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图1. 社会性昆虫白蚁建造的教堂式的蚁丘(cathedral mound)

在昆虫世界里,大多数种类的昆虫,只有到了成虫期,仅在一段时间内为了求偶、交配或配偶与食物的竞争,它们之间才会发生相互间的交流,而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白蚁、蚂蚁、很多蜜蜂或其他蜂种是少数但最为常见的社会性昆虫(social insects),也是最有趣的一些真社会性动物(eusocial animals)。这些社会性昆虫常常数量众多地聚集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很高,因此,它们也会被称为超级生物(superorganisms)。在无脊椎动物中,有人认为社会性蜜蜂的进化程度最高,它们是唯一一类能使用抽象符号系统进行交流的昆虫。这些抽象的符号可较准确地表达和传达环境中一些事物的相关信息。这的确在非人类动物类群中也是十分鲜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K.von Frisch发现了蜜蜂的这套交往符号系统,并把它叫做舞蹈语言(dance language)。如蜜蜂在蜂房上跳摇摆舞的角度代表相对于太阳和蜂房的蜜源植物所在的方向,舞蹈的长度代表寻找蜜源植物将要飞行的距离等。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图2. 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跳的“8字摇摆舞(eight-Shaped waggle dance)。蜜蜂跳摇舞时腹部左右摆动,摇摆爬动的角度与长度代表蜜源植物所在方向与距离。

虽然熊蜂没有蜜蜂那么发达,但它们也能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交往行为。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在看见同种熊蜂采食时,它们也能快速地学到相关采食技能,表现出一种学习曲线效应(learning curve effect)。所谓学习曲线效应,指的是越是经常地执行一项任务,每次所需的时间就随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图3. 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

在巢穴中或营群居生活的昆虫,它们总是能根据环境中的参照物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在远距离外出(甚至远离数千米)后仍能回到自己的“家”中,并且能在簇集的众多相同的洞穴中,正确无误地判断哪个才是属于自己的洞穴。有些昆虫还有所谓Danaus plexippus)(philopatry)的行为现象。它们离开出生地或生长地(或在成长过程中给它们带来过某种好处的地方)一段时间(甚至长达一年)后,仍然能记起这些地方。少数昆虫能跨地理区域地进行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如黑脉金斑蝶(monarch butterfly,Danaus plexippus) )能远程飞行到越冬地带(overwintering areas)。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图4. 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雌蝶(上)和雄蝶(下)

真社会性昆虫(eusocial insects)都能筑巢、护卵(guard eggs)或为子代提供食物和专门的护理。一些昆虫能表现出亲代养育(parental care)的行为:有的可护理它们的卵,有的还要继续对低龄幼虫进行护理,甚至有的一直把幼虫护理到成虫为止。少数种类昆虫到了成虫阶段,还有其他个体为它们喂食。在护理期间,它们可为子代清洁身体或生活环境、提供安全保卫、供给食物或饲喂食物。一种简单形式的亲代养育是,成虫为子代筑巢掘洞,在其中准备充足的食物材料并产卵于其上或其中,子代孵化后即以这些食料为食。在这种形式的亲代养育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往往无直接的接触与交往,亲代只为子代提供足够的食物,这在各种蜜蜂和其他一些蜂种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简单说说昆虫的社会行为

图5. 澳黄胡蜂(Vespula austria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