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晒晒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晒!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1》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清明前後,在平地上的桃花,早已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而深山古剎之中的那一叢灼灼妖嬈的春桃,盛放的卻是正當時。

氣溫的差異,讓高山的桃花來的比平地晚一些。

同樣,隨著海拔攀升而降低的溫度,使得高山白茶採摘期,也比平地茶晚。

時值清明節前後,高山茶園裡,仍舊一派忙碌的模樣。白牡丹長得正熱鬧,婀娜的葉片,襯托著肥壯的芽頭,迎風招展。

連續三日的晴好天氣,為日光萎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瞧著均勻薄攤在水篩裡的白牡丹,不禁開始期待五月的它,將會是什麼樣的品質。是否花香盈盈,湯水淳和,清潤甘甜。

在挑茶車間裡,白毫銀針正在緊鑼密鼓地挑撿當中。

經歷挑撿後的白毫銀針,將多餘的小葉殼、雜質等物質剔除,留下模樣周正的白毫銀針本尊,而後再進入炭火低溫烘乾環節。

一切有條不紊進行著,白毫銀針的加工,是既定的軌道,需按照規則進行,這樣才能收穫到含水量達標的,適合飲用的白毫銀針。

一旦這些規則被打破,或者有人越過某些重要環節,讓白毫銀針提前上市,對於白毫銀針而言,這將是一場“自殺式”的災難。

其中,最有可能面臨的一個問題——含水量不達標,不適合長期存放。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2》

含水量達標,不可一蹴而就!

在多數人的觀念裡,認為白茶只要曬乾就能喝。

曬乾,是古人貯存食物的一種智慧。

說到曬乾一詞,想起福建地區的一種特產——筍乾。

筍乾,即使用新鮮的春筍,在焯水後祛除苦味、澀味後,利用太陽光將其曬乾,達到適合存放的狀態。

但要把整個筍中的水分曬乾,不是件容易事兒,工程量極為浩大。

前後甚至要曬上半個月、一個月。

並且,是要在天氣晴好時才能將春筍徹底曬乾,曬得乾燥適合長時間保存後,再收集起來。要是遇上天氣不好,則要用炭火將其烘乾。

若是水分沒曬乾,沒曬透,存放了三五個月後,容易發黴,變質,最後將徹底失去食用價值。之前的準備工作,一切白費。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白茶的加工,與這一特產,是殊途同歸,甚至要細緻許多。

白茶真的靠曬,就能喝?

內行看門道。

白茶除了曬,還要烘,尤其白毫銀針,多層的筍殼狀結構,不是那麼容易能曬乾的,得反覆,多次,有條件還要進陽光房,利用夜晚進行持續性的低溫乾燥。

這樣數十天下來,方才可以讓白毫銀針身體的多層結構,從外到內,層層乾透。

待它們乾透之後,便進入後期挑撿流程,分出等級和雜物。

最終,再用炭火,將它低溫烘乾。直到白毫銀針的含水量達到3-5%之間(最新國標規定,含水量不得高於8.5%,但真正要長期存,含水量還要更低一些),方可安心封存。再等它陳化出基本的毫香,基本的淳和湯水,才能上市銷售。

這些加工環節,一個都不可少,更不能急功近利,投機取巧。

白茶,本身是一有靈性的植物,懂得投桃報李。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經過細緻加工後,它的身體狀態,達到一個可以長期存放的最佳值,這時候只要我們為它挑選一個遮光、乾燥、陰涼、無異味的場地,並且用三層包裝法密封好,就能坐等未來它的蛻變。

若是隨意曬一曬,烘一烘就上市,含水量和品質,壓根得不到保證。這樣茶,買到手之後,只會徒增煩惱。

尤其是那白毫銀針,其身價是所有春白茶裡最高的,挑選它時,更不可掉以輕心。

特別是現在就上市的白毫銀針,很有可能面臨含水量不達標的情況。

花了高價買的白毫銀針,結果含水量不達標,根本不能長期存放,這茶是丟還是留?

茶扔了多可惜,實在不捨。

可繼續存,也只會存儲水味,甚至是存到發黴。

在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下,茶友們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我能不能把這些含水量不達標的白毫銀針,曬一曬再收起來?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3》

含水量不達標的白毫銀針,曬一曬就能一勞永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純粹的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毫銀針的含水量問題。

這還要從白毫銀針的結構特性上說起。

白毫銀針的芽頭結構,很複雜,也很簡單。

說複雜,是因為它的結構,是筍狀結構,像竹筍一樣,是由一層一層帶白毫的殼子包裹起來的。

說簡單,是因為它易觀察,兩手從中一掰,就能看到它的橫切面,像樹木的年輪,一圈包一圈,外圈包中圈,中圈包內圈。

耐心些,將白毫銀針的芽頭一層一層剝開,你會發現,它裡裡外外,一共有七層嫩葉之多。

這種嫩葉,表面還覆蓋著一層密集的茸毛,像是防護衣一般,將嫩葉牢牢保護起來。

要讓嫩葉裡的水分,透過密集的白毫蒸發,並非容易事兒。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只是簡單將白毫銀針放在陽光下曝曬,太陽能的熱量,可能只能穿透最外層的茸毛,而內層的嫩芽,仍舊處在世外桃源裡,安逸閒適,水分依舊飽滿,不為所動。

經過太陽暴曬後,白毫銀針的外表,的確乾燥、蓬鬆,手感乾爽,於是它向你傳遞一個不準確的信息:這茶乾透了。

實際上,白毫銀針裡的水分,並未徹底乾透,最內層的水分,就是隱患,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來個措手不及。

待哪天你重新打開包裝箱後,會發現白毫銀針生出了不屬於白毫銀針的味道,或是酸味、黴味。

這些,都是內層沒曬乾,含水量超標的後遺症。

並且,密封過後又頻繁地取出白毫銀針,放在太陽下暴曬,這對白毫銀針本身品質而言,也有不可修復的損害。

試想一下,沉睡中的你,不斷被外界的因素干擾而清醒,會發生什麼?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當你好不容易進入睡眠狀態,身體各個器官也進入安靜狀態。這時候忽然有個人大呼小叫,必然會把你吵醒。此時的你睡眼惺忪,仍舊睏意十足。

約莫半小時後,好不容易重新進入睡眠狀態,結果又被驚醒……

如此反覆幾次,第二天早上醒來,你必定是狀態不佳,可能還會影響工作。

對於白毫銀針而言,不斷地放在太陽下暴曬,就是一直打擾它“睡眠狀態”的時候。

本身就處在“病態”的白毫銀針,還要接受外界強烈的刺激,那它“撒手人寰”的速度,只會加快。

到最後,曬乾非但拯救不了白毫銀針,甚至會加速它品質崩塌,香氣全無,醇厚度消失,水味重,再也不想讓人喝第二次。

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4》

如何才能購買含水量達標的白毫銀針?

常言道,只有買錯沒有賣錯。

要從根本上解決含水量帶來的困擾,只有一個方式——購買含水量達標的茶。

在這個階段買茶,就只有一個要求:足夠耐心。

一定要等所有的流程走完,白茶完全做好了,到了該上市的時間,自然就上市了。

在福鼎地區,白毫銀針真正達到可以藏的標準,等它陳化出基本的毫香,基本的淳和湯水,才能上市銷售。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

而我們要做的只有耐心。

好茶不怕晚,真正值得期待的白毫銀針,終歸是會來的。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並且,購買這些適合長期收藏的白毫銀針,對於茶友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歷經完整的曬乾、烘乾工藝的白毫銀針,含水量已達標,這個時候我們可放心保存、收藏,不必擔憂含水量不合格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只是用最正確的方式保存它。

要長期收藏的白毫銀針,用三層包裝法(鋁袋、塑料袋、五層瓦楞紙箱)密封好後,找一個乾燥、乾淨、遮光、陰涼、無異味的房間,存好它,儘量不打擾它的陳化,定期檢查即可。

而短期要喝的白毫銀針,可以拿一個分裝鐵罐,套上兩層塑料袋,將白毫銀針存放其中,而後用封口夾密封好,蓋好蓋子,放在乾燥、遮光、陰涼、無異味的場所,以便每天都能喝。

如此做法,才能確白毫銀針時刻處於最佳狀態,不負我們這幾個月以來的期待。

白茶曬曬就能喝?我想你誤會了,白毫銀針,並不能靠簡單暴曬!

《5》

白茶,大道至簡。

其工藝與綠茶、黃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等相比,的確精簡不少。整個加工工序,不過萎凋與乾燥。

然,真正簡單的東西,才最考驗技巧。

把白茶做得好喝,做得適合長期收藏,並不是曬曬而已。

簡單的太陽暴曬,無法成就白茶的品質,唯有根據白茶的特性,日光萎凋結合低溫烘乾,才能真正地確保含水量達標,才能一勞永逸長期存茶。

含水量,是白茶長期存放的保證書。

至於那類含水量不合格的白茶,您都不要動購買的想法。

要讓自己省卻煩惱,最好的辦法,就是耐心等待,等到春白茶、白毫銀針真正適合長期收藏後,再放開手買買買。

待機而舉是良謀,成竹在胸方可求。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