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府庫”露出真容 2000年前的國家倉庫裡藏著啥?

大秦帝国“府库”露出真容 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里藏着啥?

大秦帝国“府库”露出真容 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里藏着啥?
大秦帝国“府库”露出真容 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里藏着啥?

“博望”銅飾件

大秦帝国“府库”露出真容 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里藏着啥?

帶有刻字的石磬殘塊

在經歷了九都八遷的歷程後,大秦帝國最終迎來了巔峰時刻,咸陽成了橫跨渭河南北的第一座帝都。在幾代考古人的辛苦努力中,秦都的面貌漸漸揭開了面紗。

近年來,秦咸陽城北區新一輪的考古工作拉開序幕。近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瞭解到,從2016年開始的秦咸陽城府庫建築遺址考古發掘已經圓滿結束,發現了貯藏財物的“國家級倉庫”——府庫建築遺址。出土遺物表明,府庫的不同房間內曾存放紡織品和銅鐘、石磬國家禮樂器組合,並有與懸架、敲擊有關的配件和小型樂器……考古工作者一步步踏查、一片片勘探,終於讓湮沒千年的大秦帝國“府庫”露出真容。

“博望”銘文證實器物來源

咸陽宮是咸陽城北區的王宮,一直是歷代國君舉行大典、朝會、會見貴賓的場所。秦昭王為了連通渭河兩岸的宮室,在渭河之上建造了橫橋。後來,秦始皇擴建咸陽宮,並在渭河以南營造了更大規模的朝宮,替代了咸陽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發掘已揭露出咸陽宮的三座大型建築基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材料和壁畫,但由於沒發現帶有文字的遺物,建築的屬性一直存在爭議。

此次剛剛結束考古發掘的秦咸陽城府庫建築遺址位於渭河以北的宮區西部,2016年至2018年進行了主動考古發掘。3年間共計揭露面積4400餘平方米,確定該組建築本體平面呈曲尺形,方向80°。東西長105.8米,南北寬20.3米,四面垣牆寬2.4米,復原高度約4.9米。內部夯土隔牆寬3.3米,三層夾築,將主體建築分隔為5個房間。另外還有一處小面積的附屬建築。

出土遺物表明,府庫的不同房間內曾存放紡織品和銅鐘、石磬國家禮樂器組合,並有與懸架、敲擊有關的配件和小型樂器。小件銅飾件上有“博望”刻字。根據“博望丞印”秦封泥、嶽麓書簡《三十五年質日》“四月十四,壬申,宿博望鄉”簡文等資料,“博望”可能是縣或鄉,所指位置在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包括南陽縣、方城縣的一部分,而漢武帝時期在今西安市附近還曾設博望苑。考古專家分析認為,這個銅飾件上有“博望”的刻字,代表的應該是秦代的地名,證明了這些器物的來源。

在一處豬圈附近的坑中,考古人員還清理出骨質遺物600多公斤,包括骨料、坯料、廢料、半成品,經鑑定是203頭黃牛的骨頭。還有各種鐵質工具比如刃口不一的削刀、不同制骨環節使用的粗、細磨石。“這批制骨作坊的產品數量大,產品種類多,不只是滿足皇室貴族的生產,應該可作商品交易,屬於官屬手工製作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國營工廠。”考古專家說,大量的骨料、成型的坯料和廢料一起被廢棄,說明正常的生產被突然打亂,發生了一些變故。

編磬殘塊刻有“北宮樂府”

在古代,石磬一直是重要的禮儀樂器,是上層貴族權力的象徵,與金屬樂器鐘、鎛等組合成為“金聲玉振”。而能作為樂器使用的石材,質地細膩才能保證音色純淨,音韻悠長。製作成型後要經過打磨、調音,對材質和製作技藝要求都很高,必須要有強大的財力支撐。

“秦咸陽城府庫建築遺址發現大量編磬殘塊,也證明了秦帝國的輝煌富庶。”據考古專家介紹,在此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編磬殘塊,儘管殘碎嚴重,但不少有使用痕跡,其中23件殘塊上有刻文,是秦小篆字的“北宮樂府”等內容,證實了秦代設樂府的史實,展現了秦代樂府“金聲玉振”的宏大規模。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早在2015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秦咸陽宮遺址意外發現了“石磬”。“這塊石磬是2015年冬天,我散步時在一個基建工地的綠化帶撿到的。”據負責秦咸陽宮考古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介紹,這塊“石頭”厚3釐米,殘長6.4釐米,邊緣有“倒稜”,底內凹弧形,從外形上可看出石磬的粗略特徵。後送至西北大學,經過超景深顯微觀察,在“石頭”上發現了清晰的人工製作和敲擊痕跡。撿到這件石磬的綠化帶位於秦漢大道聶家溝段,按照最新的考古勘探報告顯示,這一區域處於秦咸陽宮核心區,除了已經發掘的一號宮殿遺址外,還分佈有其他宮室建築遺址。由於這一段秦漢大道2013年開始施工,所以許衛紅推測石磬原本的埋葬地應該就在附近,和聶家溝的宮殿群有著密切的關係,極有可能就是秦王宮廷用器。

除了刻有文字的石磬,在發掘中,讓考古工作者興奮的是,在府庫遺址的附屬建築內,還發現了1件質地細膩、擦磨痕跡光亮可辨的大型磨石,由於該處與出土石磬的房間相連,因而推測所見磨石或許為石磬校音修整所用。而最為有意思的是,在可能存放織物的房間還發現了對應的水池遺蹟,規格明顯比其他水池更大,應為防火而置。“看來在秦代府庫設計之初,已經就有了消防方面的考慮,秦人對消防工作的認識和理念堪稱楷模。”

秦封泥佐證府庫性質

北宮樂府是秦代的音樂機構,原來人們總認為“樂府”是漢武帝以後才有的機構,但在秦始皇陵的發掘中出土過一個編鐘,上面就有“樂府”字樣,後來又不斷有與“北宮樂府”相關的封泥被發現。所以,可以肯定,樂府這個機構在秦代已經設置,只不過到漢代時,形成了文學體例。“這次出土了秦小篆字‘北宮樂府’刻字的編磬殘塊,讓樂府漸漸露出真容。”考古專家說。

那麼,大量編磬碎塊的發現,是否說明這些建築就是專門存放禮器的庫房呢?記者在採訪中得知,除了編磬,考古工作者還在遺址內發現了一個“大×繒官”的封泥。第二個字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有些爭議。但據許衛紅判斷,要麼是“大內”,要麼是“大府”,都與物資財產管理有關,是重要的經濟部門。“繒官”是專門管絲織品的官員,說明這裡很可能還存放過絲製品。“如果這枚封泥的文字最終確定是‘大內繒官’,這組建築遺存就應該是國家府庫,準確地說是秦都咸陽城北宮區的大型國家府庫建築,屬於‘帝國府藏’。”許衛紅說。

大型國家府庫毀於大火

《史記》記載,秦末項羽進入咸陽城,火燒了輝煌的宮殿群。考古發掘顯示,新發掘的這組建築缺少門,但牆體厚實,注重安全性能。在發掘過程中沒有建築木材的腐朽痕跡和塊狀的木炭,幾乎全是炭沫,一些建築牆體被燒成了紅色,地面也被燒成了堅硬的青色。這些情況說明當時火勢燃燒得非常猛烈。

據考古專家介紹,這組建築的廢棄應該是由於一場突變,很可能與秦末戰亂有關。這也可以解釋除石磬外不見其他物品的原因,可利用的物品或被搶掠,而易燃物品被焚為灰燼。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項羽燒了阿房宮,雖然考古發現阿房宮當時可能還沒完全建起來,但項羽火燒秦咸陽城是可以肯定的。他不但燒了秦咸陽城,還燒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也有被焚燒過的痕跡。

在附近磚廠的垃圾堆,還發現了柱石、龍紋磚、筒瓦、板瓦等大量戰國時期的建築材料,以及10多件“半兩”錢(秦代通行貨幣)錢模,能看到使用過的痕跡,錢文規整,是典型的秦始皇時期鑄造的版式。此外,還發現形狀不規整的石頭塊,質地和府庫內發現的編磬一致。這些遺物的特徵與新發掘建築的時代完全相同。專家表示,這些發現充分說明了胡家溝區域是秦代重要的手工業製作、管理機構所在地。另外,通過解剖建築頂部焚燒倒塌堆積與地面挖掘痕跡的疊壓關係,不僅釐清了建築損毀次序,也為分析府庫內儲藏物品的種類、排放方式提供了輔助資料,為分析咸陽城空間佈局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