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最近,70岁退休教师殷惠铭立下生前预嘱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关于“尊严死”的问题,我们曾经也在公众号里讨论过(当生命走到尽头,您会选择插满管子继续抗争,还是优雅谢幕?),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多数抢救都会造成创伤,虽然能够延长生命,但生存质量并不高。为了避免人生最后关头面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无尊严生活,一些老人做出了非常“大胆”的决定。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生命的最后一程,有人选择体面谢幕

在江苏老年病医院病房里,70岁的退休教师殷惠铭签下了一份生前预嘱:当生命支持只能延长死亡过程时,放弃心肺复苏、放弃使用呼吸机、放弃使用喂食管、放弃输血、放弃使用昂贵抗生素。

为什么要签这样一份生前预嘱?殷老师说,一年多以前,老伴肺癌晚期,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老伴说不需要进行任何抢救,最后他平静地走了,不显得有多大的痛苦。”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老伴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给了殷惠铭很大的感触。患结肠癌六年,她时常思考:人生最后一程,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离开?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殷惠铭认为,在极端痛苦的时候,还要去抢救、切气管,这个是她最不能接受的,“那个时候还要受到痛苦,又不能说,实际上这是伪孝顺,真正的孝顺是不要有什么痛苦,(让我们)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与儿子商量之后,殷惠铭决定签下生前预嘱,一旦到了生命末期,她拒绝“有创抢救”, 选择用无创的“缓和医疗”来代替。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让别人来决定你的权利,有的时候是吻合的,有的时候不吻合,可能是相反的。所以,我就想能够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来做好最后一件事。”殷惠铭说。

对于父母的选择,殷惠铭的儿子叶先生表示,尊重他们的意愿。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什么是生前预嘱?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一份文件,其中包括临终前的“五个愿望”: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照顾;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来帮助我。

生前预嘱,实际上是实施缓和医疗的第一步。缓和治疗针对过度医疗和过度抢救,也并非放弃治疗,也不是等死,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末期病人的最后时日尽量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目睹父亲痛苦治疗 元帅之子推动“尊严死”

陈毅元帅1970年末被查出肠癌,虽然经过了手术和化疗,一年后逐渐恶化全身转移了。当时正在东北当兵的陈小鲁赶回北京,父亲已进入弥留之际。“父亲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医生不停地给他进行各种治疗,吸痰、清洗、不停地翻身,父亲非常痛苦!”陈小鲁回忆。父亲曾经对他说,“你看我现在成一个机器人了”。

陈小鲁不忍,他悄声问医生,能不能不抢救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父亲手术后有一段时间状况较好,但是各种治疗均无法防止癌细胞转移,现在大家都知道无力回天,何必浪费资源,增加病人痛苦?

医生对陈小鲁说了两句话,令他至今不能忘记,一句是:你说了算吗?第二句是:我们敢吗?

陈毅元帅离世40多年了,留给陈小鲁无尽的哀伤。他深切地认识到,对临终病人不进行各种无谓的抢救,无论对减轻病人的痛苦还是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都有利,让垂危的病人尽量无痛苦地死去是一件符合自然规律的、人道的事情。

陈小鲁表示,这一段经历,加上考虑到自己也年事已高、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促使他去推广生前预嘱。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陈小鲁,生前致力推广生前预嘱

2013年6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正式成立,协会通过让人签署“生前预嘱”文件,从而帮助人们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终点,实现“尊严死”。陈小鲁任协会理事长,另一位红色后代、罗瑞卿大将之女罗点点(罗峪平)任总干事。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罗点点:生命如何结束 该由自己选择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60多岁的她曾做过12年医生,见识太多死亡。听过最多的就是:

“医生,您一定要救过他(她)来,花多少钱都行!”

许多时候,病人“花多少钱都不行”。据统计,现在一个人75%的医疗费用都花费在生命的临终。

关键是,一个临终病人,当他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多挽救的生命对他真的有意义吗?更多时候,恐怕所延续的只是让临终病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医学并不是魔法,时至今日,能被现代医学归纳并诊断的疾病,还不到实际存在的一半。而据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病理学家纪小龙经过数十万临床病例进行病理学统计,医生的平均误诊率是33%。在能被诊断的疾病中,有三分之一的,可以不治而愈;有三分之一的,治也治不好;只有三分之一的,医学技术可以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韩启德更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能起到8%的作用。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常务副会长罗点点

罗点点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曾是临床医生,经常会显得很无力、很软弱,你特别想帮助病人,可是没办法,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的大苦难,中国人讲好死和善终,但是很多人真的就不能得到好死。”

当然,同疾病、死亡积极作斗争,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同样值得尊重。“尊严死,只是人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给出的各种可能的选择中的一个。”罗点点表示。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琼瑶: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很多人听说生前预嘱,可能是源于作家琼瑶的一封信。3月12日,79岁的台湾女作家琼瑶公开发表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阐述了自己对身后事的决定。

她叮嘱儿子,无论生了任何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这封信将“尊严死”的话题再次推向公众。

网友、评论人焦不急称赞琼瑶“了不起”:“她具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缺乏的健康素养,一种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健康决策能力”。


生命最后一程,让我走得体面些!70岁退休教师写下“5个放弃”


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可阻挡的。生而为人,既要精彩地活,也要从容优雅地离去。勇敢正视死亡,正确面对死亡,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短暂的人生。

有的人愿意忍受痛苦,周身插满管子等待奇迹;有的人则惧怕痛苦和丧失尊严,希望能够平静的离开,希望每个人在最后的日子里,都能多些尊严,少些痛苦。不过生死之事本就是个迷思,每个人面对它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朋友,对于“尊严死”和“生前预遗嘱”,

您是怎么想的呢?

本文综合自江苏新闻及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