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南夜雨晚来风,嫩柳轻点妙无穷”为引,如何作成七言绝句?

三月二十


江南夜雨晚来风,嫩柳轻点妙无穷。

冷案烛光谁摇曳,香笺字底已春红。

(中华新韵)

江南的早春,无花无香,夜来风雨,嫩柳成烟,而清冷的烛光里,一个孤寂的身影,随风晃动,不管是远方的他(她),还是自己,案台上新写下的诗词里却已经是春花烂漫,香红满园……


三颗沙子


如何用"江南夜雨晚来风,嫩柳轻点妙无穷"为引,如何作成七言绝句?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是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话。七绝属于律诗范畴,当然要遵守律诗的格律。律诗有平仄,对仗,粘连等规律。律诗首,尾两联可入可不入联。也就是说七言绝诗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视情况和个人水平而定。

作七言绝句续写不是难在平仄应对,因为那是死规定,好掌握。而是难在起,承,转,合上面。首先说起,起兴者,触景生情矣。就是看物而生发的个人感情认识。承,承接,继续的意思,可以引申原意,也可次层层递进。可以扩大空间范围。转,转变之意,可以由物及人,也可以寄发奇想,设问一句。转做的好,全诗顿时生辉,精彩皆在转上。再说合,合即没有遗憾,漏洞,把诗中全部问题都处理好,合即完美!

现在再来分析上面两句诗。

江南夜雨晚来风,这句平仄格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其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来看上下两句是句对仗。我们只要找到一组不对仗即否定它不是对仗联句。大家可以看到夜与轻同处一句第三位置。它们词性不属于同类词,夜是名词,轻是形容词。从这点就可断定这两句不应对。

这首诗首句起,点明了位置在江南,时间在夜里,天气特点是有雨有风。下一句承接发展到,嫩柳,轻轻点头致意,品其味妙无穷。从嫩柳可知是初春时节,第三句可以转变到多情的燕子回归,说明人间有情有爱。第四句是合,合就是接思想上的问题或其它事件,做到完美无缺。去年在桃花园里的那个美人,今天又重逢。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嫩柳轻点妙无穷。

紫燕春归归原舍,

桃花玉面再相逢。











新浪阳春白雪


一、此两句纯写景,按照诗“起、承、转、合”的规律,应当为一、二句。且要求是绝句,就得分析格律了。近两天也了解了下格律诗,应该还是一知半解,姑且作答,就当考试,错误处敬请精通者指正。🙏

二、格律分析(不包对啊)

江南夜雨晚来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嫩柳轻点妙无穷。

仄仄平仄仄平平

(好像不对呀?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吗?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四个字应该是平声,莫非“点”在古韵里是平声?求指点🙏)

按照格律诗的句式,三四句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立意

找不管什么格律,写自己的,求意为首。🤗

一、二句写景(物),三、四可接着写景(物),也可以写景(人),也可以直接抒情或发表见解,不能说哪种一定好,哪种一定次,关键得看你立意和驾驭字词的功力。这个只能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和人生阅历,还有感悟和想象力,我也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保证立马见效。我只能写我自己,我选择发表见解,以小见大。

四、成诗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嫩柳轻点妙无穷。

但有东君无私照,

山河何处不春浓?

对照来看,三、四句基本符合格律吧?😂



五、说明

我一贯的观点是:不排斥格律,只反对“唯格律论”。对待格律,能依则依,但前提是不能损害诗意。否则,就当无视。毕竟诗歌还是应该以意为重,以意取胜。



过客春


出题君大概是出于想考一考答题的朋友们吧?既然是要求用"江南夜雨晚来风,嫩柳轻点妙无穷"为引来作【七言绝句】而不是古绝,那么出题君给出的第二句“嫩柳轻点妙无穷:”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很显然是不适用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起入韵”格式。不好意思出题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在不影响“您”第二句的情况里稍稍修正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嫩柳青裁妙语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最懂一年时不待, 烟笼十里把春争。



“花有花香,茶有茶话”,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的关注和交流就是对我最给力的鼓励)。请不要吝啬您的满腹经纶来一起互动吧!发表你的想法和建议,让我们共同荡起方块里的涟漪里,丰富彼此……



人文镜


格律诗有格律诗的规矩。题主既然提出了要写成七言绝句,那就要守七言绝句的平仄。而绝句的平仄是看首句来定的。“江南夜雨晚来风,”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根据平仄的“对”,“粘”,整首诗的平仄该当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要写成这首七绝,意境上承前句再进行精巧构思,按照字的平仄对应安排即可。至于意境高低,那就是诗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强求。以自己喜欢就行。

但是我们现在来看,题主给出的第二句“嫩柳轻点妙无穷”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很明显并不适合这个起句的平仄关系,需要进行调整修改。当然也可以不改,那么写出来的就是古绝,不能叫七绝。

啰嗦了一些规则,只是希望大家心里还是要有格律诗的规矩,写诗要自由随性,但是更好的状态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不要还没学规矩就随心所欲,这样对自身的审读能力和提升诗词创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

试着和一下,尽量不动前两句的意思。意境上很明显是春天,江南,夜晚,细雨,微风,嫩柳,心情也是不错,妙无穷。续写的话,自然要跟上并进行起承转合中的“转”,转到哪里去呢?那就看写作者自己了。

个人水平有限,喜则喜,不喜则不喜,没关系的。

江南夜雨晚来风,嫩柳轻摇妙意浓。素手流光倾玉液,思君月下水朝东。

下雨嘛,喝点小酒,想明月了,也想你了。

大概就这意思,将就看吧。


梧桐树边羽


题主出句意在置身景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古人写诗时,以打节拍,甚至摇头晃脑,所写出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这就要求写作人掌握写诗的基本功。这里我们不妨把上述诗的第二句作以改动,往下无论是从意境上,还是从格律上,可能会更好接一些。江南夜雨晚来风,柔柳婆娑乐无穷。原句嫩字有点俗,柔字具拟人化。此句改后意为,早春,柔嫩的柳枝象婀娜多姿的姑娘,快乐在风中翩翩起舞。诗人置身于此景中,情油然而生。由于作者起韵用的是中东辙。接句的韵脚汕要落在中东辙上。不才续两句,供参考。江南夜雨晚来风,柔柳婆娑乐无穷。月下漫步长堤上,卷轴尽收搅怀中。


用户1143162655340


七言绝句,难,按照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且要求是绝句,就得分析格律了,格律诗在创作时格式音律等方面应遵守的准则,特意查阅格律诗的手法,还是一知半解,本人不才,凑个热闹,就当考试,不当之处敬请益友指正。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嫩柳轻点妙无穷。

春回大地百花香,

晨起出门见彩虹。



谦卑不醉


此为平起首句押韵七言绝句的前两句。平起首句押韵的七绝的格式(格律)有两种,一种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第二种与第一种相比,在对原有格律的宽容上共有七处。其中的四处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上,另外的三处都在有“三连仄”或“三连平”平的句子里,即在一、三、四句的句子里。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和对联的“一三五不论”的平仄要求一样?本人的回答是“不一样”!因为对联里避免用三连仄,也避免用三连平,而绝句中却有。在有三连仄或三连平的七言绝句的句子里只能实行“一三不论”,如果实行“五”不论,就会出现一句话中最后三个字为三连仄或三连平的破坏了诗歌旋律的另一种“失律”。

题主给出的前两句的平仄是:

江南夜雨晚来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嫰柳轻点妙无穷。

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严丝合缝,第二句按照: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标准模式,以及(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二种模式来看,都有两处失律:第一处是第四字应为平声字,此处用了仄声的“点”字,形成了第三个字“轻”字的“孤平”。另一处是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应当是仄声字,而此处用了平声的“无”字,就与第一句中的“来”字不该粘的粘了,同时在此处出现了“妙”字的“孤仄”。

考虑到在遇到格律的要求与作者的情感表达发生矛盾,需要作出取舍的时候,可以考虑“意境优先”的原则,这个“无”字以及“无”字前面的这处“孤仄”只能容纳。但请注意,“容纳”,并不等于按照格律的要求,此处没有缺陷。只是说这个缺陷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妙无言”的意境相比,不那么重要罢了。

但从格律的要求来看,那个“点”字却是要改的了。愚以为改为“摇”字亦可吧?现将续接后的全诗试写如下: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嫩柳轻摇妙无穷。

偶见游鱼出水面,

归舟驶过隐烛红。

注:“隐烛红”者,隐约可见船舱之内的灯烛之光也。


杜新1


平声是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

平仄韵律是中国诗词中的用字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䪨》、《广䪨》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他三种声调有高低变化,故统称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就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中的平仄是有错误的。

平仄的目的,是让诗词中的意境给读者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以启发和力量。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平仄之说就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反而限制了诗词的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和包袱,大大地误入岐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无所运用,无所发展。这是对诗词文化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大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是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诗词的格律和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气势、意境为重。

好了,唠唠叨叨这么多,希望能给现代的诗词爱好者一点启发。

江南夜雨晚来风

嫰柳轻点妙无穷

推窗望月满目画

磨砚挥墨一夜情


荖朽寻禅


要写好这首七绝,首先需改变第二联的平仄关系,这样才能继续写下去,按你出联写七绝,则无法继续,所以改了你的第二联,改后接联如下:

江南夜雨晚来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嫩柳轻摇碧水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不胜相思人寂寞,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脚)

韶华染尽白头翁。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最后一句亦可写成:

归来已是白头翁

平平仄仄仄平平,怕有不懂者说这个来字犯复,所以用了韶华句,其实这二个来是一个意思,不算犯复的,犯复指字同意不同才算是犯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