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曹睿怎么避免司马懿夺权?

小钰段子流


曹魏的社稷,是靠着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献帝,南征北战夺来的,自然知道权力的重要性。所以,自曹操以来领兵军帅自然由宗室来担任,最为放心。比如,第一代的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第二代的曹休,曹真,夏侯尚,但是到这代就出现了空挡,过渡性代表人物夏侯儒不堪大用,到了第三代曹爽是个“草包”,夏侯玄是清谈家,此时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司马懿很早就入仕了,从曹操执政后期便已经开始活跃,到了曹丕时代越发的重用,这是司马懿发迹的基础。




因为自曹丕起,曹魏第二代的顶尖人物都普遍早亡。比如夏侯尚是最早去世的(226年),不久后是执政才七年的曹丕(226年),四年以后是曹真(231年)。此后,就是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的关键时期,征讨辽东公孙渊,以及应对孙权的北伐等等。此时,宗室已经无人可用,才让司马懿挂帅出征,于是北方军区的胡遵,西北军区的郭淮,荆豫军区的王昶(司马懿举荐),司马懿的人。就连日后反抗司马懿的王凌,诸葛诞都和司马懿家族或者亲信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司马懿到曹叡执政后期,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但是,即使如此,司马懿依然不可能马上夺权,盖因曹魏从创立已历经三代,到了第四代曹芳继位,司马懿也得在曹爽手掌权下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因此,假如你是曹叡,要防止司马懿夺权,那么从上帝视角来说,直接安个罪名把司马懿族灭了不就好了?还需要费什么力气?但是,曹叡之所以是魏明帝,司马懿之所以能在后来夺权,那都是按照当时的形势发展导致,现代人,包括笔者谁敢认为能力比曹叡,司马懿还强呢?而且,曹叡时代,司马懿的夺权野心并不明显,所以对司马懿防范并不深,否则的话,曹叡要防司马懿,可以直接从两个方面入手。



前文说了,曹魏本来就有防止重臣做大,让宗室领兵的体制。但是,同时为了防止诸侯宗室的做大,曹操的宗室还特别多,于是

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又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设监国之官以伺察之……《三国志》注引《袁子》。

这是建立在宗室人才可用的基础上的,到了断档时期,中央军势必倚重外姓重臣大将。曹叡要防止夺权,不如打破成规,增加曹魏宗室在封地的兵源,资源比重,使其成为诸侯外蕃。但是,这不是一时之事,除非提前部署,而且还有留下后患以及曹叡的寿命又短等问题。



所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曹叡临终时,改二权并立为三权并立。起先曹叡托孤的人选是曹宇,但是近臣孙资,刘放和曹肇,夏侯献不和,从中作梗才让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曹操养子)等宗室一起被免职,曹爽,司马懿取而代之。虽然,曹爽和司马懿可以互相牵制,其实曹爽完全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如果曹叡能预见司马懿的威胁,又因为刘放,孙资不得不用曹爽,那么干脆就三权分立,即曹爽,背后有刘放,孙资,何晏等为一派;曹宇,背后有曹肇,夏侯献,秦朗为一派;司马懿自为一派;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曹宇能力再差,也不会比曹爽更差了,三权分立只要熬到司马懿老死,就不存在夺权的条件。而且,曹宇是曹操儿子,算是曹叡的叔叔辈,曹芳的祖辈,万一曹宇一派势力独大,也不可能取代孙侄辈曹芳的。


大飞熊骑士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先说曹叡当上皇帝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他没有经历过跟对手的残酷的斗争, 就比较轻松的当上了皇帝,首先他在这方面就缺了一课, 缺少和对手在智力和胆量上的较量,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实战经验的积累,常言说你缺什么课,你就得补什么课,这话一点都不假,至理名言;生活会慢慢给你补上这一课。



且看唐太宗李世民燕王朱棣,都是通过残酷的手段得到的权利, 他们的权杖上都沾满了亲族的鲜血, 他们的权杖来之不易,只有大能者才能获得这个权杖。


李世民

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他们能力的不凡,他们文能治天下,武能驰骋沙场,后来证明他们都是很有能力的皇帝;这就说明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物竞天择能者上。

朱棣

而曹叡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经历,比起曹操和曹丕,曹叡相当于少了一只翅膀;按照现在的木桶理论来评价曹叡的能力,这个木桶上的最短的一块板,就代表着这个木桶的盛水能力;没有实战经验,就是曹叡的真实水平和综合实力。

由此可见,曹叡只能做文皇帝,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做不了,客观条件不允许;但是在做文皇帝这件事上, 他不具有战略性的眼光,朝廷的形式和格局是一种动态平衡,此一时彼一时,想要做好文皇帝,就要在朝廷这个战场上成为真正的强者,这里是格局、智慧和谋略的比拼,不是武力的比拼。

皇帝应该是操控天平的人,朝廷的大臣相当于砝码,这个平衡由皇帝来掌控,什么时候加砝码,什么时候减砝码,哪一方加砝码,哪一方减砝码,作为皇帝应该心里有数,想要成为文皇帝中的高手, 就要把这套本事学会。

让宗亲和士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他们之间斗争,要在皇帝能掌控的范围之内,能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玩转朝廷的臣子,游刃于士族和宗亲之间,让他们争先恐后的为你效力, 你只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糖果就可以了。



然而曹叡没有这个格局,他把自己当成了砝码,他在天平的一边,司马懿在天平的另一边, 这不就把司马懿的野心给生生惯出来了吗; 曹叡不知道他应该担任裁判的角色,不应该下场踢球当运动员,这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错误,最终导致司马懿野心膨胀,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总之是曹叡帝王之术没有学好,担此大任,危矣!!!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小伙伴我们下次再聊!


五色土聊历史


首先原本曹睿安排是,叔叔曹宇(曹操的儿子),夏侯献(亲族)、曹爽(叔叔曹真的儿子)、曹肇(叔叔曹休的儿子)、秦朗(曹操的干儿子)。看似完美的名单实则出现很大问题,第一宗室做大意味着宗室叛乱的可能性,总所周知当初曹丕成为继承人很不容易,首先曹植是他的竞争对手且一再领先曹丕最后曹丕几乎是险胜,然后就出现了著名的七步诗,对于这个弟弟曹丕是防着,而在军权上对弟弟曹彰可是进行打击收回军权,而曹丕又与曹操不同,选拔人才采用的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了士族阶级的权利(这可以理解东汉灭亡的教训就是宦官大战外戚结果就剩下士族了)。而曹睿如果重用宗室势必士大夫阶级会反这是最有问题。因而是必须要有代表士族的人。第二,宗亲中真没有能人了(曹宇资质不行,夏侯献和曹肇不说了一个是曹睿的男宠,一个几乎在历史书上打酱油的真不行,秦朗名义上是干儿子实际上还是外族)。而曹爽在三国志记载是:少以宗至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因此曹爽在这帮宗室里面算是有能力的,曹爽肯定在曹睿心中不二人选且曹爽为少壮派,因此不管刘放、孙资进谗言曹睿考虑的是宗室加士族的组合,因此从曹睿的选择是相当合理的,但曹睿没有考虑到人数,两人之争一方败了一方就夺权了,自己养子还小,最合理的就是他老爸曹丕的留下四个大臣,2个宗室,2个士族,且相互隔开这样士族和宗室随为两派但分成4人可谓相互牵制,曹魏才能长久


夜间狩猎者


避免夺权,就要避免司马懿掌权,最低也要有个限制他的人,而曹爽完全敌不过司马懿(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曹睿托孤大臣)

来龙去脉是起初曹睿病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嘱托后事,但是夏侯献和曹肇与刘放孙资有仇,刘孙二人害怕日后报复,于是在曹睿的面前献谗,推举曹爽,并提出召回懿回中央共同参与,于是曹睿答应了,但没多久,就变卦了,撤掉了旨意。刘孙二人又来进谗言,于是曹睿答应了,刘放说陛下得亲自下诏书,曹睿说我病重不能书写,于是刘放上床,手握着曹睿的手写下了诏书,并拿着出宫门大声道:“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流泪拜出。这个是托孤的所有过程,因为刘孙二人的原因,所以最终托孤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是,曹爽为什没制住司马懿?实际上曹爽跟司马懿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最终高平陵事变发生,而曹爽竟然选择了投降,这个选择很令人诧异,军事桓范差点气死,那么选择了投降的曹爽可以善终吗?当人是不可能的,被屠灭三族

那么谁可以限制住司马懿?其实在曹魏中后期没有哪个人在司马懿得权后可以限制住他,早在曹操时期就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并多次试探逼其就范,终不得,想象一下,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两个人对手戏都没得办法,让司马懿原型毕露,可以知道司马懿是多诡诈。曹操在临终之时就告诉曹丕切莫给司马懿军权,能够让戎马一生的曹操这么忌惮的可能就只有他了,因为曹公知道,司马懿得到军权,没人可以抑制住司马懿,而自己也很担心给他权力。那么曹操为什么不除了司马懿已绝后患,曹操其实当时多次,试探司马懿,并且设计,逼他就范,而司马懿很是善于隐藏,不中全套。而到了曹睿时候,诸葛亮开始北伐,曹睿急调司马懿去前线与之抗衡,因为大将军曹真病故,在病故前夕曹真推举司马懿,虽然我们都知道,曹真和司马懿很不对付,但是曹真知道只有司马懿可以抗衡蜀军,最终硬硬耗死诸葛亮。历史当时是很无奈的,如果不派遣司马懿领军,那么真正有谁可以做到抵御蜀军北伐?这也就是司马懿为什么会得到军权,以致后来成为了托孤大臣的事实根本

高平陵事变是压倒曹魏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曹魏名存实亡,曹魏政权被逐渐架空,而西晋王朝粉墨登场,阴谋的政变带来了一个混乱又短命的王朝……


故史新时刻


曹叡其实是受了其父亲的影响,曹操当年打天下靠的是诸夏侯曹,让这帮人作为军队最高奖领,在前中期的时候,曹仁夏侯渊曹休曹真等都是军队一把手,而五子良将这些永远都是夏侯曹氏成员手下大将,实力上可能差不多,但是曹操知道只有自己的亲人才能让他最放心,他也敢放权,而到了曹丕时期,这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一帮老人这时可个个都是战功显赫,除了战死沙场的夏侯渊还有早逝的李典李通,这其他将领可都活得好好的,而且此时这帮人无论在军队中还是在朝堂上都是掷地有声的,曹丕为了平衡朝廷的势力,不让朝廷变成一言堂,所以开始选拔寒门子弟,实行九品中正制,让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进入朝堂,打破之前的推举,同时打压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一帮老臣一家独大,其实曹丕的做法是对的,这帮老将领谁不是并肩作战从死人堆里走出来,论情谊他们生死相交,这要站队估计也是这帮将领站一堆,曹丕打压宗族,从对其他兄弟就看得出来,给了封国但是不给实权,还派人监察,而曹丕这一辈人中,除了曹真曹休担任军队要职,大部分已经是其他外姓人了,曹丕去世前留下的四大顾命大臣就可以看出,当时朝堂势力已经是宗亲士族两两对比了,但是曹真曹休当时是有军队实权的,曹叡新帝登基他也担心自己位置坐不稳,毕竟这眼前四人已经是两朝老臣,尤其是曹真曹休,军政一体,所以曹叡渐渐地也将军权分到司马懿等人手中,这之前的打算还好,可是到曹真曹休双双病死,曹叡就没有启用其他宗亲势力,其实按陈寿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曹叡在病逝之前其实托孤大臣是有其他人选,分别是曹宇秦朗曹爽曹肇夏侯献等人,曹宇虽然记载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应该是那种性情比较稳重,从后来推迟大将军之职可以看出曹宇此人不是那种特别热衷权利,秦朗也可以算是曹操一手培养的年轻将领,从这里看出曹叡还是防着司马懿的,但是后来由于曹宇推辞大将军之职,孙资刘放在曹叡耳边劝说,让曹叡更改想法,让司马懿跟曹爽辅政,这时格局就真正发生变化。

曹叡若没有更改辅臣名单,估计司马懿一家也就老老实实,而孙资刘放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目的才让曹叡更改辅臣名单,这就不得而知了。


陈之煜


不及曹操,效仿其父丕即可,或者仁慈点让司马卸甲归田,下旨永不录用。不过,外患需要司马懿这样的将才。另外其父丕死前军权大部分已被族外人掌握,族内虽有曹真、曹休两朝老臣和司马懿等四人被托为顾命大臣,却未料真、休病故,而曹睿又未提升真、休子弟卸舜,这样一来,军政大权逐渐旁落于司马之手。为司马在他之后夺权埋下了祸根。加曹氏二代三代己无才能突出之人,因此曹睿之后,大权旁落便成必然。如果我是曹睿,也无法回避司马懿,要么不计后果杀了司马懿,要么如篇前所术,让其卸甲归田,下旨永不录用。


老黄8012


曹睿已经做的不错了,托孤大臣,假节钺,便宜行事,只是用了曹爽这头猪,应该再用一人,大司农桓范,留桓范密诏,要是有谁敢造反,魏军可诛之,有功的封侯,司马懿三千人半天不用就没了


仙剑奇侠37927120



鼎火648


其实司马懿起初根本就没有想夺权,是曹操本身多疑老是对司马懿实行施压。人的内心是自然反应的,打击力大反抗力就强。司马懿内心肯定反感才会出现后来的反心夺权。加上历史的艺述加工变成司马懿早有预谋。


用户5917921942021


皇帝应该是操控天平的人,朝廷的大臣相当于砝码,这个平衡由皇帝来掌控,什么时候加砝码,什么时候减砝码,哪一方加砝码,哪一方减砝码,作为皇帝应该心里有数,想要成为文皇帝中的高手, 就要把这套本事学会。

让宗亲和士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他们之间斗争,要在皇帝能掌控的范围之内,能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玩转朝廷的臣子,游刃于士族和宗亲之间,让他们争先恐后的为你效力, 你只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糖果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