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擁有“一世之師”、“天下第一流人物”

之美譽。他筆下的千古名句蘊含了中華傳統美德精神,啟迪後世。

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葛鴻志 《范仲淹察訪太湖水道》

公元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應好友、被貶至巴陵郡任太守的滕子京之請,為其重修岳陽樓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散文《岳陽樓記》。

此記共368字,文筆簡潔、優美,融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體,其中兩個排比段落多用四言短句,對偶工麗,生動地描繪了岳陽樓在陰雨和晴日可觸發的不同心情,引出主題: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並且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念與治國思想,展現了無私、高遠的境界。文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嗟嘆,動人心魄。

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岳陽樓記》書法

在《岳陽樓記》問世前十年,即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一幅《百官圖》,抨擊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他因而與呂發生爭執,後被貶為饒州知州。友人梅堯臣作《靈烏賦》贈與范仲淹,勸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結爾舌兮鈐爾喙”)。范仲淹便寫了同題《靈烏賦》回贈,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言其志。胡適曾撰文讚頌范仲淹的勇氣,視這一句話為古代文人爭取言論自由的代表性名言。

范仲淹當年被貶知饒州後,從開封走水路赴任,途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上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不但不在意,還作詩云:“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水路赴任

范仲淹出身貧寒,耿直不阿,兩袖清風。他在官場上雖然數遭貶黜,卻始終保持澄清吏治、關愛百姓的赤誠。他用節省下來的俸祿,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購買了“義田”千畝,並設立“義莊”,救濟貧窮的族人,還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而他自己甘願清貧,以至於去世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

歐陽修在給范仲淹寫的墓碑文裡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士族

范仲淹的品行和操守,堪為後世楷模。為人,他正直勤奮,忠孝剛勇;為官,他清廉守紀,造福一方。無論進退榮辱,他都把國家百姓放在心中,因而獲贊“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當代青年人,正需要范仲淹所身體力行的美德與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和寧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與無私,能夠歸正內心,強國強民。古代先賢的瀟灑磊落,輝映著傳統的道德精神,什麼樣的修為與人生,才能俯仰天地、無愧於心,使社會“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從詩詞句中看范仲淹的天下心:這種愛國情懷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劇照


  • 文案編輯:唐笛、霞客
  • 文案審核:霞客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