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是教師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騎著毛驢追飛機9527


父母都是教師,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確實有,但大多數父母是教師的,子女教育都很成功。據有關機構統計,在很多省市縣高考狀元中,佔比最大的就是教師家子女。

父母是教師,在教育方面具備了先天的優勢,因為他們是教育專業技術人員,對孩子的教育會比一般家庭更重視,教育方法也更多樣化,對於孩子學習上的輔導,也比一般父母強了許多。

但是,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一個人的學習,這些都是外部條件,是滿足孩子學習好的條件,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還是在於孩子本身。

這也就是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教出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原因。現在很多人,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歸結於孩子聰明,孩子學習不好,就把責任推給老師,這是不正確的行為。

孩子的學習,說到底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不努力,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學習的動力,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教師的水平再高明,也不能教好所有的學生。

在教育上,好的教師,好的家長,能做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讓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被激發到位,很多時候,激而不發,也是個很常見的現象,這也就是永遠都會有差生存在的原因所在。

所以,父母的教師,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就出類拔萃,孩子的資質孩子的學習動力等內在因素才起決定作用。

這也是辯證法所說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父母是教師,是外因,孩子的學習態度智力因素是內因。


當代師說


我從事教師工作將近20年了,從自己的觀察來看,大部分教師子女相對優秀。拿所帶的這一屆學生來看,14個本校的教師子女,11個孩子成績優秀。如果僅僅用成績來衡量,也算是教育好了。但同事們雖然是教師,依然經常相互比較,幾乎沒有對自己孩子完全滿意的。

我兒子即將初中畢業,考試成績年級前十名,閱讀、魔方、籃球等興趣愛好比較廣泛。我自認為還不錯,但從長遠來看,他到底能夠發展到什麼水平,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我從來不認為,現在已經把孩子教育好了,我家孩子將來一定能比別的孩子發展得更好。孩子還小,正在發展變化之中,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孩子是否教育好了,應該從長遠來看。

什麼是“好”?如果單純從考試成績來衡量,有失公允。個人認為,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明理懂事,樂觀向上、交際正常、能夠應付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就是“好”。學習成績是衡量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



教育是件複雜和微妙的事情。這與父母的職業有關係,但父母的教師角色不能決定孩子是否“好”。孩子是否“好”,與父母遺傳、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際遇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所以,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我們的孩子現在怎樣,在無條件接納的情況下,沉著冷靜,多多思考,言傳身教,善於學習,巧於改變才是我們應有的心態。

<strong>

親子語文”,讓你我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我是雨景,歡迎關注。


親子語文


這種情況不多吧?為什麼我見到的很多老師都是很會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而且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

我接觸的老師也不少,說幾個比較熟悉幾個例子吧!



本科實習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初中數學老師,這位老師所在的學校處在的位置比較尷尬,離縣城比較近,導致的結果就是學校的人很少,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去縣城裡上學了,所以這位老師平時工作相對比較輕鬆。跟她聊天的時候聊到她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一直以為老師的孩子不上輔導班,可是她的孩子基本所有的假期都在上輔導班,孩子基本沒有反抗過,甚至自己主動去輔導班,成績也是相當不錯!!



第二個例子,這個就比較讓人鬱悶了,這家的孩子聽話的讓人“嫉妒”。我今年實習的導師,他和他的妻子都是高中教師(高級教師),他們有個兒子正在上高中。有一天聽見她妻子跟兒子聊天時說了一句話“媽,我還是不想上北大。還是……學校比較好”。聽見這句話我簡直驚呆了,拉著這位老師就開始聊她的孩子,問她到底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老師說“上了中學之後基本沒有管過他的學習,小時候從來沒有上過輔導班,高三這一年,每天還要勸他早點睡覺,不要一直熬夜學習”。



看看人家這孩子,簡直了,反正我小時候都是被爸媽督促著學習的。

兩個不同的孩子,同樣都是教師的孩子,學習的方式不同,一個愛上輔導班去學習,一個喜歡自學,但結果卻是一樣的,都很優秀!!!


西瓜碎碎念


我們夫妻是小學老師,現在孩子已工作,有時感覺自己有些對不住孩子,從她十個月開始,我們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上班,下班幾乎沒有早過六點,孩子每天由還未退休的姥姥送到寄託戶家,三歲半開始送幼兒園,我幾乎沒有過幾次接送,也很少有時間給孩子做過幾次飯,上小學開始自己帶鑰匙上下學,高中前我幾乎沒有管過她學習,完全靠自覺,直到高二升高三時,班主任電話說再不管就考不上大學,因學校離家很遠,我才租房子住到學校旁陪伴孩子高三一年,把自己每天早上第一節課全倒到第二節,一早六點前準備好孩子一天三頓飯,六點半前自己準時出發到學校趕上第二節課,下班到家快七點,買菜做飯準備孩子夜宵,九點準時接孩子放學,待孩子吃完去學習,我準備好孩子第二天的飯才能休息。真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啊,還好孩子考進大學,但想想孩子的童年自己參與的實在太少太少了。


紅蜻蜓2019


據不完全統計,從全國範圍來看,教師家庭出來的尖子生很多。在公佈高考頭名的22個省份中,27.78%的學生母親是教師、13.89%的學生父親是教師。但是如題所示,還是有很大比例的老師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同事中流傳著一句話,孩子千萬不要放在父母的班級裡讀書,你以為會功德圓滿,實則適得其反。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1、工作壓力大

在我們的印象中,老師是春蠶、是蠟炬,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班級裡學生的身上,一心不可二用,那麼相對的對自己的孩子關注度就會少一些。

2、 太過關心孩子的成績

孩子的成績每個父母都會很關心,但是作為老師的孩子來說,感覺就會更悲催,因為你是老師的孩子,你考得好是正常的,是父母教得好,因為你是老師的孩子,你考得不好就是你不行,連老師都輔導不了你,所以孩子對成績都比較敏感。

我認識一位老師,她是一本師範畢業,畢業後就在重點中學教書,從教多年,教學成績一直很突出,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她結婚生女後,教育女兒的任務就落到了她的身上。從小就報了很多的才藝班,女兒也很爭氣,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一直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受到了很多人的羨慕,但從這位老師的眼光來看,她女兒 很大的進步空間,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所以她需要女兒繼續努力,繼續進步,也就從未表揚。

到高中後,隨著課程壓力的逐漸增大,事情慢慢開始有了不同,她女兒的眉頭總是緊鎖,動不動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高一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就從入學時的名列前茅掉到了百名開外。這位老師百思不得其解,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在一個寂靜的夜裡,母女倆促膝長談,女兒才向母親倒出了一肚子苦水,她覺得學業壓力太大,很累,累到不想再學,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習題看不完的書,她很想隨著自己的心意活一回,但是從小到大所有的人都告訴她,你的媽媽是老師,聽她的話,準沒錯。

這位老師開始反思自己對女兒的教育,從此也不再步步緊閉,高考的時候,女兒考上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二本學校,夫妻倆也很開心,雖然離他們制定的“清華北大”的目標很遠很遠……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那就一定不要想著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更不要想著讓孩子幫你實現你未曾實現的夢想。



半夏hj


不知道你這個你這個結論從哪來的。我是教師,二十年教齡,我工作單位是一所高中,現在在職的有近200名教職工(含校長副校長以及中層),40歲以下的有近一半,他們有的未婚,不好說他們以後的孩子怎樣,其他的即使有孩子,目前也還小,看不出來。剩下的約100個教師(含雙職工),我剛剛掰手指算了下,985畢業或在讀的有19個,211畢業或在讀的31個,還有幾個,雖說不是名校,但是也很厲害,像南京審計學院,南方科大這樣的。19個985當中的,有10個C9,清華兩個,北大一個,中科大4個,交大一個,哈工大一個。還有一個更牛逼的,本科考到美國的(公費的那種)。這裡面出過一箇中考狀元,五個中考前十名,一個高考省第九名,科大少年班兩個(一個是高一考上的,一個是高二考上的)。我只是說一下我們單位的情況,不知道其他單位如何,老朽不才,不太愛與外界交往,所以也不知道其他學校的情況。我們學校裡,也有同事的孩子考的不好的,那就是普通一本或二本,他們的家長基本上連升學宴都不辦的。至於沒考上本科的,從我畢業進這個單位,我只遇到過一個。今年寒假,我輔導了三個孩子,高三的,都是是同事的孩子,兩個男孩,一個女孩,我給他們做飯,我不准他們叫我老師,他們都叫我伯伯😊,很棒的孩子。相信明年,我又有喜酒喝了,至少兩個985。不知道我的回答會不會被噴😜


飛來頑石


教育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並不因為父母是老師就可以教好。

很多人以為父母都是教師,可以很好的教育子女。但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子女不成器的,就以偏概全,認為大多數教師子女都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

其實從教師來講,他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應該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子女肯定不是很樂意聽,就像很多的教師子女也要到各種培訓班去上課。一個教師授課和父母上課,孩子對這個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小孩學習好不好其實確定於很大的在於自己天賦,但是我們往往很容易忽視這種天賦的決定性,總是認為外在的因素更加重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這個小孩腦子很聰明,但是就是不用在學習上。

總體上教師的子女教育其實是還是不錯的,因為他有更好的教育條件。說大多數教不好自己子女,其實是以偏概全。


大學專業深一度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兒女的高度!

舉個例子。

月季花在濱河公園開得五彩繽紛煞是誘人,四五歲的小女孩要折花,女孩的母親急忙制止。

目睹此情此景,我當即想到這句話。

我們高中的校長是正高級教師,洛陽市科技拔尖人才,各種榮譽多不勝數,但唯一的兒子上初中就厭惡學習,汙泥不上牆。

在我眼裡,這位校長就是個末流教師,連自己孩子都不能教育的老師能是好老師?

他可能課講得好,是個教書匠,但決不是教育家;

他可能善於鑽營,深得上級信任。


冬雪5175


現在這種理論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據我觀察,我們這裡,有好幾所學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

因為好多朋友都是老師,也當班主任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發展,更會關注老師的孩子的發展,他們發現有些共性的特點

1,先說幼兒園老師。

很奇怪,幼兒園老師的孩子,上起學來,大部分都表現得不好。很奇怪吧!每次一開始來上學時,表現得機靈活潑愛說話,常常引起老師的極大關注。

但是,慢慢的,就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缺點是“不穩”,也沒有深思的能力。他們就是活潑有餘,穩當不夠。幼兒園老師的孩子,最喜歡錶演節目。這和他們的家庭估計也很有關係

但是,這麼多年來,幼兒園老師的孩子,成才的比例很小(我只是說說我們這裡的情況,不喜勿噴)



2,小學老師的孩子

在這些老師孩子裡,小學老師孩子的習慣是最好的,上課認真,讀書專注,因為小學老師的時間,在這些老師裡,是最寬裕的。也最能盯緊孩子學習的。

但是,小學老師,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孩子要選擇就業時,他們會以“穩定”為主,要求孩子考公務員等事業編。在他們心裡,“穩定安全”是第一位的。

我認識小學老師,她讓她兒子,一個大男孩,選擇“小學教育專業”,真有點不可思議。



3,初中高中的老師。

這些老師因為有中考高考的壓力,會時間特別緊張,沒有大量時間管理孩子。這是他們的劣勢。如果倆口子都是中學老師,孩子有可能都是野生的,放養的。(我們這裡有所高中,平時閉校,老師們平常根本沒時間出校門,有人戲稱:賣給學校了)

但是,他們也有優勢,因為他們身邊全是中學老師,有的孩子在平時,就是擁有一批專業輔導老師,如果孩子有心學習,那提升的速度也是驚人的。



這些老師的孩子,發展起來,其實也和平常孩子一樣,有超級聰明,有超級認真的,也有吊兒郎當的,也有頑劣不堪的。

我感覺,用一個職業來概括他們孩子的走向,本身這個說法就是欠考慮的,不對的。

所以,各有特例,不用一棒子打死一大片。


Longsuixinyuan


這的確是個有趣的現象,現實中也的確存在這樣的情形,但不能說所有的老師都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那個有趣之處在哪裡呢?

對比來看,老師在面對別人的孩子時,可以輕易講出大道理來,甚至更為嚴厲一些。在這裡,老師的角色相對單一,就是師生關係。

而面對了自己的孩子時,角色又發生變化了,不僅僅是老師,還是父親母親,同樣的,所面對的孩子也不僅僅是學生,還是子女。偶爾為之,還不算什麼,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時間長了,有趣的東西就出來了,為人父為人母的老師會疲憊和厭惡,而還有著學生頭銜的孩子,也常常會在老師和父母親的角色變化上產生一種比較奇異的感受,時間久了,也就不願意服從,甚至頂撞。因為不知道出現在面前的是老師,還是父親母親,角色不同,對待起來也會不同。

在這個層面上講,老師教育自己的子女確實有點兒難度和麻煩。

其實,要想改變也不是不可以的。

老師回到家,就是父親母親,老師的頭銜得退居二線了。不然,就還是錯位的。同樣的,看待孩子,也不能像看待學生那樣,因為角色不同了。明白了這點,就好辦了。也就不至於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