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青山,我是留下,還是離開?

幾年前,很多青山人被濃煙燻跑了。

最早是奔向武昌徐東、梨園、南湖;

然後是跨江湧向漢口後湖、盤龍城;

最後還有走進“宇宙中心”光谷的。

近兩年,重返青山、留在青山成為潮流。

“跑了一個半馬,定了一套房。”上週日,陳友軍從南湖趕到“老家”,兩次抽籤都沒中“漢馬”的他,選擇了青山區政府舉辦的“青山綠水紅鋼城·奔跑吧”活動。

這是武漢首個全程在江灘奔跑的馬拉松。

生在青山、長在青山的陳友軍,對這裡的一草一木,熟悉又陌生。

“比起過去的公路賽道,這次在青山江灘跑,不僅腳下舒服,眼裡都是風景。”

賽後,陳友軍走進江邊大華鉑金瑞府的售樓部,定了一套140平的大房。

“吸引我重回青山的,不僅是江灘”。他說。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1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武昌在前頭,逡巡不肯去;為愛青山磯,且對青山住。”

1574年,明代詩人王世貞溯江而上,船將行至武昌時,他發現江南岸有個三面環山的小鎮。

幽深的古鎮、繁喧的集市、秀美的風光及淳樸的風土人情。王大人在小鎮盤桓了三日,並留下了這首詩。

這是“青山”第一次被人吟唱。

那以後的400年間,漢口成了”四大名鎮“,漢陽有了鐵廠,武昌打響首義第一槍……這些似乎都與青山無關。

那時的青山是寂寞的。

新中國建立,共和國領袖們發出號召:“鋼鐵要過江。”青山的土地震顫了,一批批蘇聯專家、一群群中國技術人員來到了這裡,全國都在支援這裡。

“十里鋼城”在青山矗立起來了。

當天,參與青山江灘跑的作家董宏量說,每到週末,這裡都回蕩著《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蘇聯歌曲。

短短數十年,武漢東郊“沿江上下,此山獨青”的遠僻青山,變成了一座功能齊全的現代城市。

這裡不光有以“武鋼”命名的學校、醫院、派出所、電影院……還有自產的冰棒和汽水,成為人們對這個產城一體的封閉小型社會的集體記憶。

少年陳友軍對武鋼的印象是,家裡除了需要買青菜,其它的都不用花錢。整個青山區的麻將桌上流行著一句話:“家有武鋼,心裡不慌”。

這時的青山是驕傲的。


2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無論是寂寞還是驕傲,青山似乎總是與武漢核心人群、主流文化有一種疏離感。

青山有獨特的方言,“紅鋼城彎管子話”,與漢腔大不同。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這種距離越來越成為青山人的焦慮。

“賺錢在青山,購物在漢口、休閒到武昌。”——這是青山人的新民俗。

他們渴望融入大武漢。

2014年1月6日的武漢“兩會”上,來自青山的一位人大代表對市長髮問:“地鐵1、2、3、4、6、7、8號線都建好或要開建了,為什麼就是不建設5號線?”

市長現場表態:地鐵5號線將提前建設。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其實,就在這位人大代表發問前幾天,2013年12月28日,武漢地鐵4號線一期已經開門迎客,與先期開通的1、2號線構成大武漢“工”字形的軌道交通網絡,連接武漢火車站與武昌火車站,實現了高鐵、城鐵、地鐵“三網”間的快速無縫換乘,武漢進入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時代。

2014年年底,4號線二期工程完工,青山與漢陽之間也是“咫尺之遙”了。

青山不遠!

在漢口工作的萬小姐,去年和一名青山小夥談起了戀愛。相處大半年,兩人決定結婚。

“以前總覺得青山蠻遠的,現在嫁到青山,其實很近,而且,青山的綠化特別美。”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萬小姐讀書時去過一次青山,從漢口坐公汽走長江二橋,再走和平大道,前後花了一個半小時。

現在她從漢口惠濟路回青山,走二七長江大橋,只要20多分鐘就可以回到建設二路的家。

很多青山人也感同身受。作為武漢東部地區的交通樞紐,轄區內二環線、三環線、外環線等快速路穿城而過。

隨著天興洲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武漢火車站、4號線“兩橋一站一軌”等相繼完成,尤其是即將在軍運會前貫通的青山長江大橋,以及地鐵12號線,它將徹底終結青山“交通終點”地位,搖身一變成為“武漢門戶”,掀開青山重回中心城區懷抱、實施全面轉型的歷史大幕。

3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重回青山,又是一番天地。”老青山人陳友軍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以往,“機器轟鳴”、“煙囪林立”和“濃煙密佈”是青山的代名詞,這是很多年輕一族選擇逃離青山的理由。

今天的青山,早已涅槃重生,變身“生態宜居宜業”新城。

北枕長江,南倚東湖,

青山綠水,鬱鬱蔥蔥。

“青山的江灘比漢口、武昌的還要漂亮。”參與青山江灘設計建設的UAO設計公司李濤說。

青山江灘是一個緩坡式堤防,放眼望去,看不到像漢口和武昌江灘那樣的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城市、灘地融為一體”。

同時,觀江通道的刻意設計,留出了很多不種植密集林帶的大草皮,讓人在城市裡、堤頂上就可以看到江,這是漢口江灘無法實現的景緻。


鋼鐵大俠一揖:青山不改,綠水常流,就此留下



青山江灘內,還保留了很多工業遺蹟,碼頭、塔吊和龍門吊,可以憑弔,可以感懷。

空中俯瞰,青山江灘宛如一道生態綠帶,讓長江和城市有機融合。青山江灘得益於自然,青山的城市則受益於努力。

曾經被粉煤灰堆積如山的戴家湖,如今天已還原為碧波盪漾的自然湖泊,實現了從“金鍊哥”到“文藝小清新”的轉變;

以前只曉得青山有個和平公園,其實,它還有青山公園、武豐閘溼地公園、南乾渠遊園等9座公園;

青山,已然從“光灰”的城市,變成“氧吧”之城。

環境的轉變來自於產業的調整。

10萬武鋼人不再吃“武鋼飯”,新組建的寶武集團,轉型發展新方向;

配套武鋼的石化、船舶也轉型綠色、高科技;

擁有長達10多公里的港區,青山將成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去年,6大資智回漢專場裡,青山區簽約11個項目,投資額為226億元,涵蓋信息技術、新材料、商貿服務……

一批又一批新興企業巨人走進青山。

宜居帶來宜業,宜業促進宜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