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花百萬回村建 “三館” 回饋家鄉

7旬老人花百萬回村建 “三館” 回饋家鄉

在長清區中樓子村,當被問到“三館”位置的時候,村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指出方向。村中的“三館”由圖書館、民俗館、村史館組成,是75歲的王魁章和哥哥王元章花費百萬建成的。王魁章是村裡第一位大學生,從小在村裡的文化活動中受益,退休後便打算儘自己所能回饋家鄉。他與哥哥出資,用自己多年在市區收集的老建築材料翻蓋了家裡的老宅子,建成“三館”。每每看到村裡的後輩在圖書館裡找到合適的書,在民俗館參觀老傢俱,在村史館裡瞭解家鄉的變遷,王魁章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物有所值。

7旬老人花百萬回村建 “三館” 回饋家鄉


村裡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

23日上午10點,中樓子村的圖書館裡已經坐著幾個來看書的孩子。寒假開始後,這裡成了他們時常造訪的地方。大約20個平方的房間裡,四周靠牆擺放著書架,3000多本圖書被分成生活類、科技類、文化類、政經類和少兒類等類別後整整齊齊地擺在書架上。

一位初中生正拿著一本《寶葫蘆的秘密》閱讀,上學期間她就每週末都會來這裡借書,放假後時間更加方便了。“我一般會借一些經典名著或者兒童文學,讀這些書增加了我的文學素養,寫作文的水平也潛移默化的提高了。”孩子們也很感激王魁章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方便讀書借書的地方。

“我們這裡收藏的書有8000多本,現在館裡只能放下3000本左右,桌上還有一些是最近捐贈來的。”義務圖書管理員王樹祥介紹。圖書館的圖書前期主要是王魁章自己購買的,之後又不斷接收到了好心人的捐贈。

城區舊磚瓦砌成的“三館”

中樓子村的“三館”古香古色,由青磚舊瓦砌成。從讀書館轉進院子裡,南北兩間房便是村史館和民俗館。中間的院子裡種著幾棵落了葉的數,牆上用砌磚拼接出書法作品。“這個院子裡的建築材料基本都是從市區拆遷的老房子上收來的。”王樹祥說,“三館”不止樣式仿古,材料也是“原汁原味”的。

據王魁章介紹,他在濟南工作的時候每當見到有老舊房子拆除時他便會前去“淘寶”。即使是舊磚舊瓦在他看來也是見證城市歷史變遷的符號。為此,他專門在市區找地方儲存這些材料,期待它們有一天可以重見天日。

2005年退休後,王魁章便開始用自己收集的舊材料翻蓋自家的老宅。“那時候運了十幾車,因為大車白天進不了市區,常常是晚上10點從市區裝車,,我回到家的時候都4點了。那段時間害得老伴成宿睡不著等我回家。”在王魁章看來,這些文化符號砌成家鄉的“三館”在合適不過了,年輕人可以更好的體會家鄉的歷史和文化。

村中第一位大學生回饋家鄉

王魁章在小時候就在村裡的文化活動中受益,土改工作隊的識字班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後來,王魁章考進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成了村裡第一位大學生。“小時候在村中學到文化對我後來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畢業之後也一直從事文化工作。”

曾任山東畫院院長併兼任山東省美術館館長的王魁章退休後一直想為家鄉做點貢獻。王魁章與哥哥王元章商量後便用自家老宅建起“三館”,兄弟兩人花費了百萬元。

因為花費比較高,王魁章也曾遇到家人的不理解,很多事情他只能瞞著他們。後來他跟老伴“交了底”,解釋了自己回饋家鄉的想法以及“三館”建成後的作用。家人也理解並開始支持他的想法。未來,王魁章還計劃新建民用陶瓷館和服裝館,豐富中樓子村的文化廣場。

7旬老人花百萬回村建 “三館” 回饋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