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襠路對襠路,潮宗街的“套路”

裤裆路对裆路,潮宗街的“套路”  | 时间线

△《繪長沙·潮宗街》裡栩栩如生的圖畫,還原一處處文化遺產、老字號、商鋪以及民居建築,再現潮宗街舊貌。圖為潮宗街大米市。凡益工作室繪製

褲襠路?口袋路?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街巷佈局,猶如步入迷宮。時至今日,當你走入正在改造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仍能夠感受到這些自然生長的街道,像迷宮般難以辨認方向。從明萬曆年間,長沙知縣衙門搬到潮宗街以來,這裡就成為城北的政治經濟中心,很多民國大咖也選擇在此處棲身,不斷擴建的里巷與公館造成了如今迷宮般的小路。解讀潮宗街,似乎在打開長沙老城的秘密地圖,從一條街區的佈局,串起來200多年的長沙生活史。

潮宗街是長沙僅剩的4條麻石路之一

從明萬曆年間,長沙知縣衙門搬到潮宗街以來,這裡就成為了城北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聚集起來,街巷也就自然地鋪展開來。潮宗街原名朝宗街,因臨城門朝宗門而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舊時街口聚居著許多挑河水賣的腳伕,終日街頭淌滿河水,“朝”遂演化成“潮”。潮宗門又名草場門,明朝時是茅草的集散地。至今還有草牆灣的地名,牆灣即城內近靠城牆的街道。

對接潮宗門的潮宗街自然是最寬闊的,往裡走還有草牆灣、福慶街、潮宗裡、九如裡、梓園巷、群勝裡、楠木廳、金九里、永清巷、連升街、三貴街等等,這些窄巷像毛細血管一般鋪張開來,雖然看似雜亂無章,但大多數彼此相通,熟稔本地的人可以輕易地走街串巷,而對於陌生人就有如步入迷宮。

作為正街,潮宗街是長沙僅剩的4條麻石路之一。湖南文史研究專家陳先樞認為,這條麻石街的鋪設方法並不是最原始的,保存古老麻石街風貌的是太平街,儘管現在已經是新的路面,但仍按照以前的方法鋪設完成。

潮宗街這條麻石路,經過幾次大的改良,整體上排水更順暢了,街道兩側豎條的麻石,是為了方便獨輪車的行駛。橫條麻石是鋪設在下水道的上面的,與現在深埋的下水道,或者分佈在街道兩側的暗溝不同,潮宗街的排水溝位於道路中間,也與街道兩側其他里巷的下水系統連接在一起。

陳先樞說,以前湖南有八大公溝,都是老長沙城在佈局營造中,人工設立的排水方案。這八條公溝從北到南依次排列著,潮宗街位於第二條和第三條之間,城市的汙水與雨水可以通過下水道排入公溝然後流入湘江。

除了潮宗街,長沙城內的正街還有與南門連接的南正街,與北門連接的北正街,此外還有小西門正街、大西門正街、小吳門正街等。它們都是老長沙城的主幹道,也是一方商賈的雲集之處。

褲襠路,口袋路,迷宮一般的里巷

沿著潮宗街,左轉或者右拐,就能進入曲徑幽深的里巷。里巷是窄街的意思,長沙的“裡”有如上海的里弄或者北京的衚衕,相當於現在的生活小區,分佈在幹道兩旁,內部依靠彎曲狹窄的里巷連接。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里巷非常多,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要一次走完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遇到像潮宗裡這樣的口袋路,你只能抱憾折回。

什麼是口袋路呢?陳先樞解釋,由於老城內房屋密集,大宅佔據了小巷的去路,因而出現袋狀路,北京稱為“死衚衕”,湖南稱為“斷頭路”。遇到這種路只能原路返回,十分不方便。

而有些里巷則狹窄異常,只容兩人通過,如九如裡、梓園巷、金九里。這些小巷,有些是“L”形,有些又是“S”形,步入其中時常被高大的建築或者牆壁遮擋,遇到巷內有古樹的,空間會變得異常逼仄,對面來個人,都需要側肩而行。

里巷中由於建築物的遮擋,一條路分為兩條,繼續向前延伸,這樣的路叫作“褲襠路”。聽起來似乎不雅,但是卻很形象地說明了長沙老城巷道自然佈局時的靈活性。在潮宗街片區中,梓園巷就是一條“褲襠路”。進入這條小巷,左拐就是平勝裡,右拐就是九如裡,本來筆直的路突然分出兩條來各自去往不同的地方。如果這兩條路穿過建築物又在後頭會合,這種巷道叫“對襠路”,是不是很風趣?

小巷錯綜複雜的面貌與長沙老城所在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即使是出入城門的正街,由於長沙四面環山,城內也是丘陵起伏,河道走蛇,想按照北方平原上的“井”字型的城市佈局就很難辦到。

例如連接南門的南正街與連接北門的北正街就沒有貫通在一起。西邊四個城門的出入街道小西門正街、大西門正街、潮宗街、通泰街與東面二門入口的瀏正街、小吳門正街也沒有拉通,而是犬牙交錯狀。

既然主要街道已經很難拉通,那分佈在主街兩旁的里巷就更加雜亂無章了。由於人口的增加,里巷的不斷延伸與舒展,也就造成了眾多的窄巷、曲巷、斜街、褲襠路、口袋路等等的出現。

精心設計的里巷,過堂風可以降溫兩三度

雖然看似雜亂無章的里巷,實際上在營建之初,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由於巷道逼仄,生活區域有限,狹窄與“S”形的里巷,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通風的便利。

“北方人叫過堂風,實際上你在老長沙的里巷內也能感受到這種涼意。”陳先樞笑著說,“越深的巷子,越能調節溫度,往往比大街上要低兩三度。”十幾年前,陳先樞曾經陪同一位外國人在九如裡、群勝裡考察長沙老建築,當時正值盛夏,站在狹窄的巷道內,外國友人讚賞這裡是天然的空調。

有利就有弊,里巷適宜防暑,但秋冬雨季時卻很難防潮,逼仄的里巷空間無意間又加重了長沙“溼冷”脾性。

此外,長沙里巷的入口往往有裝飾性的里門。漫步在潮宗街,梓園巷有里門,但此門是2005年舊街改造時修建的。長沙保存最好的里門是九如里巷口的磚砌門坊,至今保存完好,漢白玉石額上刻著“九如裡”三個字,為著名書法家黎澤泰所書。

比里門裝飾性更強的是牌坊。潮宗街里巷楠木廳入口原有“護國佑民坊”,楠木所制,相傳為明吉王府所立。其他牌坊多為石建,結構大同小異,一般為四柱三門,明代時期最多。長沙今僅存的老街石坊,位於西文廟坪巷的“道冠古今”石坊就始建於明代,由花崗石砌成,高約10米,寬約6米,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

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牌坊,在消失後,有些成為了當地的地名保存至今。

潮宗街里巷繁多,名稱卻各有出處

梓園之街名源於清乾嘉間禮部尚書劉權之宅第在這裡修建的後花園“梓園”。公館原名“絜園”,為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據郭嵩燾《絜園展禊圖記》載,“入園引迴廊,兩梧矗立”,“左右修竹颼颼”,頗具園林之勝。

而著名的九如裡,相傳有9戶很有體面人家居住在此而得名。“九如”又是一吉祥用語,出自《詩·小雅》中“天保九如”的祝壽之辭。民國時期很多政界大咖住在這裡,如湖南省民政廳廳長曹伯聞、中央銀行長沙分行經理辛衡若、原“國大代表”萬衡、原黃維兵團副司令吳紹周等人曾居此。看來九如裡確實如人所言是潮宗街的高檔小區了。

連升街、三貴街,兩街均因清乾嘉間大學士劉權之宅第位於此而得名。其時有劉宅“前有如意,後有連升,左有三貴,右有福星”之說。“三貴”即三貴街,相傳劉氏三兄弟,都當上了大官,且宅第建在一塊,號稱“三貴”。劉權之自乾隆二十五年(1761)成進士後,便仕途順暢,平步青雲,從翰林院編修做起,一直擢升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用長沙活來說是“連升第升”,“連升街”由此而來。

永清巷,為郎永清舊居所在地。城市街道名以一位地方官吏的姓名為名,實不多見,足見郎永清是一位清官、好官。郎永清,字定庵,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清康熙三年(1664)任湖南布政使,改革漕運和鹽政,卓有政績,在官12年,湖南財賦大增。康熙間湖南巡撫趙申喬贊曰:“方伯郎公之治湖南也,勤以蒞官,廉以率屬,順民之慾,偕與休息。”

里巷名稱有訛傳也有雅化

也不是每一條里巷的名稱,都可以與《詩經》或者某位達官顯貴有關係。更多的里巷名稱來處平淡,有些甚至是訛傳。

螃蟹井是潮宗街已經消失的里巷,它以一口井命名。相傳此處井底有一石頭,形似螃蟹,浸水從石底湧上,蟹甲呈金黃色,故此街又名金甲坊。陳先樞說以井命名的街道在長沙也很常見,如白沙井、桂花井都是街道名稱,現在人們喜歡在後面加上“街”字,稱作“白沙井街”,反而不好聽。例如太平街內的里巷西牌樓,改為西牌樓街,反而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

福慶街與壽星街,都與人們期望福壽安康的生活有關。福慶街,原名福星街,“福星”為道教福、祿、壽三星之一。福星又稱天官、福神,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歲星,也就是天文學中的木星。

有了福星街,當然要有壽星街,位於潮宗街左手的壽星街,原有壽星觀。該觀始建於宋代政和年間,為“各官祝釐習儀處”。據明《一統志》載,“初在府城驛步門(大西門)內,本朝洪武初徙通貨門內”,即今天壽星街。如今道觀已沒,只剩街名。

湖南人自古以來就追求吉祥、幸福的生活。據陳先樞統計,長沙老街中用壽、吉、康、福、祿、昌等字眼命名街巷的有80多處。除了潮宗街的福慶街、壽星街、高升街,其他有名的街巷如一路吉祥、萬壽街、福源巷、如意街、福星門、福壽橋、豐裕街等等,足見人們對於和平安康、安居樂業的渴望。

水道巷是潮宗街東首以南的里巷。該小巷西與永清巷、三貴街相接,東與北正街相接,是一條很短的小道。水道巷原名“匪盜項”,據說以前有位姓項的先生住在該條里巷中,而“匪盜”不知從何說起,也許出於訛傳,或者該巷中出過匪患?

“水道巷”是對“匪盜項”的雅化,這種名稱的雅化現象在長沙老城的街道內也很常見。陳先樞介紹說,如太平街內的福家巷,後雅化為孚嘉巷。蔡鍔中路右手藩司街相連的肇嘉坪,原名趙家坪。

孚嘉巷是典型的“S”型曲巷,名稱在清末的地圖上還是福家巷,長沙開埠後,美孚銀行進駐太平街,也許是受到西洋風氣的刺激,長沙俚語中也逐漸興起了“洋名稱”的新潮,由此而改名的街巷,聽起來也很洋氣。

看來,長沙老街巷名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名稱的改變也參與到長沙人的生活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