耗太多……他本人从不计较待遇,而是很感谢国家的照顾,总是说那么多人都死了,自己活下来幸运多了!


不在活在别人眼中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老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忍是其性质决定的,对作战双方来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认为最残忍的一点,是战争对民众的卷入,造成生命如草芥。

关于这一点,可以以我军围困长春之战为例说一说。

这场战争,无疑是城市封锁作战的经典战例,但造成很多平民由于兵围长春而活活饿死。原国民党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认为,因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12万人。长春守军总指挥郑洞国则认为,“因饥饿而死的长春市民都不下10万”。国民党《中央日报》则报道“前后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15万具”。无论哪种说法,超过10万民众被饿死,是确定无疑的。

长春曾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经济相对繁荣,物资储备充足。之所以会被饿死如此多的平民,一方面,是因为被四野围困后,长春守军大肆抢夺民粮,造成粮荒。在居民饥饿的状况下,国军却将抢来的食物高价出售,有的国军军官在居民的尸骨上发了大财。国共双方回忆都承认,无一国军士兵因封锁被饿死。

另一方面,长春守军为减轻城内粮食奇缺的压力,除了“杀民养军”外,还有“逐民出城”政策,要求一个警察要赶走8人,一个保长要赶走8家,将市内饥民、乞丐和犯人,大批驱赶至卡哨之外。这导致很多市民沦为难民而饿毙。

在围城期,解放军成立了难民委员会,共收容难民约15万人,发放了4千余吨救济粮、6亿元救济金和5万斤食盐,但依然杯水车薪。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祈愿没有战争!


兵说


坦克从我们的身边大约10米的地方疾驰而过。我听到了一声巨响,我们的一发反坦克火箭弹在坦克车身上爆炸了。那辆钢铁怪兽立刻减慢了速度,然后浓烟从坦克的炮塔与车身结合的缝隙里冒了出来,坦克的舱盖打开了,舱盖重重地砸在了金属车顶上,发出刺耳的声音。然后就听到了里面的喊叫声,接着一声巨大的爆炸淹没了这叫声。巨大的爆炸把这辆坦克的炮塔撕了个粉碎,在炮塔的残余部分到处挂满了血淋淋的人体组织碎片,这些被巨大爆炸撕开的金属呈现着紫色和金色。我们的阵地上没有人发出欢呼声,只是不时响起的反坦克炮的声音。


无所不能混世小魔王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战争的恐怖与残忍的,战争就是敌我之间的血腥杀戮。作为军人就得随时准备着面对死亡,战场上的子弹、炮弹、导弹、地雷、手雷可不长眼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与它们的照面中受伤或者死亡。只要战争还没有结束随时负伤或死亡的威胁就不会解除,很多时候前一分钟还在说笑的同伴后一分钟就可能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对于平民来说在战争的环境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死亡的威胁,其次就是各类生活物资的短缺。或许很多人对生活物资短缺没有什么概念,反正自己生活的环境当中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一切。但是身处在战争当中除了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时候是食物的短缺,钞票黄金在战区完全没有一包食物金贵。

前一段时间大家肯定对白磷弹有所了解,它对人员的杀伤及折磨完全会使受到攻击的人生不如死,白磷溅落到人的身体之上将会开始自动燃烧,直到烧蚀到完全没有可燃之物,对人来说就是烧蚀到骨骼。试想一下这样的痛苦谁能够忍受,战争当中的这种类似的苦难会不停的发生,并且不会有人真正的去过问。

处在战火之中或许死亡就是一种解脱,只要活着就得时刻承受着恐惧的压力,尤其是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人们。因此我们还是祈盼和平安定吧,那种头脑发热受人鼓噪而把整个国家带入战火的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们就是整个民族的罪人。看看目前身处战火中那些国家的人民,他们除了得到无尽的恐惧,是否得到过战前所许诺过的美好生活,什么民主、自由、人权统统是灾难的导爆索。

不想经历战火苦难的人们还是小心面对社会上各种可能把国家陷入战火的言论吧,一旦战端开启,那就是把大家带进了人间地狱。永远铭记混乱必定生战,战争无疑是世间最严重的人造灾难。因此大家要小心警惕那些制造混乱的敌对分子,他们绝对不会为大家带来承诺的美好,这是不断发生的事实充分验证过的。


异域边缘


★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破坏性则是暴力在战争中的表现形式。战争破坏有物质破坏和精神破坏两种。物质破坏既包括对军事组织的破坏,也包括对经济体系、交通系统、生活设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破坏;精神破坏包括对领导人、军人、平民造成的心理损害,以及对人类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无形资源的摧毁。毫无疑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将不断制造出威力更大的武器,所具备的或潜在的破坏能力必然不断增强。但是,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形势选用合适的手段,因此,潜在的破坏能力并不必然转化为现实的战争破坏效果,这正是减小战争破坏性的基本根据。

过去,破坏几乎成为一条战争法则,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员大加推崇。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根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像战争这样的危险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中指出,要对敌方整个民族实施打击,军人、平民、军营、军事经济目标、交通等都是攻击目标,因为既然一切都与战争有关,那么破坏敌方的任何部分都是合理的。现在看来,这些所谓经典且极端的战争观念确实有些落伍,很有必要加以修正。

纵观人类战争史,绝大多数的战争程序都千篇一律:发动己方军事力量,破坏敌方政治、经济、交通、通信等实体目标,大量杀伤敌战斗人员、保障人员、战略物质生产者甚至平民,不断对敌方决策者和民众的精神造成强大压力,直至敌方屈服,或者双方妥协停战。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释放破坏性的巅之峰和代表作,绝对原子弹武器也从此登上战争舞台。

面对战争的巨大破坏,古今中外不乏减小战争破坏性的呼声。在西方,欧洲早期的法理学家们是减小战争破坏性最先倡导者,格劳休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攻击了国际的无政府状况,指责了无限战争的破坏性,建议在战斗、征服和榨取敌国时,包括对付敌国的平民百姓等都应当采取温和而有节制的态度。二战后,以富勒为代表的和平主义者也反对战争无节制地破坏。核战略学家们对全面核战争也多持反对意见,这在本质上包含了对减小战争破坏性问题的关注。

在东方,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策”:并且进一步指出,在不得已使用暴力手段时,应坚持“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的战争原则。孙子不可能预见到信息时代战争的特点,但是他把握了两条真理,即: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与发展,不是动乱和破坏;破坏不是达成战争目的的必须途径,以较小的战争破坏也可以达到目的。

但是,这些思想明显含有理想主义成分,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信奉的“破坏法则”。直到20世纪70年代,减小战争破坏性的趋势开始在战争实践中萌芽,而新军事变革的成果和海湾战争以来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无疑使这一趋势得到了强化。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兵力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形成了绝对的优势: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尤其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更是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缴获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兵力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胜算老兵


个人是坚决的反战主义者,因为战争实在是太泯灭人性,那么它有多残忍?笔者没有经历过,但是根据史料和电影电视作品稍微举些例子,从几点上举例说明战争之残忍:

其一:百姓如草芥。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中国古代战争中,多次战争造成了大面积饥荒的现象发生,易子而食屡见不鲜,黄巢更是那百姓当做口粮给吃了。近代史战争中,中国每次被侵略都伴随着烧杀抢掠,尤其在侵华战争中,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三光政策的实行现在还在耳边缭绕。二战,苏德战场,苏军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德国灭绝人性犹太人让其杀了四分之一。就是被称为文明时代的现在,我们中国打的越南反击战,非洲的卢旺达大屠杀,伊拉克、叙利亚天天被恐袭,所以说战争最惨最惨的是百姓。

其二:大批军人死亡。也许有人说,当兵就是为国效力,死得其所。但是,每个士兵身后都有一个家啊,也许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需要赡养两位老人,也许他是一位刚出生婴儿的父亲,需要承担家庭责任,但是到了战场,他们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以中国古代战国为例,死在杀神白起下的军人有多少人?赤壁之战淹死烧死多少人?元朝建立,清朝的建立哪个不是血染的江山?在哪近代中国抗日历史比较,中国阵亡300多万将士,他们身后可能就是300多万个家庭,可能他们是1000多万人的家庭生活支柱,没了他们怎么养家?我们阵亡了300多万人,那么受伤的呢,缺胳膊瘸腿的怎么养活他们背后的家庭?

其三:人性的泯灭。个人比较喜欢《红海行动》这部电影(感觉比战狼2拍的强多了,战狼2就是营销做得好而已,内容真一般)。因为这部电视剧比较反应战争带来的直观伤害,迫击炮袭击车队时,满车的肢体模糊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反叛军为了打败政府军,用平民的孩子逼迫平民去当人体炸弹。反叛军占领村子会杀了所有男士留下女士为他们做饭(其实感觉这块应该美化了一下,杀光男士留下女士大家都知道反叛军要做什么)。这就是近距离的战争。

作为平民的我非常反感战争,尤其耳边总是缭绕有能耐打这打那那些人。要知道富人会迁居和平地带继续过富翁生活,高官即使战败也还是高官,将军很少会有冲到一线去拼命,死的伤的都是百姓,是士兵,是最底层的我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polityW


战争有多残忍?我们天天看抗战神剧觉得战争挺好玩的,因为对手是白痴,我们随便拿个擀面杖都能干死鬼子。由于我们国内战争场面不容许拍的太血腥,所以我们印象里的战争并不残忍。

知道我看了一些欧美的战争片才意识到战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战场上都出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对方一颗子弹发过来你的身体就去了大半,一发炮弹落下可能连尸首都找不到了。这就是战争,很多人上战场后连个尸体都找不到了,因为没法找了,有的残缺不全无法辨认,有的连个残渣都不剩了,所以只能报失踪。这就是战争,战争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平静。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杀人武器也是越来越厉害,一个个个体在这些武器面前,无异于我们人类踩死一群蚂蚁。

战争的残忍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无法体会的,每个人都有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战场上子弹向雨点一样打来,你害不害怕?所以我希望世界和平,即使有矛盾最后是通过其他途径能解决最好,一旦有战争就会有无数人为之牺牲,而这些牺牲的人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经历久了,也麻木了。曾经看一个法国一战老兵回忆录,他和战友在战壕里齐膝深的泥浆里生活了好几个月,人类的粪便和人的破碎的骨头、腐肉就漂在泥水中,大家都久闻不知其臭了。士兵的铺位就是在战壕的泥水线以上挖个能躺进半个身体的坑,用雨布铺上,一侧身就能看到鼻子底下泥水中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吃的东西除了面包就是马肉,马肉泛酸,让人联想起脚下的人肉,但士兵们都熟视无睹了,照吃不误。德国人炮击时,大家抱头蹲在战壕的泥浆里躲避,炮弹掀起的泥浆和烂肉能把人全身浸透。如果有炮弹落入附近的战壕,那些横飞的人体组织和血肉也能浇你一身。作者有次被飞来的一圈肠子缠住了脖子,他拎起来像扔绳圈一样远远扔掉,结果粘了一手的人类大便。

战壕里对士兵伤害最大的不是德国人的炮弹,而是脚气,伤寒和疟疾,泥浆和腐烂的尸体把战壕变成各种细菌和病毒的乐园。但前线却又很少爆发瘟疫,除了有药品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士兵死得太快,快得瘟疫都来不及传播。一战参战的几千万军人,有一半都躺在战壕的泥浆中死去了。


黄沙独行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