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武王伐纣是一场诸侯国趁帝辛征讨外族时偷袭而获胜的战争”的观点?

瓦尔登的船夫


武王伐纣成功三个背景:商军主力不在、商朝贵族背叛引导、急行军偷袭

商军主力不在的依据:

1、商军人数虽然多,但并非商军主力,而是由奴隶或者淮夷战俘组成,这是牧野之战商军为什么无心作战、士气衰落,反戈或是败退的原因。

2、根据王国维的考据:在2月27日周军进行牧野战斗后,分别击败商朝援军:3月1日方来(恶来)军,3月6日越戏国军,3月15日靡集军,3月18日豕韦军,4月4日磿、宣方、蜀等军等。

即:在牧野战斗后,周军还击败了来援的5支商朝军队。如果商军抵抗多3-4天,援军就到了。

商朝贵族背叛引导

关于商朝贵族背叛,《史记 周本纪》记录:

“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

这是光明正大逃跑的。还有暗地里引导周军的——微子开。

武王伐纣后,商王由武庚即位,商国依然存在——周武王为什么要另外封开在微呢?原因就在于微子开的带路功劳。


急行军偷袭

周武王偷袭的依据:

周武王两次出军:第一次半路而回,当时商朝并没有发生叛乱;第二次出军时,商朝贵族投奔周国,周武王得以了解商朝内部情况,更有微子开的实时情报,得以趁商军主力不在而偷袭。

周武王急行军的依据

1月26日,周武王从丰镐率军出发;2月21日周军渡过黄河;2月26日晚周军到达牧野。

从丰镐到孟津的黄河,距离是344公里,周军只用了27天,日均行军13.23公里;

从孟津渡过黄河到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距离是130公里,周军用了6天,日均行军21.67公里。

周武王第一次出军到孟津渡目的是观察商朝形势和投石探路。第二次出军,因为有了经验,行军速度就快了很多。但在渡河之后,行军速度加倍,用星夜兼程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周军出发时以13.23公里每日的速度行军、渡河后更以21.67公里每日的速度行军,足以说明周军急行军偷袭。

周军能够在渡河进入商国后加速行军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1、必须有人做向导,否则不要说走路,就是方向都有可能迷路;再者,能够不被商国所发现,没有人做向导可能吗?

2、知道商朝首都朝歌兵力空虚,才会急速行军,利用这个空隙。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现在网上流行着一种洗白帝辛(商纣王)的观点,这种观点中,一种最重要的说法就是,帝辛的失国,并非他自己荒淫无道,而是他在东征东夷的时候,被周部落等诸侯国联合起来,偷袭他的后院,结果造成他顾此失彼而失国。

这种观点的意思显然是,商朝的灭国并非必然,仅仅是一次帝辛在技术上的失误。

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需要说明的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帝辛并不在征讨东夷的过程中,他已经抓了大量俘虏回来了。所以不存在偷袭的问题。

(帝辛剧照)

至于帝辛是不是乱政,我提出三个问题来分析。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牧野之战中,商朝的老百姓会倒戈相向,反过去帮着周部落的联军,攻打帝辛?

有人说,那在牧野倒戈的,是帝辛从东夷抓回来的俘虏。我们不否认有俘虏,毕竟帝辛在东夷之战中,确实抓了不少俘虏回来。但是,难道倒戈的全都是俘虏吗?如果全都是俘虏,也说明帝辛的安排非常不合理。牧野是都城的最重要的守卫,帝辛的部队,不是打得东夷毫无招架之功吗?他的正规部队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把正规部队守在这里,而要派一些俘虏来打仗?

照理说,在上古时期,参与打仗的都是贵族和平民,奴隶是没有权利去打仗的。所以,在牧野倒戈的,很大一部分可能并非俘虏,而是平民老百姓。

如果老百姓都不支持帝辛,说明了什么呢?难道能说帝辛国内政策很成功吗?

(东夷之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商朝的那些诸侯国,都会联合起来,推翻帝辛的统治?

商朝的诸侯国,与西周的体制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商朝征服了的那些部落,或者是臣服于周朝的那些部落组成的。这是在成汤建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的机制,后来又经过了商朝几代君王的发展,完全成熟。

商朝和他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与后期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是差不多的。宗主国并没有完全拥有藩属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拥有。但如果宗主国和藩属国关系搞得好,两国之间可以一直能够保持和平。

帝辛的时候,姬发能够把那么多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反对帝辛,只能说明,帝辛做得非常差。而事实上,东夷原本就是商朝的藩属国,在帝辛的时候,关系搞得非常僵,最后帝辛甚至带着军队去把东夷灭了。他这一动作,其实就打破了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地缘平衡,周部落等诸侯国当然不满,当然要联合起来反对他了。

(比干剧照)

第三,为什么帝辛家族的人都会反对他,对他表示强烈不满?

帝辛所遭遇的反抗,不仅仅是国内的百姓,不仅仅是诸侯国,还有王室成员。大家对他的做法都非常不满。比干是帝辛的叔叔,他多次劝谏帝辛,最后被帝辛给杀掉。微子和箕子,也都不满帝辛,微子甚至反过去联合周部落,最后被周封国为宋。箕子逃到朝鲜,建立箕子朝鲜。

有人说,帝辛遭到比干和微子、箕子的反对,是因为当时商朝的传位制度是兄终弟及。本来帝辛的父亲帝乙去世后,应该由他的兄弟们来轮番当王的,帝辛强占去了,所以其他人不高兴。

就算是这样,也说明帝辛是造成商朝动乱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他破坏王室的王位继承制度,也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商朝也不会就此灭亡了。

对上面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帝辛灭东夷,引发诸侯国偷袭后院,只是现象,并不是本质。本质就是帝辛乱政。要想洗白帝辛,显然是办不到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节省时间,就说说几个关键点。

先说说结论:被抹黑的不是纣王,而是周武王。

第一点,东夷怎么就外族了?

要洗白纣王多半就是依据这一点。伟人不是说过吗?纣王对国家统一有功!

问题政治家不一定是考古学家,虽然考古学家听你的,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是在那里。如果纣王对国家的版图有功,东夷就是外族人。然而中国上古的几位著名人物,后羿、舜、伯益都是东夷的,怎么好好的就外族了?更有甚者,按现在的考证,商人也源于东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鸟图腾”(玄鸟生商)。更进一步纣王也没彻底征服东夷。他也不是第一个征东夷的人,之前夏朝,中央王朝和东夷的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反而是西周历代王前赴后继,完成了这项伟业。所以所谓“征东夷”最多可以算是中华民族的内战,有些人双标得厉害。现在岳飞都不算“民族英雄”了,纣王却对中华民族有“大功”了。而对死在征战途中的周昭王,人们却冷嘲热讽,甚至提都不提。这真是区别对待。

就算在商朝内部,纣王的“武功”也不算突出,和他爷爷武乙,父亲帝乙都相去甚远。为什么没看到有几个提到武乙、帝乙之名?因为他们没案可翻啊。

第二点,现代人“还原”的牧野之战里面其实很多臆想。如果说牧野之战前面倒戈的士兵真的是被俘虏的东夷人,那么何以解释在几年后的三监之乱中东夷与想复国的商人站在反周的同一战线?

相对随便就“转化俘虏”的商人,这种差别真的可以?对于有记载的70万朝歌守军和30万东征军为什么无语?要知道,有记载的周军只有五万。就算这“70万大军”缩水十倍,商军人数还是在周人之上,何来“后防空虚”一说?而对那远征的30万商军更是不敢质疑。因为那是甲骨的记载。可这个“30万”也超越了春秋时代大部分国家军队的人数。

说纣王好话的一个理由是所谓“叛徒论”,认为纣王所以亡国是因为朝歌出现叛徒。所谓“贵族造纣王的反”,就是这人与周人里应外合,灭了商朝。而这叛徒还有名有姓,并且经过伟人认证,他是谁?就是纣王的亲生哥哥微子启。

历史真相发现者的理由如下:

1、一母同胞的兄弟,弟弟君临天下,哥哥只是个亲王,肯定不满。

2、微子启的封地与周人接近,肯定有往来。

3、有记载微子启在一次出使周国的活动中与周人签订了密约。

4、 牧野之战前,微子启派胶鬲去联系周师,约定进攻时间。周武王担心错过时间,加紧赶路。

5、商朝灭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受到周王的礼遇。

看起来似乎铁证如山,有动机有方法有结果。

但其实经不起推敲。首先,皇帝的兄弟必定叛国?这就是个伪命题。周公怎么说?李宪怎么说?如果因为血统就是叛国理由,那和因为血统就是坏人有什么区别?更何况,根据利益最大化,正常的人在弟弟身边还还可以当个王兄,里通外国只能异姓王,聪明如你,会这么做?除非连个王兄都当不下去才会这么做。可到底是什么事?古书上说是因为纣王无道,现代说是触动了利益。但你难道不觉得后者有点轻飘飘了吗?一位王兄,会因为小小的利益问题叛国?可以参考玄武门,那是真的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既然事情都这么僵了,纣王还把对方留在自己身边以创造机会,这智商也是绝了。

第二,同样,地盘接近也不是通敌的理由。真要通敌在王城也可以。事实上牧野之战时,微子启就在朝歌。所以这其实不是理由,要说是理由,只是把其说成内应的理由。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周军千里奔袭时,微子启就是朝歌的内应。问题还是在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简直达到了地下党的级别。要知道,如果他是内应,智商正常的话,就知道纣王随时可以发现他,要他的命。是什么让他这么有恃无恐?知道牧野之战周人必胜?

第三,记载有那份密约的书就是《吕氏春秋》,可靠不?因为那时已经是战国末年了,商朝亡国已经有700多年,如果有人抹黑纣王,就没人抹黑微子启吗?假文件事件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至少比制造“酒池肉林”容易些。而且《吕氏春秋》这部书本来就是杂家,什么内容都有,在战国时代的价值可能也就等于《明朝那些事儿》,能够看成确切的史书吗?反正可信度不可能超过“酒池肉林”。

第四,有关胶鬲的记载,同样见于《吕氏春秋》,和前面提到的“微子定盟”一样属于孤证,同“酒池肉林”一样是晚出的材料。但原文只是说商人一方派胶鬲来与武王交涉,没说派遣者是谁。并不一定是微子启,也有可能是纣王,因为很显然,不管纣王这方的军队是常备的好,拼凑的也好,当武王一方赶到决战地,他们已经严阵以待。而且绝对数量超过周军。这还能解释成“偷袭”吗?而且“约战”本来就是春秋之前的军阵古礼,所谓“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虽然后世没采用了,但至少那个时代的古战是遵循的。其中坚持这一套最有名的是宋襄公。但那时已经被嘲笑为愚蠢了。然而宋襄公的愚蠢正证明了这种战争其实是存在过的,而且为多数人接受。也许就是当时倒推二百多年前的牧野战场上。胶鬲作为殷军的一员来约战,就是内奸?而且周军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如果是“偷袭”的话,居然因为行军困难就想失约。这种情况在兵不厌诈的后世是不可能的,只可能存在讲究“君子之战”的那个时代。

另外,没有任何胶鬲与微子启关系的记载,只是他们都被认为是商朝的“贤人”。但胶鬲的出身却是个盐贩,是谁提拔他的,史书没有载明,一般认为是文王。这当然让纣王丧失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好机会,要是胶鬲再为纣王战死,对有些人来说就太好了。如果胶鬲再是“叛徒”,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即使出身不是贵族,也不愿意为纣王卖命。

最后,事实上微子启不是宋国第一代国君,商亡时他已经很老了。当时他肉袒负斧拿着商王的宗庙的礼器去了周军营,当然如果他是从牢里面出来会合理很多。注意,我说的是叛徒身份的合理性。因为不是他不想跑,而是想跑跑不掉。问题是纣王关过很多人,就是没关他。微子启的举动算是投降,开始周人也没太重视他,等想起他时,微子启已经死了。第一代宋君是他弟弟,纣王的另一个哥哥。宋国算是把商朝延续下去了。

那个时代的人都迷信,真正敢和神权斗争的不是纣王,而是周王和姜子牙。因为在商人树立了600年的思想体系中,商王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代理人。所以武王伐纣其实从头到尾都是战战兢兢的。不吉的迹象多次出现,差点半途而废了。但他们最终成功了。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将商人灭族,不能不说是神权统治的影响。

但微子启不一样,对于这位与商朝中心最为接近,行将就木的老人,最简单的逻辑,如果他真出卖了纣王,那么以什么面目去见死去的历代先王?难道他是无神论者吗?如果他不是,是什么动机让他叛国?

史书上其实只说了纣王对和他有亲戚关系的贵族又关又杀,还真的除了《封神演义》里的“黄飞虎”外,没一个起兵反对他。就算是“大内奸”“大叛徒”微子启在《尚书》中也是以一副苦口婆心规劝的面目出现的。顶多就是被不听话的弟弟顶撞了发两句牢骚,说商朝要完了。就《吕氏春秋》里说他是奉有道伐无道。而且相去七八百年,接头的人,说的话都清清楚楚。可能吗?

所以有些东西不像伟人相信那么绝对的。当然,人家其实也就随口一说,自然有历史学家帮他考证,如果与历史真相不符,肯定是我才疏学浅,不知人心险恶,是吧?但如果你还相信微子启是叛徒的话,这种不为祖先,不为子孙,都要为一个弟弟搞死另一个弟弟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太无私了吧?

现在翻案党横行,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败类都被翻了一遍,都当真就是你输了。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公元前1046年,著名的牧野之战爆发了。

在传统史料上,周武王麾下有300辆战车,勇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而商纣王率领商军主力,并紧急动员了奴隶,组织起了十七万大军(《史记》记载为七十万)。不过,现代的军事研究者则认为,当时商周双方的人口与物质水平都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多的兵力。但大家所公认的是,商军在牧野之战所拥有的兵力远超过周军。

传统说法是,因为商纣王残暴昏庸,导致其内部离心离德。所以等到战端一开,商军内部那些被动员起来的奴隶,就投降周军,反而攻击商军。成语“倒戈相向”就是由此而来。商纣王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最终战败身死。

但关于牧野之战还有一个成语,那就是“血流漂杵”,意思战斗非常激烈,死的人太多,血流的如此之多,以至于把木棍都漂起来了。

显然,牧野之战中还是爆发了相当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的。仅仅靠奴隶倒戈,并不能解释商军战败的真实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武王是趁着商王朝的主力外出与东夷(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作战的时机,打了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商纣王因为兵力空虚,不得已才动员大量奴隶。仓促组织起来的商军比乌合之众好不了多少,所以被周军以少胜多,打了个落花流水。

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诗经·大明》 中记述此事,只是称之为“燮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突袭)大商”。周军打了商军一个措手不及是没问题的,但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证明商军的主力在外面作战,或者能证明周军对付的是非商军主力。而且,在牧野之战的三年前,周军已经攻占了黄河上重要的孟津渡口,黄河天险已经为周军所有。并且,周武王也在孟津与很多诸侯国会盟,表现出了攻打殷商的明确态度。甚至周武王都率领诸侯渡过黄河,只是后来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才没有继续深入。而孟津距商的都城朝歌只有120公里,堪称是商的重要战略屏障。在周军占据这里,并表现出攻击朝歌强烈欲望,随时可以杀入商的腹地的态势下,商纣王怎么可能还发动主力去远征东夷?让自己的都城陷入空虚的状态?

此外,根据《史记》的记载,周武王是在殷商内部爆发内乱,王族重臣比干被商纣王杀死、箕子被囚禁、微子逃亡之后,才发动的进攻,并没有说当时商军主力在外。

因此,周军在牧野遭遇的,还是真正的商军主力,并且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之后,才击败了商军。

于是,还是那个问题,周军是怎么以少胜多击败强悍的商军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史记》已经有相关答案了。当时周武王派遣姜尚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那个姜子牙,率领一百人规模的战车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对商军的阵列发动了正面攻击。

结果,那个在小说中被塑造成白胡子老头的姜尚,其实在历史上是个勇猛的将军。他率领那支先头部队成功的撕开了商军的阵列。然后周军集中兵力,突入商军被撕开的阵列,一举击溃了商军。


冷兵器研究所


这么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商周时期,社会和普通人印象不一样,大多数人关于商周的很多观念是错误的,

第一,商人是真正的奴隶社会,商人非常残忍血腥,把人命当畜生,烤人活埋人杀人都是平常事,

第二,商朝统治范围内有无数的小国小部落,不是商人也不是周人,西周也是,有无数的小国,看看西周地图就知道,八百国都是少说,

第三,举一个不是周人也不是商人的小国例子,清华简《楚居》,描述了楚国人祖先,他们和周人不是一族也不是商人,是祝融后代,帮助周灭商,胜利后,周分封楚国祖先在偏远的楚地,楚国祖先迁徙很远很远去领取土地,路上死了王后玼丽,他们的王比熊(错字请忽略)用荆条下葬王后,在路上没有棺材没有能力挖墓,他的儿子熊丽(各取父母一字)终于走到分封地方建立国家,为了纪念苦难历史,国家取名荆国纪念他妈是荆条下葬的,荆就是楚,这就是楚国的历史,

请注意,1,楚国人不是周人,帮助周人打商人,周是团结了很多小国小部落联合攻击商

2,楚国人胜利后,被分封到非常远的地方,巩固周边境

3,楚国人不是商的诸侯,跟随周灭商

第四,周并不是商的诸侯,诗经清华简等等文献资料都能证明

第五,实力悬殊,诗经中描写了,周是突袭,商朝军队在外征战,所以周胜利后,依然要分封商人,当诸侯,商人后来又有蔡伯造反,镇压后,依然还有分封商人,宋国就是商人后代,为什么?商人还有军事实力啊!

就是这样偷袭,商人还能拿出七十万军队(史记写的)但是我估计是司马迁瞎掰,十几万还可能,

第六,如上所述,突袭,但不是突然变脸,之前就会盟要攻击商。


东北虎24517108


无稽之谈,商的灭亡是一个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

第一段在商来讲是是附属国的消亡,这段时间,周攻灭了商很多附属国,也有一些附属国投奔了周,可以说此时的周国实力极速上升。

第二段是试探进攻阶段,主要是孟津会盟,这次会盟是周国对自我力量的检测也是对商国力量的估计。这次检测证实了虽然周国有力量,但是力量还不足,所以没有攻打商国,但是商也没有在此时间攻打周国。通过两方的反应,可见此时周国的实力已经不比商弱小了,只不过胜也不容易胜。

第三阶段是牧野之战,这是一次偷袭,诗经说,肆伐大商,也就是偷袭大商。但是偷袭的意思绝不是周没有实力战胜商,而是减少伤亡,为什么呢?因为在牧业之战前的攻防情况可以看出,周的实力是一直在增长的,且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并且牧野之战并不是商周之战的终结,因为还有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很好的证明了周的实力强于商,但是并未处于压倒性的强大。

第四阶段,周公东征。牧野之战中周利用了商的内乱,而周公东征也是商利用了周王室的混乱,周公东征时,纣王的儿子武庚趁着周王室内部的王位争夺战,联合了周王朝在殷商地区安置的周武王的三位弟弟一起发兵,这次发兵的还有商王朝的东部盟友东夷诸多方国,大家不要奇怪,商王朝攻打东南夷,和东夷是两回事儿。且商本是东夷的一支,商的地方和中央组成也和后世不一样,商和它的方国经常有战争。多嘴说一句,东夷又是汉族的主要构成之一,我们熟悉的三皇五帝时代的诸多人物就是东夷的,除了蚩尤,还有太昊,少昊等等,所以不要认为东夷是外族。

周公东征,经历了三年,损失不小,此后殷商才真的灭亡,周公在殷商旧地封了卫国,宋国等封国,营造了成周王幾,在此重新设立了王室直辖的军队,因为以前的军队归于那三位诸侯统领但是却叛乱了。那三位叫管叔鲜,菜叔度,霍叔处,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

可见,武王伐纣确实用了袭击,但是仅仅是这一次战役而不是整个灭商的过程。

并且采用偷袭也不是打不过而是减少伤亡,毕竟谁家打仗都想大胜不想惨胜,得动脑子。


君子匪石


如果单看武王伐纣这场战争,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在武王伐纣之前,商王室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平叛之战——这就是征服东夷之战。据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的研究,这次平息东夷之乱,时间长达260天。持续了将近9个月的战争,对商王室实力损耗巨大。《左传·昭公十一年》评述这场战争,就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所以,武王伐纣确实是趁商人与东夷两败俱伤之际,直捣黄龙攻入商都,一战而胜之。

然而,牧野之战中的一个小细节,却证实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尚书·周书·武成》记载牧野之战的经过,说商人军队“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从这一记载可知,牧野之战周人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周国军队强悍。周人再怎么强悍,以区区四五万人的军队,来对抗数倍甚至十多倍军力的商国大军,常理而言都是飞蛾扑火。如果不是商军内部倒戈,周人绝无取胜之理。

<strong>

沙文汉先生在《中国奴隶制的探讨》一文中,曾经分析过商人军队的构成:商人军队的精锐士卒为骑兵或车兵(车兵可能性更大),在甲骨文中称为“人”;其余兵种的士卒,大多是被称为“众”或是“众人”。“人”高高在上,最受商王信任,殉葬时都是全身葬;“众”和“众人”大多为步兵,武器平时都受管制、战时才发放,殉葬时都是砍头葬。由此可见,在商人军队中,“众”、“众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地位低下,缺乏人身自由,基本是奴隶。商、周决战之际,“众”、“众人”受商人压迫最深,战斗力薄弱,所以在周人内应如胶鬲等人的策反下,他们集体倒戈,反过来冲垮了忠于商纣王的精锐之师,酿就了牧野之战周人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其实,不光是商人军队中存在奴隶。商人社会为奴隶社会的证据,从商人祭祀、殉葬等等遗迹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


周人原本是商人西北的一个小小部族,其部族内部相对较为平等。周人是以农业为生,采取藉田制的生产模式。藉田制的实质,就是保持部族内部成员相对平等的公社制。

在周武王正式打出反商旗号后,“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藉,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敷政天下。”(清华简《系年》)

所谓“帝藉”,就是把周人传统的藉田制,包装上祭祀“上帝”的名头,向商人奴隶进行推销。商人底层大多是奴隶,深受商人剥削和压迫。如果投奔周人,不但能自由祭祀天神,还能在耕种好公田之外,拥有一块自留地——“私田”,这无疑是天堂!

由此可见,周人推出“帝藉”制度,就是三千年前的一场“土地革命”:投奔周人,就能得到土地,自食其力,这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完全一样。商人底层的奴隶们听说周人此项政策,当然也就纷纷“用脚投票”,不断地投向周人了。

牧野之战中“众”、“众人”的倒戈,其政治基础就是周人的“土地改革”——帝藉制度。周公旦为此还总结到:“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先设其利,则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徳。”(《逸周书·大聚》)


因此,从历史发展趋势上来说,武王伐纣的胜利,其实是社会形态质变的必然:奴隶制迟早必将退出历史舞台,无论商纣王打不打与东夷的这场战争都是一样。


欲云谈史论今


我的观点与众不同。

商由两大集团祭祀集团和武士集团组成。祭祀集团由猴图腾部落担任,先祖为夔,自称有莘氏。武士集团由鸟图腾部落担任,历代商王父亲来自于鸟图腾,母亲来自于猴图腾。

到了纣王这一代,坏了规距,自封为帝辛。这是祭祀一脉的神号。纣王要集王权神权于一身,引发有莘氏部族反叛,引周军攻商。

周文王曾献有莘氏之女于帝辛而获释。此女应该就是妲己。胡曾是有莘氏的称号之一。胡国之女,被传为狐女。另外,周文王之妻太姒也为有莘氏之女。

牧野之战,莘与周内外相应,所以会有战前倒戈。同时商朝最强的军队恶来军团袖手旁观,背后也有莘氏祭祀在做工作。

不过,周得天下之后,远鬼神,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把有莘氏和太姒的政治影响都给消解了。


思之狂飙


准确的说,周人和犬戎、东夷都是外族。因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命在商,所以对于商人而言,只有他们自己算人,其它族裔都是蛮夷,只要奴役就行,周人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聚集八百诸侯伐商。而西周代商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改变,就在于天命归于周天子一人而非周人,这样其它族裔都是同等的,皆为王下之民,其它部族就开始更大规模的融入华夏民族的体系之中,国家开始形成。天命归于天子一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两千年君主制的基石,类同于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的理论,所以人都让渡权利,出现一个王,结束自然状态下人人相互为敌的状态。



peter20100211


有一定道理,但是得分开看!

首先是你得抛下两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家法家释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然后再回来看待周代商而立的事!

趁虚而入假设为事实,帝辛于国是文韬武略的好帝王也假设为事实,咱们再来分析商的奴隶制社会。商人信奉的是巫卜之道,而且人也是不一样的,奴隶和贵族人口肯定是奴隶多贵族少,而且商倾全国之力争东夷,军队不可能只有贵族,奴隶肯定是占大多数的,这点很重要!

再说殉葬,商人人命不值钱,殉葬也有贵族,而且一个贵族可以等于一百个奴隶,你是不是觉得杀贵族很值?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殉葬要有定额限制呢?而且要从下到上进献呢?如果人也是货币呢?周代商这事就又变性质了!说大了,再回来!你跟商军队里的奴隶说跟我吧,跟我不用殉葬,还有饭吃。就像革命区打地主分田地似的,反正也不是我的,削减他人利息分配他人,我只要政权,对我又没什么损害!你认为商的奴隶在牧业之战时会不会倒戈?

而且打了这么个打仗,奴隶主肯定也起了不少,回去也得殉葬,没死在东夷人手里也得死在奴隶主手里!左右都是个死,你是死是活?

商信鬼神,巫卜殉葬多!周信礼乐,不好总结,参考春秋五霸打仗的例子,能说相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