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廣電:淮北印象——濉溪項公堤

「我們在聆聽,淮北的獨特魅力」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朗讀者|張珊珊

濉溪項公堤

項公堤是一條河堤,又叫丁家壩,也就是濉溪老城西護城堤。項公堤由清代鳳陽知府項樟修建。項樟是安徽歙縣人。任鳳陽知府時施行了很多仁政。乾隆23年,安徽巡撫高晉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仿若一座風雨飄搖的孤島,於是便命令鳳陽知府項樟圍繞濉溪城築堤防水。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在濉溪修堤築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濉溪境內自古以來水災頻繁。據清代《宿州志》記載,濉溪自清順治6年到清末宣統2年,兩百多年就發生較大水災69次,平均每三年多就有一次。洪水所到之處一片汪洋,房屋倒塌,良田被毀,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餓死凍死數不勝數。 項樟領命後不敢懈怠,立即開始勘察地形。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由於濉溪境內河渠縱橫,周圍地勢低窪,又處於黃河氾濫區,加之東有濉河,西有溪河,溪河原來在老城東匯入濉河,和東面來的西流河距離很近,每到汛期,受洪峰侵入常常倒灌成為內澇,項樟對河床、河岸、汛情等地進行深入細緻地瞭解,研究制定堤壩建設方案,在開展河道防洪堤圍建設中,把防洪減災與環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在提高防洪標準的同時,對一河兩岸進行道路改造和綠化。終於,一條又高又長的堤壩出現在了濉溪人的面前。 這條堤壩由北橫堤和西橫堤組成,堤上遍植柳樹和桃樹。每到煙花三月,楊柳依依,桃花灼灼,宜人的景色吸引不少文人墨客踏春詠詩。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濉溪晚清秀才,地方宿儒周朗渠曾在項公堤遊玩賞花,看到河堤春光大好,遂吟出“扶桑日出海雲生,一片紅光照眼明。千樹桃花千樹柳,紅霞綠錦燦春城”的佳句。更值得稱道的是,堤壩修好後,在之後的幾十年內,極大緩解了濉溪的水患。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心中十分感激項樟,為了紀念他拯救百姓於水火的功績,便把這條堤稱為“項公堤”,以使子孫後代永遠感念項公的恩德。 由於水形複雜,清咸豐年間,清政府重修水利,將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項公堤失去防洪的功用,逐漸被廢棄。廢棄的項公堤漸漸荒蕪。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興修水利,取得顯著成效。如今的濉河經過多次治理,變得平靜舒緩,猶如一條美麗的玉帶環繞著濉溪城,濉河兩岸鳥語花香,水患不再,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長眠地下的項公若泉下有知,想來也會頜首含笑吧。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合成/姚靜 祖君

朗 讀 者

淮北广电:淮北印象——濉溪项公堤

朗 讀 者

張 珊 珊

淮北市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國家一級播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