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後期如此落後腐朽,每年財政收入為何卻是明朝四倍多?

Z-jane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羅伯特.赫德,他對晚清財政收入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那麼,這個赫德是何許人也呢?

羅伯特.赫德,英國人,把控了清朝海關近半個世紀,為清朝政府創造了大量的財政收入。1861年,清朝的海關稅收僅為500萬兩,赫德主管海關後,到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了2000萬兩,佔到大清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晚清能在內憂外患下苟活這麼長時間,這份穩定的財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赫德能收上來這麼多關稅,而清政府以前就收不到呢。原因有以下,

第一,作為一個外國人,他沒有那麼多裙帶關係,而且他不需要向清朝官員負責,畢竟英國當時快成了清朝的太上皇了,所以也就不需要上下打點。第二,他調用了很多火輪船,嚴查走私,使得走私偷渡的現象緩解很多。第三,赫德在海關內部實行高薪養廉政策,鐵腕治理腐敗,這樣官員貪墨的就比較少,海關成了清朝所有衙門中的一個亮點。

那麼,赫德為什麼盡心盡力為清王朝辦事呢?是因為他具有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嗎?是因為他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嗎?當然不是,正所謂,無利不起早,赫德這麼做,完全是為了他自己和大英帝國的利益。

兩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向清朝索要了大批戰爭賠款,數量都在千萬級,但是,清朝拿不出啊。英國想,算了,我派個人來幫你收稅,收上來的錢先賠給我,其餘的嘛,你就自己留著。於是,赫德就被派了過來。此後,大清每年的關稅都收入近2000萬兩,沒幾年就把賠款還清了。

當然,赫德自己也撈了不少,他同他的家人從關稅中大概撈了近500萬兩白銀,但是,比起他為大清賺的,也算是九牛一毛了。


一卷青史


這個問題要這麼來看:清朝後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世界各國已經在事實上聯繫在一起了!這是大勢所趨,非能以人力所能扭轉---儘管清朝統治者一再抗拒和延遲改變,但是也不得不被動的融入其中!

清朝後期之所以財政年收入是明朝的四倍,有如下幾點原因。

1,清朝後期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基數已經是明朝的幾倍了。而人口就是財富增加的基礎!

2,清朝晚期隨著外來勢力的深入,清朝也不得不隨著緩慢的有所轉變。“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但是也從客觀上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是國家財富得以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3,關稅的大量增加也使清朝的表面收入顯得很壯觀。為什麼說是表面收入呢?這是因為清晚期的《馬關條約》和《庚子賠款》都是用關稅作擔保從洋人那裡大量借款才得以應付的!雖然關稅收入在賬面上幾乎佔據晚清年財政收入的大半,但對清朝政府來說也是畫餅充飢,起不到什麼大作用。

4,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晚清時期,商品經濟事實上已經在中國活躍起來了。這也為清朝帶來了一定的稅收的增長。。。

綜上所述,晚清的年財政收入超越明朝也就不足為奇了!


北疆同心


四倍?豬明到了崇禎歲入不過四百萬,滿清末年上億,樓主數據怕不是明粉給的


超級兔子15


清朝針對明朝末年的財政破產,取消了人頭稅,因為是外來征服者不需要考慮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反抗,可以落實以田畝入稅,保證了稅基不被官僚階層侵佔,而且稅源因開海關稅而增加。到清末軍費預算都可達千萬兩,是明末財政總收入的二倍以上。


月山鐵橋rt


清朝乾隆時期基本清朝已經將,王朝制發展到極限了,周邊也沒有擴張空間了,對科技需求幾乎沒有多少,而因此清朝把技能點點在了貿易上,幾乎是躺著賺錢。全世界的白銀往中國流,搞得英國守不住自己的底線了,用鴉片來平衡最後的結果就是點戰爭技能的擊敗了搞貿易的。


數到五答應我


人口是明朝的四倍多好嗎,清前中期減賦稅,發展人口生產力,中華人口增至四萬萬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四萬萬同胞站起來的口號沒聽過呀!


新疆人歡迎有關必回


清朝吏治比明朝好,而且沒有那麼多王子王族皇莊經濟剝削。清朝人口多,稅收比明朝也低很多,在於雍正新稅法普及,而且清朝在雍正朝治貪很嚴厲。


明天145801721


對比要橫向對比,不要縱向對比。

應該是對比同一時期同等水平國家的發展速度,而不是對比幾百年前的自己。


中槍的小鵪鶉


好像明朝東林黨把持朝政,明朝無法從江南收商業稅。清朝海關稅收被英國控制


金賀浩國王


清朝商業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