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開封——包公祠

從山陝甘會館出來,在西大街上找到了20路公交車站點,準備去拜訪古都開封的另一張名片“包公祠”。上車的時候,車身比較短的公交車上除了司機,只有我一個乘客。4站坐下來,車廂裡依然是我一個人。多虧是上午行車的高峰時段,如果是在晚上,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公交車上,還真有點膽兒突的。花1塊錢,“打”了一把公交車,箇中感覺著實不錯。

遊走開封——包公祠

據史書記載,開封的包公祠始建於金代。但由於黃河水患,元、明、清以來,包公祠屢建屢毀,至遲到清末,包公祠已經蹤影全無。現在的包公祠位於“包公湖”西畔,修建於1984年,主要包括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東配殿、西配殿和大殿等建築。

遊走開封——包公祠

包公祠大門是一座面闊三楹的單簷歇山頂門樓,瀕臨向陽路,面西而開,是整座祠堂唯一不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門楣上高懸“包公祠”黑底金字橫匾,外門柱上抱柱聯為“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既有對包公清正廉潔的肯定,更有對今天各級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期待。內門柱上的抱柱聯“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披之管絃百姓皆呼青天”則是把對包公的讚頌著重落在“公心”和“正氣”上,是對“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廉生明,公生威。”古訓的最好註解。在大門到二門的拐角處,立有一塊“開封包公祠簡介”碑,其中說到包公祠佔地約1公頃,建築面積兩千多平方米。就在我仔細閱讀簡介的時候,後面來了一男一女。男的剛看了幾秒鐘,就大聲嚷嚷:操,才兩千多平,還沒我家大呢!我甚至都不想回頭看看這個人長的啥模樣,因為能夠說出此種雜碎話的人,不論長成啥模樣,都是TMD王八犢子!

遊走開封——包公祠

二門面闊三楹,坐北朝南,同樣為單簷歇山頂,門額“德昭古今”為開封籍著名書法家王澄書寫。東西次間牆壁上的大幅彩繪門神,色彩絢麗明快,充滿喜慶氣氛。

遊走開封——包公祠

門內是一面青石砌成的照壁,樸素無華,以至於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描述它。仔細端詳,我開始懷疑這應該是一面尚未完工的照壁。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照壁東西各有一座碑亭,均為正方形單簷攢尖頂。

遊走開封——包公祠

東碑亭內的立有一通《包孝肅公祠記》碑,碑文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清官、被譽為“真儒”的胡謐。胡謐,明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進士,曾任山西僉事提學,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副廳長,其足跡走遍山西,以查訪殘碣斷碑、故基遺蹟為樂。《包孝肅公祠記》撰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胡謐為開封府重修包公祠而作。但現在的這通碑並不是當年的舊碑,而是1988年由兩位著名書法家桑凡、鄭竹銘合作書寫完成的。其中,碑額篆書“包孝肅公祠記”為桑凡所書,正文楷書出自鄭竹銘之手。桑凡曾任開封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書法擅諸體,由以篆書見長。鄭竹銘曾任開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其楷書作品多次在全國書法大賽中獲獎。碑文中的“祠在府治廳事北,創史未詳,歲月曆金、元以迄我朝。”是關於開封包公祠位置、歷史的最詳實記載。

遊走開封——包公祠

西碑亭裡所立石碑,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學教授於安瀾先生撰寫的《重建包公祠記》。

遊走開封——包公祠

二殿還是單簷歇山頂,仍為面闊三楹,簷下懸“峭直清廉”匾額,門聯為“峭直傳今古;清廉著史乘”。“峭直”一詞語出《後漢書·第五倫傳》“ 倫雖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意思是“嚴峻剛正”。《宋史·包拯傳》對包公的評價即是“ 拯性峭直”。

遊走開封——包公祠

殿內迎門堂壁前豎有一通宋代古碑,碑額為“開封府尹題名記”。這通古碑記錄了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閏二月,共計146年間183任開封府尹的名字,除了大家最熟悉的包拯,還包括趙光義(後來的宋太宗)、趙廷美(宋太宗之弟)、趙元僖(宋太宗次子)、趙元侃(宋太宗三子)、趙恆(後來的宋欽宗)、歐陽修、寇準、范仲淹、蔡京、宗澤等等大明鼎鼎的人物。從這通碑上還可以知道,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三個月。元代詩人王惲當年瞻仰過這通古碑後,曾經賦詩曰:“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範見留題。驚烏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詩中的“範”指的是范仲淹,也是位非常有名的開封府尹,只是他在開封府尹任上的聲名被包拯的大名湮沒了。

遊走開封——包公祠

千百年來,由於瞻仰這通古碑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撫摸碑上包拯的名字,以至於在“包拯”兩個陰刻文字處形成了明顯的凹痕,文字已經模糊不清。

遊走開封——包公祠

但從導遊和遊客可以隨意摩挲的情況看,這塊“古碑”應該不是原碑,上面的凹痕也應該是有意弄上去的。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殿內還陳列有包公墓誌銘拓片、家訓和包公唯一傳世的詩作《書端州郡齋壁》。

遊走開封——包公祠

大殿依然還是歇山頂,但面闊增加到五間。門匾“公正廉明”和對聯“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高度概括了包公的高尚品格和為政之德。

遊走開封——包公祠

殿內包公坐姿銅像,身著蟒袍,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眉頭微鎖,不怒而威,讓好人心定,讓壞人心驚。

遊走開封——包公祠

銅像上方懸“正大光明”匾額。相信許多看到這塊“正大光明”匾的人,都會想到北京故宮乾清宮裡的那塊同名匾。一代清官以“正大光明”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自不待言,後人以此來評價他更是恰如其分,而一國之君也以此自勉多少會讓人匪夷所思。“正大光明”一詞的“原創者”是宋代大儒朱熹,其在《答周益公》一文中的原話是“至若範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想必文中提到的“範公”也是一位如包拯一樣的人物,否則怎麼會得到朱熹如此高的評價。長帽翅是宋代官帽的一大特點,但眼前包公的帽翅顯然要更長一些,據說這裡面還是有原因的。相傳,宋欽宗對包拯非常器重,每次朝會都希望聽到包拯的意見,願意和包拯討論治國之道,但包拯個子比較小,在一大片官帽中很難找到。於是,宋欽宗想了一個嘉奉給包拯更長帽翅的辦法,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帽翅在百官中一下子找到包拯了。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包公銅像左右陳列著一些和包拯有關的文物,包括從包公墓出土的碗、盞、木俑、硯臺等的複製品。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對包公墓的搶救性發掘中知道,包公墓在歷史上曾經遭到報復性破壞,遺骸被侮辱,墓誌銘被砸碎,隨葬器物被盜走,估計是那些被包公懲罰過、觸動過利益的人所為。一代忠臣、清官在身後遭此厄運,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鑲嵌著四幅彩陶壁畫,內容分別為“不畏權貴”、“體恤民情”、“清正廉明”和“秉公執法”。儘管這四幅壁畫燒製精美、古色古香,但這一明顯晚於包公時代的藝術形式與包公同處一座殿堂,不免給人以格格不入、不倫不類的感覺。

遊走開封——包公祠

大殿基座四角各有一塊雕成獅形的角石,這是宋代建築的一個特點。

遊走開封——包公祠

偶然發現大殿屋脊上的正吻是破碎後重新粘合的,不知道其中發生過什麼故事。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大殿的前廊與兩側的半壁廊相通,通過半壁廊即可達東西兩座配殿。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東配殿和西配殿均為面闊五間的硬山頂建築,東配殿門額“鐵面無私”,西配殿門額“白簡凝霜”。“鐵面無私”是後人讚美包公的常用語,比較好理解;可這“白簡凝霜”是什麼意思呢?翻查了很多資料,只查到“白簡”指的是古代彈劾官員的奏章,“凝霜”是古代安徽績溪所產的一種優質箋紙名。“白簡”和“凝霜”搭配大致意思不難理解,但確切含義仍不可得。東配殿門聯“啟正門群奸喪膽;斷關節百姓開顏”是對古代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反向”解讀。因為解讀一般都是由雅而俗,由俗而雅的解讀稱之為“昇華”似乎更好。西配殿門聯“判獄無私心如白日照;持躬有節笑比黃河清”用到了《宋史·包拯傳》中“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這一典故,是說想要看到包拯笑比看到黃河清還難,箇中深意還是說包拯的“鐵面”,而非“無情”。

遊走開封——包公祠

東配殿內“執法如山”匾額下是一組《鍘美案》蠟像。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手託烏紗帽的包公,牽著一雙兒女的秦香蓮,將要被推向龍頭鍘的陳世美,不可一世的國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惜蠟像前面有玻璃阻擋,想拍張沒有玻璃反光的照片有點難。

遊走開封——包公祠

西配殿內是一個展示包公故事和傳說的展覽,包括“端州擲硯”、“陳州查糧”、“怒打鑾駕”、“智鍘趙王”、“原服赴任”、“國法無親”、“重開惠民河”、“出使契丹”和“怒鍘親侄”等10個故事。

遊走開封——包公祠

遊走開封——包公祠

這些故事有的僅僅是民間傳說,並無歷史事實支持,但有關包公的故事之所以越傳越多、越傳越神,實際上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願望的一種嚮往。

遊走開封——包公祠

殿內還有一個開封府模型,依據歷史記載重現了開封府當年的盛景。縱觀包公祠大殿、二殿和兩座配殿的各種展示,我們不難發現,大殿和二殿有關包公的展示和介紹,多有史實為依據,基本屬於“正史”的範疇;兩座配殿的展示多以民間故事和傳說為基礎,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包拯的形象也更符合老百姓的期待,但大致屬於“野史”的說法。其實,經過千百年來老百姓和文人、藝人們的共同努力,包公的形象已經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完成了理想化塑造,包公已經不再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個民族在吏治方面的理想化身。

遊走開封——包公祠

穿過大殿東側的一個月亮門,即進入包公祠的附屬區域“靈石苑”。

遊走開封——包公祠

靈石苑是個以假山、秀石為主要展示對象南北狹長的小園林,東臨包公湖。

遊走開封——包公祠

園林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又摻雜進一些歐式園林的元素,風格含混,佈局雜亂。

遊走開封——包公祠

靈石苑南端假山上,立有一座四角單簷攢尖頂小亭。小亭通體由石材打造,屋脊、立柱、簷枋、雀替、欄杆均以各種形態、浮雕、透雕等不同雕法的龍形石雕加以裝飾,故稱“百龍亭”。

遊走開封——包公祠

包公之所以不朽,包公之所以歷經千載仍為後人所敬仰,是因為清正廉潔、鐵面無私、勤政為民是老百姓對為官者的一般要求,歷朝歷代都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