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與魯迅故里和沈園相比,紹興東湖好像沒那麼有名。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東湖景區以浙東古運河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北、南兩個部分。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北部為休閒遊樂區,南部是整個景區的精華所在。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攬月橋”為單拱石橋,建於2000年,橫跨在古運河上,是溝通景區南北的唯一橋樑。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過攬月橋,沿青石板鋪就、鵝卵石鑲邊的小徑向東不遠,可見一石砌門樓,門楣上的額題為“陶園”。門聯“崖壁千刃此是大斧劈畫法,漁舫一葉如入小桃源圖中”點出了園中景色的特別之處。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東湖景觀的形成,既非天地造化,也非人工刻意打造,而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經典之作。東湖南倚的這座青石山叫“箬簣山”,漢代以後成為紹興一帶的採石場。經過千百年的石料採取,半座青石山被搬掉,留下了一面壁立萬仞的峭壁。也許是地面以下的石材品質更好的緣故,石工往往會深入地下一二十米採石,久而久之又在峭壁下形成了長約200米,寬約80米的水塘。到清朝末年,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發現了採石場遺蹟的價值,開始斥資改造,對峭壁和水塘稍加修飾,遂成今天山水相映的東湖,東湖從此成為一個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陶浚宣為陶淵明第四十五代孫,清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曾官至三品道員,亦曾經商。其書法頗得翁同龢、梁啟超稱讚,“光緒通寶”上的模字即為陶浚宣所書。陶浚宣還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曾因秋瑾被殺上書朝廷為秋瑾辯解;1912年陶成章遇害後,曾在自己家裡為陶成章設立紀念祠。

進入陶園後,有兩條遊路可供選擇:一是沿花牆一直向東;一是在貼近山的一側逶迤而行。我選擇了後一種路線。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周圍的景色很平常,沒有讓人驚豔的地方,甚至懷疑大名鼎鼎的東湖是徒有虛名。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寒碧亭”在遊路的起始處,是一座三角形單簷攢尖頂小亭,因築在峭壁下的凹陷部位,且是山的背陰處,終年見不到陽光,一年四季是全園溫度最低的地方,故得“寒碧”之名。寒碧亭附近,有烏篷船碼頭,遊客可以乘船從水上游覽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繼續東行,是一座梯形三孔石板橋,估計造橋的石板應該是就地取材。不時會有烏篷船載著遊客從水面上漂過來;仔細看船伕,發現船伕是用腳而不是手在搖櫓。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在湖面最窄處的南岸,有一小片水杉林,林邊建有一座仿古建築,一群老年人正在這裡排演節目,估計是要參加什麼活動或是比賽。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水杉林背後的峭壁比剛入園的那一段更加陡峭、高聳,也更壯觀。遊路在水杉林附近延續為登山的蹬道,可不知為什麼設立了禁止登山的標誌。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不能登山,只好向北跨過一座單拱小石橋,轉回到湖的北岸。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北岸建有紀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的“陶社”。陶社初建於1914年;1916年8月,孫中山先生曾親臨陶社祭奠;抗戰中,毀於戰火;現在的陶社是1981年重建的。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陶社稍北,就是“白玉長堤”。這是一條自西北延伸到東南的堤壩,同時也是遊客遊覽的遊道。堤壩遠岸一側是一道與堤壩完全平行的花牆,粉牆上鑲嵌的各種圖案的鏤空花窗給原本單調的長堤平添了無限趣味。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這道花牆的長度,大概有八九百米長,應該是中國現存園林中最長的單道花牆。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在堤壩的彎折處,建有一座梯形石板橋,橋下是溝通湖水和堤壩外浙東古運河的水道。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這座橋上的亭子叫“靜趣亭”,為單簷歇山頂樣式,東西各有一個副亭。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從靜趣亭看剛才走過的那片水杉林,不僅水杉的黃綠色格外顯眼,而且其梭形的樹冠也在周邊多為傘形、球形樹冠的林木中起到豐富視覺的作用。不知道這幾十棵點睛的水杉是天外飛來,還是人工所植。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沿堤壩繼續前行,一座中間為單拱石橋、兩邊為石板平橋的組合橋又把遊客引向了湖的南岸。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這座組合橋以秦始皇東巡時曾經在箬簣山下休息飲馬而命名為“秦橋”。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秦橋南堍有一座硬山頂臨水軒,叫“小稽軒”。軒西山牆上斗大的“茶”字告訴你,這裡現在是一處品茶之所。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小稽軒背靠的峭壁上有不太顯眼的“桂嶺”二字刻石,旁邊兩株正在盛開的金桂為刻石提供了最好的註解。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在桂嶺的東南方向,是一條蜿蜒在湖水之中的石板小路。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走在小路上,可以近觀刀劈斧削的峭壁,而仰望的視角讓峭壁的雄渾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強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這一段峭壁是整個東湖最奇絕、壯觀的部分,那些石工們無意間留下的取石痕跡,讓原本平常的山體陡增了動感和活力,堪稱巧奪天工。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仙桃洞”是利用採空的石壁雕鑿而成的水上石洞,乘烏篷船可以進入其中。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洞門兩側的對聯“洞五百尺不見底,桃三千年一開花”為東湖曾經的主人陶浚宣撰題。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繼續東行,迎面石壁上鐫有“羞花落雁”四個大字。為什麼要在此搞這樣一個刻石?環顧四周,沒有找到答案。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離“羞花落雁”刻石不遠,是另一處石刻“龍池”。所謂龍池,不過是刻石下方的一個方形小水池。石板小路的末端是一個小半島,半島上的六角單簷攢尖頂石亭叫“飲綠亭”。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這座攢尖頂亭子攢尖處不是通常的寶頂,而是一隻長腿水鳥。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由飲綠亭向北,一座三孔石板橋再次把遊客引回了湖的北岸。因小橋的三個橋洞把湖水分成三行,在晚霞映照下像一個“川”字,故名“霞川橋”。橋墩上有一副對聯“剪取鑑湖一曲水,縮成瀛海三山圖”。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站在霞川橋上,可以看到白玉長堤上的另一座單拱石橋“萬柳橋”。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回到長堤繼續東行,即是整個桃園的盡處。這裡有兩座主要建築:一是兩層樓閣“稷壽樓”;一是戲臺“揚帆舫”。稷壽樓裡陳列有1954年毛主席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等陪同下游覽東湖的照片。“坐烏篷,品黃酒,看社戲”是東湖遊覽的招牌節目,揚帆舫就是社戲演出的主要場所,稷壽樓底樓則是觀戲的雅座。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隔湖而望的“聽湫亭”正在維修,不得見其芳容。

東湖之美,既有別於那些完全出自人工的園林,又區別於那些不加修飾的自然山水,雋秀和雄壯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結合。

秋色之中游紹興——東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