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一個月30元能養活一家人,為何現在3000塊只能養活自己?

蜜瓜醬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如果說幸福感,人和人是不同的,境遇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在啥年代,有啥年代的好處也有啥年代的壞處,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有幸福感,現在信息這麼發達,頭條也有最底層的農民的話語權了,國家也在關注人民的生活,在不斷的改進,有一些事情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需要時間,教育養老醫療住房已經成了社會問題,國家已經意識到了,慢慢會改變的,讓我們多一點期待,少一點抱怨,過好自己的生活,有錢多花,錢少少花,沒錢不花,想想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我們應該是幸福的。


鄉村達人2019


老金1955年出生,下有4個妹妹。從懂事起,我們兄妹4人都跟媽媽。媽媽小學教師,工資41.5元,爸爸是縣財政局幹部,工資54.5元,但很少回家。

據媽媽說,因我爺爺在我爸爸7歲時即早亡,大我爸爸10歲的大伯父對爸爸的成長是有很大功勞的,所以我爸爸的工資每月要給奶奶與大伯父(他有8個子女)一家,很少給家裡錢。外公外婆去世後,媽媽最大,我有5個阿姨,5個舅舅,其中三個舅舅很小,未婚,媽媽還接濟他們(因為是地主成份,從來不敢回孃家,只寄錢,直到1970年前後,才見到舅舅阿姨們)雖然舅舅都是入贅,也花不少錢。媽媽非常勤勞(她教的班級曾經獲得全縣第一名,任過學區團委書記,後來大約56年以後階級鬥爭擴大化,才被免了)帶著我們四兄妹,自己種菜、砍柴,養雞鴨兔(多的時候"存欄數"有三四十隻,從來沒有被割資本主義尾巴了),全部衣服自己手工縫。還接濟村裡的貧困學生和家庭。我們兄妹都認為我們過著比較寬裕的生活。

我們從1960年回老家小學,到1970年底我爸爸被下放,媽媽隨調到全縣最偏僻的公社任職,媽媽給我看她10年來記的帳本:被村裡借去的錢達511.4元!大的5元,最少的的5分,直到10年前我回老家,還有一個神智不清的嬸婆拉著我的手說欠我媽媽的錢,說我媽媽是大好人!她的兒子成了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了。

1975年,國家開始調工資,爸爸媽媽各調高一級工資,因爸爸工資在公社屬高的,他主動讓了名額,但不久縣裡又補調給他了。此後調工資比較經常。

1980年,我爸爸調回縣裡,媽媽也調回縣實驗小學,用節約的錢買了一塊地,花了650元錢,我們兄妹(妹夫)屬於基本自已動手找材料,幹粗活,至1983年,一座四層樓15間房共花約1.3萬元。因有土牆木板地板,後來成了危房拆了。留下地基現在據稱可值300萬元!

我們兄妹因感念媽媽一生辛勞,至今捨不得把地基賣了,現在借給一個朋友用地基後面的地道做酒莊!

媽媽1975年下半年得了膽囊炎動手術,因膽管不通瀰漫全身,高燒持續兩週昏迷不醒,後來野營拉練的軍醫會診急救開第二次刀後,又送福建省立第一醫院動第三次手術,前後住院三個多月,我爸爸請全假陪護(我在師範讀書,家裡不讓我知道),到省裡開刀時,學校派一個福州籍老師陪護,全部醫療費約1200元(含救護車送到福州,那時救護車往返需二天),全部公家報銷,所有的轉院手續之類無需自己聯繫,全部縣人民醫院全程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那時走到哪裡,還都算生活比較好的,感覺每歺都有魚或肉,因為我們自己養了雞鴨兎,還經常自己抓魚抓泥鰍(那時河裡田裡很多)。兄妹四人全上大學也從來沒有申請助學金。

現在很清楚了:為什麼那時的錢那麼值錢,主要是住房、醫療、上學基本上不花錢!農村兒童上初中開始就可以申請助學金。我最困難的中學同學四年的助學金每月8元,他可以給家裡5至6元(家裡帶米和鹹菜到學校),讀師範每月發生活費18元,困難的還可以申請助學金。其實18元已經足夠花了!

這就是為什麼原來30元錢(其實還有很多18元養全家的:民辦老師、代課老師、學徒工等)可以養全家,現在3000元養不了自已的原因。


金鵬144964690


有些馬屁精老是在想從前,雖然我不是50.6070年代的人,但我覺得那年代的人過得更苦。我80的都覺得小時候日子特別難過,父母要工作,要到晚上才回家,而家裡兄弟姐妹四人,上下學都是自己走回家,不用接送,飯管夠,菜就少的可憐,零花錢是一毛錢幾天才能拿一次,哎……想想以前的生活還不如現在的狗呢,以前那點工資叫混日子,現在的工資叫享受日子,只是某些人太追求物質,過著透支生活,後期還不上,就怨這怨那,讓這些人回到60年代,估計他們連生存都成問題。以前出門都是走路,家裡有輛單車就是有錢人,現在,出門最低公交,電動,摩托車,有錢的買車,沒錢想開小車的可以車貸,所以我還是覺得現在生活比以前好的多,感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點八v焦耳


問題太誇張了。

八零年,為落實政策,父母工作調動。父母親工資總和上了百元。

記憶深刻,是因為所在貴州省,下屬畢節地區。其行暑所在地,具體地名叫百花山。所以父母常自嘲,俺家也是上了百花山的。其實這收入,也只是剛解決一家四口基本溫飽,雙職工普通家庭而己。

八九年,我從學校畢業到貴陽市公安局工作。每月基本工資67元,加上各類津貼(公安幹警的工資定級一貫低於部隊、高於地方),每月總共103元。也才勉強夠我一單身漢開銷。

提問者故意誇大八十年代人民幣含金量。連貧困省份貴州省,八零年時一個普通城鎮家庭月開支,都需近百元,何況富裕地區。

若說農村家庭在八十年代,30元能過一個月。那現在每月只消費3千元的農村家庭,也有不少。

沒經歷過,就別亂寫。


城鎮戶籍打工者


現在昧著良心說話,人太多,80年的時候,我的工資60多塊,一家三口人日子過得很緊吧!買個自行車,攢了一年多的錢,租房子用電都要給錢,單位分房子,得看工齡,我70年參加工作,到88年也沒有分到房子,還是以後買了單位集資房?八幾年什麼東西都要票,買肉買菜,如果不認識人,一般都是買最次的,你愛要不要?如果按當時的生活條件,3000塊錢養活,十個人,也沒問題,現在人們心裡不平衡,主要是貧富,差別太大,房貸車貸,孩子上學就醫,各項花銷太大,但是生活質量也確實提高了


卿山457


首先是物價方面,八十年代一塊錢相當於現在10塊錢都不止!記得小時候花錢還有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現在別說幾分錢硬幣,就是一塊錢的硬幣小孩都看不到眼裡去了!


小時候價值1毛錢的東西有很多,每次手上只要有1毛錢,那得趕緊往小商店跑,但現在呢!價值1塊錢的東西都很少見了!


其次是人的追求越發多樣化!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八十年代大家普遍生活水平不高,那個時候能吃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就已經很滿足了!記得我小時候喜歡吃香蕉,但是那時候香蕉對我們家來說就像現在的奢侈品一樣,所以每次吃到都開心得手舞足蹈!還有小時候看到別人穿牛仔褲感覺好漂亮,那時候就渴望自己也能有一件,後來我過生日老爸給我買了一件,那時真的覺得好滿足好幸福!但是現在呢!吃穿只是大家的基本需求,除了吃穿,大家還有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卻是用錢最多的地方!所以現在大家才會感覺到壓力特別大!總感覺錢不夠用!如果3000塊錢只是用來吃穿,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就不會那麼難過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芊芷芋


79年改革開放後,30元錢養一家人肯定緊巴巴。因為哪時物價都開始慢慢漲價了,一個工人也能拿個30至50元左右。從81年開始每個月也開始發幾元錢獎金了,肉也從幾毛錢一斤漲到了一元錢一斤,米從幾十年不變的一毛四分二也翻倍了,基本上一個家庭也有一百左右的收入,哪時人慾望沒現在人的高,家家都差不多,平富基本看不出,所以說哪時人沒哪麼多抱怨,沒有過多的想法所以說都看似比較幸福。但哪時的30錢養一家肯定不好過,當時80年學徒工28元

一級工32元8角4

二級工34元

………

八級工79元


龍爸154650038


我是五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初大學畢業成家,親身經歷過八十年代的生活。依我看那時三十元也能養家餬口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生活標準不同。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標準是溫飽:聽著半導體收音機,看著12英寸黑白電視機,自己買布縫製衣服,一週或二週吃上一次肉,海鮮幾乎春節才捨得買二斤,有些家庭自行車都沒有,儘量步行公交車也不捨得坐,旅遊之類的消費想都不曾想過,這樣儉樸的生活自然花費較少;二、公職人員公費醫療,生病致貧的負擔的確沒有;三、單位分房租住,但條件很簡陋且緊張,一般是隻給一間房,用公廁和公用自來水管,當然沒有買房壓力。不過有幾人願意再過買不起成衣,坐不起火車,住著一間房子,十幾家擠在一個水池裡洗衣洗菜的生活?雖然那時的公費醫療制度的確很讓人懷念……。


手機用戶50517402799


1981年這一年,我只知道我們生產隊一個人一天做活一個工,正勞動力一個工年終分紅結算2角4分,當時我從學校出來第一年隊裡評定給我安0.6折算,女孩按0.5個工結算,也就是我幹一天活下來能收穫1角4分4喱。當時我們農村的想法只希望能當個工人啊,城裡工人的工資30元一個月在我們心裡想要拿到真是遙不可及啊,平時生點小毛小病哪敢休息啊,就怕到年關來工分比別人少,苦只有在農村經歷過才知道。父母一年做到頭就讓一家五口糊個嘴,到年頭總帳算下來還是超支。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路坎坷走到今天,我們都是見證人,我們的國家太偉大了!

中國🇨🇳~我為你驕傲自豪!我愛我的祖國。


陝西凌志環保


主要是生活標準不同了,三十元工資論起來買四十斤肉,大米是0.185元一斤,玉米麵是0.95一斤三十元可買150斤大米。現在肉15元一斤,三千元可買200斤肉,大米三元一斤,可買半噸大米。生活水平要求高了,花費也多了,爭三十元的時候家裡點著十五瓦燈泡,最奢侈的點四十瓦的。有急事發電報都是文言文,病速歸……。因為一個字三分錢呢,相當於月薪千分之一呢。現在煲起電話粥來半小時是快手,每天網絡流量不停……。那時過年買套新衣服……。過節買二斤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