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目前制约青岛发展的是什么?

紫金81201096


制约因素有三:1、房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随着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青岛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度越来被摊薄,青岛位于山东东南沿海,西有济南都市圈的虹吸,南有长三角系列经济强市,北有京津,还有烟威兄弟经济强市,地理位置虽然优越,拥有三湾,但如果缺乏人去补充,谈什么都是乏力的,特别是强调第二,第三产业需要人来托底的产业人尤为重要,房价严重制约了人向青岛流动的动力和速度,青岛大力发展房地产就好比饮鸩止渴,早晚会被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济南都市圈地区所挤压殆尽,进入非常被动的尴尬局面,2、产业结构,青岛缺乏世界500强企业的区域总部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是500强上海和北京的分支,金融公司太过泛滥,没有或缺乏世界级重量级金融公司进驻,缺乏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比较零散,碎片化比较严重,这也是青岛不能孵化独角兽企业的根本所在,政府对新兴产业有效的风险投资比较较轻,政府深挖产业结构的动力和魄力不足!3、教育,青岛的教育是个短板,特别是高等教育,缺乏国家重点学科的教育,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匮乏,体系教育不足


秀美天下123


青岛本地人对青岛近些年的发展有多么的不满,原因如下:

1、青岛近些年的政策重心,“环湾大都市”。青岛、黄岛、红岛多重心齐发力,低价出让土地,希望换取低房价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可惜事与愿违,青岛由于旅游城市独特的因素,造成房价不可能较低,高房价片区会迅速向低房价片区转导。

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就是大量的钱都被开发商赚走,4000元每平的土地出让金,卖15000每平,这样的高暴利导致青岛人在无偿的为开发商打工,自己并没有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开发商不会因为赚到钱就义务为你建轨道交通、综合体。

而反观济南,虽然最近唐冶拍出了将近15000元每平的高价地,大概率使周边价格上升到20000元每平,但是这些土地出让的钱实实在在的转移到济南市的腰包里,济南市更有资本来建设轨交,补贴企业,吸引综合体入住,而这些是青岛远远享受不到的。

2、青岛近些年的“引智战略”,将大笔钱大笔地无偿拨付给研究所、研究院。不知道大家关注过没有,中国社科院之前有意向建青岛校区,拿到地和钱以后,接着传出来燕郊校区的信息,这相当于什么?青岛在义务为这些大学建立疗养院。换个角度想,大家认为北京的院校,诸如北航等。

教授会放弃北京优越的医疗、交通、教育优势跑到你青岛来奉献?答案很明确,希望渺茫!说实话,青岛近些年为了搞蓝谷,牺牲了市内四区的发展,以前有希望进行旧城改造的资金,现在也被拿来补贴研究所了。

这种“引智战略”究竟好不好?我想近十年内还看不出来对青岛带来的显著变化,原因是青岛的产业过于传统,反应在工资上就是较低,以及房价过于高昂,这对吸引人才是致命的。

而反观济南,近些年开工大量的办公楼,城市综合体,发展总部经济,这些总部经济岗位对高质量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想不出五年,济南东城、西城的综合体陆续开放,中心城区旧城改造项目逐渐完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岛人变成济南人,等价于青岛在无偿为济南培养人才。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舍友提到青岛就是向往,喜欢海滨城市,但是在他们真正生活几年以后,回头再同学聚会,对青岛是一肚子抱怨,他们短短几天在济南的居住,就感受到了大学时代济南的物价低廉,感受到了济南作为泉城的那份美丽,经常出差的同学也感叹济南比青岛能缩短近两个小时的里程。

3、青岛人的性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青岛人有一种极强的排外心理。总是有一种作为海滨城市人独特的“自豪感”,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去年去青岛考察时候,刚下火车安顿好宾馆,便出来准备逛逛青岛。

在打车去崂山的过程中,司机很热情,问我从哪里来,得知了我是从济南来以后,首先就是问我吃过海鲜吗,其次就是说胶州湾大桥是如何如何的漂亮,在此之余,还不忘字里行间的说济南经济是靠青岛、烟台这种外贸城市出口拉动的...。

以上一个真实的例子想必大家见怪不怪了,这便是青岛市井人对外来人的优越感,更难听的就是井底之蛙的没见识。反观在济南,公交车上每次都有人让座这种事就不说了,上次在奥体门口找人问路,一个四五十的师傅直接开车载我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某些理性的青岛人还是能看出来青岛高楼迷低迷的原因,可惜大部分青岛人还是在自欺欺人,还沉浸在十年前青岛房价媲美北上,天际线华北第二的时代。

另外某些岛蛙经常说青岛人商业办公楼租金高于济南,济南商业办公空置率高。原因现在全济南市正在建设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除去热火朝天的CBD片区崛起的高楼不看,仅仅主城和西城旧城改造建造的高楼,就将近青岛一年开工的总高楼数。随着这批高楼的完成,不敢说百分百全利用,利用30%产生的商业办公增量就远远高于青岛的增量,更何况入住率远远高于30%。

另外商业租金低可以充分为企业减负,在济南的租金成本是京沪的1/6,青岛的1/2,长远来看对济南的发展大有裨益。

最后济南市近些年旧城改造项目也是亮点重重,特备是拿下了回民小区拆迁这块硬骨头,相信后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济南旧城改造,十年后再看济青,就会发现,青岛引以为豪的GDP大部分来自汽车产业(前些天即墨产第一台汽车,东部吧都和过年似的)、石化产业、传统制造业。

而济南将会打造成一个以金融、IT、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跨境电商云集的高质量GDP,所以大家也不要为济南GDP低而气馁,对外展示一个弱势的形象,反而有助于szf将更多好项目落户济南,落户的阻力也会小很多,毕竟济南、青岛双核经济,一个核心拉下另一个核心太多说不过去。





佳鑫启宏


制约青岛发展的原因主要三点

小富即安的心态

青岛在清末就是直辖市(当时叫特别市或者院辖市),解放后虽然不再直辖,但也有着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身份,级别仅次于直辖市。所以设市百年以来一直顶着光环,加之青岛依山傍海气候宜人,这一切让当地人的优越感十分强烈,生活可谓优哉游哉。所以对于江浙粤这样创业氛围极强的环境并没有很强的憧憬。并非当地人不愿意赚更多钱,而是觉得过去生活就很惬意,没必要去折腾。这就产生了小富即安的大众心态。

民营经济欠发达

然而现代经济模式兴起之后,江浙粤闽的电子经济以及网络经济沸腾,山东的传统经济模式将山东从GDP亚军的宝座拉到了季军,不仅被浙江缩小了差距,还被江苏大举反超。与此同时,山东经济龙头青岛也从GDP十强名单中消失。回顾过去这十几年,带动江浙粤闽经济活跃度的是什么?是民营经济!青岛作为第一个品牌之都,早早有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这些大品牌,然而最近十几年里,江浙粤闽仅仅民营上市公司就出现了近千个,华为、格力、美的等当初还没澳柯玛出名的品牌如今成为了民企的骄傲,驰名商标增速十倍于山东。反观山东龙头青岛,这些年里再出现过什么一线品牌吗?民企有500亿以上市值的企业吗?如果说非民企经济是支撑一座城市的栋梁,那么民营经济就是建设这座城市的砖瓦,有了顶梁柱,给民营经济撑起一片天,才是真正发挥建设城市才能的时候,可就在这过去十几年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光景里,青岛民企乃至整个山东民企都完败给了江浙粤。

放不下身段

青岛是旅游名城,是五大计划单列市之一,是山东龙头城市……似乎各种名头让这座城市有点撑不起身段却又放不下身段,对于表象过于看重,以至于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其实看看那些真正民富程度很高的城市,有几个不是先民富再城富的?深圳、杭州这些老牌强市就不说了,苏州、无锡、扬州、宁波、金华、绍兴、嘉兴、东光、佛山……哪一个不是闷声发大财?这些城市很少像青岛这样的明星城市闪亮于荧幕之上,但是这些城市似乎越来越有吸引力,为什么?因为机会多、工资高!为什么机会多、工资高?因为这里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以及更低的门槛,还有更大的扶植力度。当一座城市企业多了、工资高了、吸引力强了,城市自身也就强大了。即使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哪个敢小看苏州无锡佛山?

地理位置受限

青岛的地理位置的确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半岛城市群之间各自主城区的距离相距较远,难以形成真正的互动式发展,更别说经济共振,各市只能各自为阵。因此在过去城市群发展模式当中也错失了半岛一体化的良机。虽说青烟威潍的经济总量不低,但是至今无法形成城市化对接。而且青烟威都属于陆路交通末端,不论客运还是货运都无法形成枢纽,这间接降低了城市群的级别,从而侧面限制了青岛的发展规模。


城市发展报告


个人认为制约青岛发展的是城市定位的不准确

说起青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海滨旅游城市,想起38元一只大虾的故事。青岛有什么沙滩、啤酒、炒蛤蜊。对于青岛企业的认知,也只局限于海尔、海信、青啤。有个段子说青岛从来都不说自己是山东青岛,而是中国青岛。作为在青岛上学工作的我,觉得青岛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有点尴尬。


那么青岛到底是属于几线城市呢?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动,二线城市中的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天津等实力不容小觑,青岛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青岛虽然在山东省内GDP首屈一指,但如果放在全国城市排名上,

青岛曾经以制作业闻名全国,纺织业繁盛一时,海尔、海信的荣光还在。可在产业转型中,青岛没有很好的抓住机遇,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远远落后于其他的新一线城市,对比青岛和杭州,两个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差距很多。因为青岛除了海尔、海信,真的就没有别的可以拿出手的企业。虽然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愈大,但其中有行业优势壁垒的企业并不多,年轻人可供选择的职位也不多。

对于生活在青岛的人来说,对青岛想说爱你很难,房价高、消费高、工资低,所谓的高幸福指数大概是针对青岛土著,借助青岛发展的红利,实现了多套房车的幸福生活,而外来打拼的人员承担的是更多压力,青岛房价飙升,一度成为北方除了北京之外的第二高房价城市。

与高房价对应的是普遍较低的工资,人均5000左右的工资,2万5、6一平的房子,青岛还能留下那些奋斗的年轻人吗?

青岛到底定位于一个怎样的城市?旅游城市?幸福感城市?我只想说游客来了就走,真正让这座城市发展的还是有梦想的年轻人,如果留不住他们,何谈青岛的明天。


青岛探客


青岛是山东惟一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城市,也是山东城建比较好的城市。但是放在全国来看,青岛就很不突出了。2018年上半年,青岛GDP为5985亿元,仍然位于南京之后,居第12位。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上半年GDP为3917亿元,位于全国第22位,落后于本省的烟台。作为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北方第一经济大省,青岛和济南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是说不过去的。但究竟什么原因制约青岛的发展呢?

我个人认为,思想不解放是制约青岛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看到,青岛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自然风光上,都是中国属一属二的绝佳之地。尤其作为具有“东方瑞士”美誉的国际旅游城市,青岛理应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担当,持续扩大开放的先锋,但遗憾的是,青岛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眼光一直向内,觉得自己是山东的龙头就很满足了。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当猛然抬头朝外看的时候,才知道天下已经大变,与南方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当苏州城建突飞猛进时,青岛在原地踏步;当杭州实行一次性办成时,青岛在原地踏步;当无锡GDP破万亿时,青岛还是不紧不慢;当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时,青岛才有所醒悟!

思想不解放就会导致目标不远大。目标不远大就会导致容易满足。多年前有过这样的话: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山东。但九十年代山东真先进了吗?未必!然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10年来,山东落后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曾与广东并肩的省份,一南一北,青岛理应对标深圳,济南理应对标广州!但现在,这二者的对比实在有些惨淡!

发展没有止境。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扩大眼界,持续开放,锐意进取,才有出路。尤其是在今天中国经济进入各省市群狼争锋的局面,竞争日趋激列,中部和西部各城市相继崛起,青岛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很可能会被一个个西部城市所超越!

现在,青岛已经申请国家中心城市。但青岛的格局似乎还应该更大一些。作为北方GDP仅次于北京天津的第三城、作为黄海之畔的明珠、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青岛应该具备做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好了:隔海与日本、韩国、朝鲜相望,北部还有俄罗斯,这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将更加依赖与中国的贸易,东北亚也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周围,青岛作为进入中国的跳板,中心地位将会变得更加显著!





好奇文史谈


青岛目前缺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吧,我经常在江苏出差,感觉很多省外人还是只知道青岛是滨海城市,旅游城市,只知道青啤,海尔,海信,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跟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青岛真的太缺高新技术产业了,IT行业也很紧张,待遇也不如南方城市,所以很多人都去南方大城市了,城市整体定位也不确定。互联网企业真的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青岛可以引进一些这种企业,或者扶持本地的一些企业。另外我并不是做互联网行业的


卅川三


一谈到青岛的发展,很多人都会把问题归结在缺乏高站位的规划者,缺乏国际视野的胸怀和眼光,如果我们总是把这种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囿在这种狭隘的思维当中,那么青岛永远还是那个青岛。城市如同个人,她外在的形象和能力,需要的是内在素质的综合强化,纵使你的好的眼光,但没有扎实有效执行有力的身体素质又怎样去落实呢?

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软环境,软环境是什么?不就是人的因素嘛,再宏大的国际视野,没有基体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承载不了任何梦想,所以永远不要希冀于某一个人将青岛带向腾飞。青岛人,你站立的地方就是青岛,你怎么样青岛就怎么样,你的未来就是青岛的未来,如果你仅仅是站在场边说闲话看热闹,那么再厉害的人也无法带动青岛。

青岛这座名胜之城,有什么名呢?多少年了,其赖以成名的无非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沿海区位优势,除了这个老天赋予的先天优势,我们还有什么呢?和全国一些同类城市相比,又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呢?海尔?海信?青啤?这些让我们意淫多年的品牌,除了响亮还剩下什么呢?三个企业的纯利润绑在一起还不如杭州一个阿里的六分之一,你怎么去拼?

青岛的纸面成绩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国企撑起的面子,和杭州苏州温州这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民营经济不值一提。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不管哪一座城市,得民营经济者得天下,只有民营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城市才能有品质有实力,而民营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呢?无非四个字“营商环境”,至于什么环境,想必大家都懂得。


元芳有看法


青岛曾是全国经济十佳城市之一,目前青岛仍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比不上另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城市,制约发展原因有以下几个:

1.青岛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起龙头作用 省会资源是无法替代的,所有的资源肯定优先省会城市,不要说青岛 泉州超过济南 福州,这不代表全省资源会倾斜,会一视同仁。【案例】山东的银行总部都搬迁到济南去了,打造山东的金融总部,相信不少人都记忆很深。

2.吸引投资人(国内国外企业)到青岛发展的动能不如一些好的城市。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吸引投资人 资金 资源到青岛落户 发展,可惜这点青岛没有南方城市做的好,在同等情况下投资人更愿意在深圳 上海 苏州 成都等城市发展。【案例】1.富士康在国内落户之争 2.迪斯尼落户上海 3.特斯拉落户上海 4.三星在天津的发展 5.台资企业抱团在苏州

3.新鲜血液少,这里新鲜血液指新经济、年轻人创业。城市发展要靠企业,城市的活力靠新鲜血液,青岛是典型的大象经济,很多是关系运作,民企发展尤其弱。这也是北方城市的共性。

看到帖子上说是因为房价涨不涨的问题,我就笑了,难道菏泽的房价低,菏泽的发展就比青岛好吗?谬论。

先写到这吧


國興leisureman


目前青岛进入了一个怪圈,个体工商业自相搏杀,小微企业发展缓慢,普通职工工资低房价带着物价一个劲的飙升。外来人口占用了很多的本地资源,无论是高端资源还是低端资源。本地人不排外所以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根据各大饭店贴出的招工简章看,普通的后厨薪水大约是4000-5000左右,这也基本上是普通工人的工资,而根据青岛物价房价的综合消费指数看,青岛的安全工资是3700元,也就是说,普通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刚刚够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根本不敢有业余生活。业务员的工资高一些,一个好的业务员或者采购员的工资大约是7000-10000不等,但业务员采购员的日常交际也会很多,开销也就更大。限制青岛发展的主要就是工资,老百姓手里没有钱,青岛自身无法形成内销市场,主要的收入还是靠游客带来的连锁反应。而青岛的旅游季节又太短,旅游旺季的获利如果不能支撑全年,那到了来年的旅游季节,这样的公司或个体就很难继续下去。


风林火山557


普通优质高中教育是青岛当前最大的短板!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但在青岛,好多在初中阶段还不懂事的孩子,根本上不了普通高中,直接职高。导致一大批有潜质的孩子,刚懂事,就就业,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好多城市气候,空气,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不如青岛,但是就有人挤破头去?看看人家的高中,大学入学率吧!青岛再不改变,就跟不上了!其实我觉得,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就是这一批初中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在高中成长一下,而不是在职高混三年,他们前途无量!就和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一样!我们大青岛,普及优质高中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一定有千千万万的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在青岛开创自己的事业,青岛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啊!步伐一定要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抢人才,用人才,制造人才!加油青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