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和白巖鬆評沈巍現象的強烈反差,你怎麼看?

我是今川


白巖松的一句“有錢難買喜歡”,讓很多人覺得好像遇到了知音,覺得白巖松的話很“貼心”,其實,也就是僅僅“貼心”而已。

實際上,一個非常“真實”的現實是,絕大多數的芸芸眾生們的生存狀態是既“沒錢”也活不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所以會“幻想”一個“有錢難買喜歡”的“理想境界”,但是,這僅僅是幻想,連追求都談不上。白巖松的話會有些許的“心靈撫慰”,雞湯的口感更醇厚一些。

所以,白巖松是央視的主持人。

一般情況下,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吃不到葡萄並不覺得葡萄是酸的,可能還會想象它會“分外的甜”。

回到兩位主持人對拾荒者沈先生的評價,我覺得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過是對那串沒吃到嘴裡的葡萄的主觀評價。僅僅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一個人的價值,全面的講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也就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僅僅有個人價值而不具備社會價值的人,他的價值構成肯定有是不完整的,反之也是如此,但是,不完整的價值,也算是價值,只不過個人價值僅僅屬於自己,而社會價值這屬於這個社會。

白巖松的評價,應該是站在一個“個人價值”評價的角度對這位拾荒者沈先生或者對這種現象的評價,評價的核心,是尊重對每個人的“個人價值”的選擇自由的“包容和理解”。

但是,也僅僅就是“理解或包容”而已。因為這種理解或包容,並不能改變拾荒者沈先生的自身價值,他還是那個拾荒者,還是那個讀書人,但是,事實將證明,“有錢也許真的能買喜歡”。

拾荒者沈先生的“喜歡”,大約已經被“有錢”買走了。

陝西電視臺的主持人白楊對拾荒者沈先生的評價,是站在對一個人的社會價值角度評價的,這個角度的評價,白楊說的沒什麼問題,只不過和這位拾荒者沈先生和那些狂熱的追隨者談社會價值,想法有點天真。

所以白楊是地方電視臺的主持人。

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他對這個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個社會責任體現在對家庭,對親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和貢獻。當然,這種責任和貢獻的大小,不同的人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還是要至少達到“有”的標準。如果僅僅是自我滿足,那麼這個人的社會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從這個角度來講,拾荒者沈先生大體上就是一個沒有什麼社會價值的人,儘管他沒有危害社會,也沒有影響別人,但按照錢鍾書老先生的說法就是:人不討厭,但全無用處。

所以,白楊的評價遭受了很多人的批評甚至謾罵,就顯得不太正常,因為批評者是用“個人價值”的內涵和標準在批判一個對“社會價值”的評判,而謾罵,就更過分了。

其實,拾荒者沈先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沒有什麼太值得“令人稱道”的地方,他之所以走紅,最大的因素其實是他這個“奇葩”的“商業價值”。

個人價值的貢獻,是向公眾展示一個可以追求可以複製或可以實現的個人生活狀態,拾荒者沈先生的生活狀態,最多的態度是“敬而遠之”,羨慕甚至推崇的人絕大多數也只是“葉公好龍”。沒有多少人是心甘情願的去體驗他的“喜歡”的,何況,這也並不一定就是這位拾荒者沈先生的“真喜歡”。

而拾荒者沈先生的社會價值幾乎沒有什麼令人稱道的地方無論是對家庭,親人,還是社會,很多人避而不談,無非是也幻想著某一天自己也能和這位拾荒者沈先生一樣,陶醉於自己的“個人價值”而逃避社會價值(或者說社會責任),幻想著不做社會貢獻而得到社會的承認,甚至是社會的“紅利”。

這就是圍繞拾荒者沈先生的走紅而產生的所謂“網紅大師”現象的一個全景。

焦慮而無望的人們,幻想著能夠有一個逃避現實理由,拾荒者沈先生給了他們一個榜樣,但很遺憾,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這種“榜樣”都不會帶來社會的進步。憑什麼指望其他的人在拼命,而自己就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僅僅把自己活成一個“一個人吃飽天下不餓”的“個人價值實現者”?

當然,拾荒者沈先生的讀書精神給很多人帶來了震撼,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才疏學淺”和“孤陋寡聞”。這算是這個現象唯一的“正面意義”,但可惜的是,知道了差距然後回去“默默讀書”的人很少,而伸長脖子圍著這個拾荒者沈先生看熱鬧的人是真多。

這才是悲哀。

而無底線的挖掘拾荒者沈先生的“商業價值”的“群小”們,就是無恥。


步武堂


外表邋遢卻有著淵博學識的流浪大師沈巍火了。

這位衣衫襤褸撿垃圾的大叔,用著通俗又帶著鄉音的沙啞語言,給圍觀的人們講述《左轉》,《戰國策》,《論語》。

在這個流量時代,有話題,就有商機。網紅們蹭在沈大師身邊,渴望著沾上一點“關注”的聖水。越來越多忙於造神牟利的主播們,聞著氣味蜂擁而至,開始讓本想過著寧靜生活的沈巍,感覺到了窒息。

人紅是非多。

有人開始造謠,有人開始質疑。有人表示可憐,有人表示不屑。

上個月底,流浪大師沈巍登上了中央臺新聞頻道的《新聞週刊》人物板塊,央視給予了正面評價:這並不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如何生存的權利。白巖松也表示:有錢難買喜歡。

有正面評價,也有負面爭議。

陝西電視臺主持人則給出了不同的評價:“一個男人,所學知識既不能治國安邦,又不能孝敬父母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叫什麼大師在流浪?這個社會什麼時候虧欠過有才華的人?有時候鬱郁不得志,只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卻不自知而已。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前提是你必須是金子。”

這種說法本人不敢苟同。

曹雪芹窮困潦倒寫《紅樓夢》,梵高畫《向日葵》,莎士比亞寫戲劇,這些哪一個能用來治世安邦?或者孝敬父母?又或者改變命運?

幾百年前,伽利略堅持兩個鐵球是同時落地的觀點,哥白尼至被燒死也在堅持“地球圍繞太陽轉”,這些對於當時來講,都是所謂的“無用之學”,這些人不僅僅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還讓自己的命運變得更加悲慘。

我們小時候背誦的唐詩宋詞,有多少是當時的有感而發,哪個又是有用的呢?

這位主持人通篇雖然沒有多少字,但字裡行間能聞出一股新聞聯播的味道。

他們這些人,高高在上,遠離底層。他們眼裡的好命運,就是鮮衣美食。就如同當律師的不知道呼格吉勒圖,不知道聶樹斌,不知道農民工維權;當法官的不知道這些年的律師遭遇;搞新聞的不知道臉書,推特一樣。

他們活在體制裡,不知道,也不關心。無知卻自大,幸福又快樂著,不知道歲月靜好,是有人為他們負重前行。

她們“善良”著,他們說話穿著很標準,他們從小就是“好學生”,長大了有“好工作”,他們自然地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又公平的。

她們口裡所謂的“無用之學”,說白了,就是“你讀的那些書能當飯吃?”

別忘了,真正能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眾多知識,在當時看來都是無用的。

變成金子,固然最好。但是人有貧富和認知之分,不能以己度人,就算窮人也會吃頓餃子,若是連一名流浪乞討者都容不下去,即使變成了金子,又有何用?


米花影酷


看了白楊的評論,只想把白楊送往伊拉克敘利亞,你這金子去發光吧,在炮彈和子彈爆炸中發光吧!雖然中國眼下還是和平發展為主的環境,但是還沒寬容到是金子就可以發光的時候,特別是“官”圈裡,人心叵測,機關重重,那些堅持原則,剛正不阿的老實人很多鬱郁不得志,終生無所為。白楊自認為自己這塊金子光輝燦爛,志得意滿,就覺得天下金子都可以這樣,感覺人世已達到高潮,殊不知,很多金子鑽石還被深埋。

這是從家國情懷人生事業方面講,從個人修養和成功上講,白楊的價值評價體系顯然也是狹隘很多。

人的成功是多樣的,有人把賺到一個億當做人生小目標,有人把日狗當做志得意滿,有人覺得兒孫滿堂也是終極幸福,有人把在城市裡買上一套三居室當做理想,還有人把混上一品大員當做抱負實現,還有人覺得成為講堂搶的正高級是光宗耀祖………人生本來就是多彩多姿,成功也是五花八門。

沈巍本來好好的鐵飯碗不端,就願意安安靜靜的撿垃圾,有空就坐在路燈下靜心讀書,這就是他的美好生活。偏偏有閒人給他打上個流浪大師的標籤,硬蹭硬靠,賺個流量,除了帶給沈巍許多麻煩外,不在乎俗世的大師還獲得什麼?沈巍就是沈巍,撿垃圾讀書就是他的金光閃閃。“大師”是閒人硬給,關他屁事?關米白楊的成功理論屁事?沒事照照鏡子,看看你那血盆大嘴,濃豔的口紅,一點也沒讀書人靜雅,只看到馬蓉一樣的金光!




大直播


功利心,我先說這三個字。

兩個主持人,站的角度不同,正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認為這裡的“此山”不是流浪者,而是兩個人自己,她們站在自己的山上做評價。

我們在評價沈巍時,為什麼先不反省一下自已,也許人們已經無意識中反省了,把沈巍當作參照物。首先,我認為,沈巍並不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他只是做了一件大多數人看不起的工作,說低點是撿垃圾,說高點是垃圾分類。其次,他在窮困潦倒中仍不忘讀書。也許有人認為他就是讀書無用論的代表,那麼讀書倒底是為了什麼呢?升官發財?贍老養幼?修身養性?知書達理?學得一技之長?這些都沒錯,別人的是什麼,我不妄論,我認為,沈巍讀書也許有這些原因,愛好讀書;匡正自己,即使流落街頭,也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消磨孤獨無聊的空閒,等等。以上我想表達的是,他在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並不是懶人乞討,他拒絕施捨,能有多少人能守得住這個底線,你在生活工作上媚上討好,爭爭奪奪,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乞討,折了男兒身。試想一下,如果他成功了呢?人們會怎麼看?古代曾有一個要飯的當了皇帝,我不說,大家都知道。

我無意拔高沈巍,也不會去貶低他。他脫離了家庭,人們說他沒責任,其實事情是雙方面的,他太特立獨行,社會接受不了他,家也接受不了他,久而久之,就脫軌了。他有過嗎?當然有!

沈巍之所於會火,大家真正想過原因嗎?他是一個鏡子,雙面鏡,成功者照出了苦難過的自己,也許還有虛無的自已,羨慕他的無慾。平常苦苦奮鬥的人照出了奔累的自己,羨慕他的灑脫。

是火就會熄滅,他猶如一顆孤獨的流星,終究會被人淡忘。

但願在他劃亮的瞬間,能照亮一下人們,那怕引起人們片刻的思索,在名利,在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到底孰輕孰重,平衡一下自己。

引用幾句話結束吧!

大浪淘沙,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還有無。

我的身影終將消失,我的語言終將暗淡。


簡單8121670494955


沈老師:

  網上說您因為提倡垃圾分類而受到精神打擊,進而多年來身體力行以撿廢品為生。這種說法不管是真是假,首先,您提倡垃圾分類毫無疑問是正確,而且是十分必要。垃圾分類是垃圾回收、處理和利用的第一步。廢品就是垃圾,垃圾就是廢品。現在廢品與垃圾的區別是,有的廢品可以再回收利用,垃圾只能被遺棄或作無害化處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重視,今後所有的垃圾都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因此,垃圾分類應當大力提倡。其次,對您多年來以撿廢品為生表示欽佩和理解。從網上的視頻來看,您是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您是一個熱愛讀書、熱愛生活的人;您雖然蓬頭但不垢面,您雖然衣衫襤褸,但心明眼亮;您用自己的雙手美化了環境,回收了資源,創造了價值。我想原來您肯定有體面的工作,如果不是生活的變故,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您的選擇;而您今天的選擇,又不知道您下了多大的決心。

  沈先生,我今天寫這封信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您生活得更好,理應生活得更好,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社會在進步,國家在發展,現在不管是農,還是城市,都設置了分類垃圾箱。我們學文化、學知識目的就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您說對嗎?

  恕不多言,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原諒。


張忠義Peter


同是電視主持人,差距怎麼這麼大呢?我特別不贊同白巖松的評說,特別贊同白楊的觀點。

當沈巍“當紅”不到一個星期的時候,我就撰文評說”沈大師現象”一一

蓬頭垢面,何為文明引領?大師走紅,可說社會病態?沈大師“紅透”了,有的人”患病”了

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口吐蓮花,釋義國學。

撿拾垃圾,二十六載。抖音爆料,紅透南北。無數“師”粉,趨之若鶩。

他叫沈魏,上海市民。曾幹公職,因病休息,是為環保,流落街頭。各種傳說,莫衷一是。

有人贊之:浪跡江湖,以書為伴,不以金錢而動心,不以繁華而浮躁。腹有詩書,心定神閒,不枉純粹,譽為“大師”。

有人疑之:“大師”走紅,有何動因?誰是幕後推手?誰在製造“傳奇”?江湖變幻,泥沙俱下,一介書生,何以應變?

有人憂之:一身髒亂,實屬病態。有傷“先秦諸子”風範,有辱“百家學說”優雅。甘為流浪,何來擔當?面對後生,何以引領?

有人哀之:飽讀詩書,失魂落魄。念中華之精氣,閱滄海之浩然。匹夫有責,只為自我,你有用嗎?難以作為。

有人罵之:網絡時代,流量經濟。天下熙熙為利來,天下攘攘為利往。若沈魏不“紅”,請問資深少婦,能否日日隨從?請問高中同學,能否深情擁抱?請問上海九爺,能否親自看望?多少拍客,多少嘴臉,能不說是人心病態?

坊間議論,褒貶不一。嗚呼,沈大師“紅透”了,有些人“患病”了。


紫色的菖蒲花


我贊同白巖松的觀點,覺得他說的“有錢難買喜歡”並非順口開河。或許這幾個字裡,濃縮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人生的智慧。

當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為了成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有的擠破腦袋,有的面目全非時,我們不妨想想,什麼是成功?

你可能會說 ,成功就是榮歸故里,成功就是發跡,被人羨慕。可是不同的人對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富翁在海邊散步賞景,他看到一位漁翁也在海邊玩,他十分好奇: 大好的時光,你怎麼不去打魚賺錢,卻在這裡浪費光陰?於是他向漁翁走過去,問他,下面是他們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請問,您在幹嘛?”

“看海啊!”

“看海?”

“是啊,那您以為我在幹嘛呢?”

“您不去捕魚,卻在這裡看海?”

“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有啊!你應當趁年輕時抓緊的時光,捕撈許多魚,賺更多錢,這樣到老的是時候你才不至於後悔。”

“我捕那麼多魚乾嘛呢?”

“這樣到老了的時候,你才可以像我現在一樣坐在這裡悠閒的看海,享受生活了啊!”

“那你覺得我現在是在幹嘛呢?”

……

是啊,漁夫沒花多大的精力已經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景了,這裡面蘊含的人生智慧富翁是無法理解與接受的,畢竟他為了能夠舒適的看海,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但事實就是這樣,漁翁他雖然沒有富翁擁有那麼多的物質條件,身份也沒有富翁那麼顯赫,但他很幸福,因為他懂得享受。

富翁是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去看海,而漁翁是一位普通人的身份,但他們卻是在做同一件事,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我們不能以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或以貌取人,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 。

儘管沈巍大師他衣著邋遢,但他悠閒自得,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讀書、分流垃圾),這在大眾眼裡是難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但在大師那裡,卻是他經過思考後做出的抉擇。

因此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人,我想要的,別人也不一定喜歡。

因此,我相信白巖松這麼優秀的央視一哥,他經歷了那麼多的人生考驗,做新聞幾十年,害怕出錯,壓力天大,沒有那次做完背後不是溼透的,他對生活的理解絕不會比一個地方小名人白楊膚淺。

再說沈巍他本人26年裡,是個常人,他也是有的智慧之人,完全可以經過努力回到原單位上班,但他沒有不回去,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不像芸芸眾生的你我,活在別人的世界裡,為了所謂的成功,打拼得面目全非。他不顧及旁人怎麼看他,所以他不累 ,眼睛保持孩童般的純淨。





遠方的事件


錦上添花時常有,雪中送炭世間無。

這就是世態。該感恩“天有好生之德”嗎?

作為官方媒體平臺主持人,說話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是發牢騷或放pi時記得把話筒關了。就這點與平常老百姓不同。

“沈巍事件”,夠得上近幾年轟動一時的“傾城事件”,官方的回應大概出於謹慎,一直遲遲無人表態,也的確不好說。弄不好會成為眾矢之的,引火燒身。


陝西愣娃風格就是“心直口快”,不可能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與城府,倒蠻可愛滴,上來一頓道德審問,的確太冒失。此處記得不可埋沒了“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天真的孩子。不然大家都得活在一個沉默無趣的世界裡。

經過此事歷練,但願你還能是那“一棵小白楊”。

沈巍就是一個拾荒26年的“邊緣人”,以一介草民的標準看,自己尋草吃,沒危害到誰,所以沒什麼可指責的。他起碼有“活著”的基本權利。

看他的個人遭遇,人都那樣了,基本能夠自食其力,從一個大學生、公務員淪落到丐幫階層,落差之大,一般人能承受的不多,沒有抑鬱焦慮,反而愛好國學研讀,氣定神閒,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了不起。生活命運無定數,的確不易。

至於安邦定國、扶危濟困,你以為他不想嗎?家庭遭際純屬個人隱私,誰都不要笑話誰。

當然他也不是個別讀書少的年輕網民,稱謂的國學大師,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其實很低調,有修養。


白巖松代表了一種“價值中立”的態度,既然此事件已震動朝野,得有人回應一下,他處理的相當節制,拿捏的很有分寸。

從“有錢難買喜歡”這一傳統民間認知入手,涵蓋了沈先生的文科愛好、拾荒、垃圾分類等經歷,不拔高,不鹹不淡,算是一種小小的肯定,也算不上表揚。

但評論有溫度、有人間味,實屬高明。

樂活點評,一起學習,共勉!


樂活光陰


我以為,白女說的是真話,白男想中庸一下,卻有點像耍滑。沈氏愛讀書是事實,他能上美國報紙全靠網友力挺:一個流浪漢都這麼愛讀書,說明我們中國人有“文化”。但要給老沈套上一個“大師”的帽子只能害死他。他之所以流浪,喜歡揀垃圾,那是他的自由。至於他不得志,當不成教授,進不了研究所什麼的,那也不能全怪社會。他有什麼能耐或見解可以寫下來拿去發表麼。這一你得有料,二你得有點活力。如果兩方面都沒有,那能怪誰?許多人不成功就怪環境差,可就是不肯檢查自己,並非明智。人說“文革”毀了整整一代人,結果毀了沒有?現在各行各業扛大樑的人有許多就屬於那一代!切記,時代、社會毀掉的只是那些該毀的人,不該毀的最終是毀不掉的。戰爭年代條件那麼惡劣,反而成就了許多英雄業績。成日怨天尤人,只能是懦夫的作派。對於那些為沈“大師”抱打不平的人,理應勸導,而不應只打圓場。這就是我想對“二白”說的話。


望君山人


一個個理由十足,肚飽的衣冠楚楚,大腹便便,居高臨下,指手劃腳,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裁者姿態。窮人餓鬼自知不敵,於心不甘,貼著個空腹努力掙扎,試圖挽回自己的尊嚴,讓局外人看了心痛心碎。我在想,中國人的內鬥真的是根深蒂固了嗎?其實有關沈巍案不需要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辯,雙方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我不是文人墨客,更非豪富權貴,只是一個草芥之粒,連輩都不及。對於沈巍我想不能稱為大師,他是何方神聖我不知道。稱大師首先要分類什麼大師,對國家和人民有過什麼貢獻?還得被文人墨客們認可。有位女友說得好,只有象袁隆平這樣的人物可稱作為大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發明在養活多少人,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多大的財富?所以說沈巍離大師的資格還很遠。那些站在白巖松對立面的高人們也別得意,不要認為自己學歷高就可以亂髮評論,無端指責他人。既然你學歷高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修為,如果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那你的書也是白讀了。什麼學歷高不高的,關健得看你的作為與品德。學歷高不能代表什麼,只不過能證明你已經讀過別人巳經發明和創造了的學科知識,充其量你也只能照樣畫胡蘆而己,說不定連這個胡蘆你也畫不端正。人家626的發明者照樣是一個農民,什麼學歷也沒有,當時連毛主席都直接提示表揚他為醫學領域作出的貢獻,而自認為高學歷的你有過什麼醒目的科技成果?你們也不要揪著沈巍不放,他化了國家和人民甚至家庭這麼多錢,沒有為國家和人民去作貢獻是有點講不過去,但你不要拿著鏡子照別人,你自己有過貢獻嗎?所以別人不招惹你,你也放別人一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頭上,一個人的先擇都是由自己去決定的。國家需要的是安定團結,人們需要的是和睦相處。一個國家需要有富人的支撐,也需要有窮人的努力,不要看不起窮人,他們巳經生活得很辛苦,別再往傷口上撒鹽。做人積點德,別勢利剋薄,只有萬歲的人民,沒有萬歲的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