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讀經典之《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008

每天與大家一起讀經典,《閱微草堂筆記》持續更新中,每天定期推送2到3篇文章,每篇4則故事,括號內是備註或者是我個人的讀後感想和評論,歡迎大家指正討論。同時歡迎大家關注我,大家一起讀經典,歡迎點贊留言評論轉發收藏,謝謝。

以下正文----------------------------------------------

大家一起讀經典之《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008

古柏

福建汀州的試院裡,堂前有兩棵古老的柏樹,是唐代種植的,傳說有神靈存在。我按臨試院的當天,試院官吏稟告我應該去拜見古柏。我說樹木精靈不害人,承認其存在就可以了,祀典中沒有拜樹的禮儀,朝廷使者不應當去拜古柏。古柏軀幹高聳,枝葉茂盛,隔著幾重房屋就能看見。當天晚上,皓月高懸,試院幽靜,我踏階散步,仰望古柏,見樹梢上有兩位紅衣人,正在向我躬身施禮,接著就慢慢消失了。當時我急呼師爺出來觀看,師爺也看到了兩位紅衣人。次日,我來到樹前,對兩棵古柏各揖一禮,表示答謝,並在祠門鐫刻一幅對聯:“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這件事情也是很怪異的,袁子才曾把這事記載於《新齊諧》中,他的記載與事實稍有差異,大概是傳聞中的誤差。(紀曉嵐先生真是典型的儒門人士呀,子不語怪力亂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呂道士

德州的宋清遠先生說:有位呂道士,不知什麼來歷,善長幻術,他曾經寄住在戶部尚書田山虇的家裡。那時正值紫藤花盛開,賓客會聚賞玩。有一位鄙俗的士人言談猥瑣淺陋,喋喋不休地很掃大家的興。還有一位少年性格輕浮隨便,厭棄鄙薄得更厲害。斥責他們不要多嘴多舌,這兩人大怒,幾乎要捋袖伸臂動手。一位老學究勸解他們,他們也不聽,老學究也怒形於色。於是弄得滿座客人都不愉快,道士和小童耳語了幾句,拿來紙筆,畫了三道符焚燒,這三個人忽然都站了起來,在院子裡轉了好幾圈。之後,那位俗士奔向東南角坐下,喃喃自語起來。仔細一聽,是在與妻妾談家事。他一會兒左顧右盼地似在勸解,一會兒和顏悅色地為自己辯解,一會兒作出承認過錯的樣子,一會兒跪下一條腿,一會兒兩條腿都跪了下去,一會兒叩頭不已;看那位年輕人,則坐在西南角的花欄上,飛眼送情,卿卿我我地細聲軟語。一會兒嬉笑,一會兒謙遜地推辭,一會兒低聲唱《浣紗記》,咿呀不已。他的手打著拍子,極盡放蕩的醜態;那位老學究則端坐在石凳上,在講解《孟子》中齊桓、晉文之事那一章,分析字句,指東點西左顧右盼,好像在和四五個人對話,忽而搖頭說:“不是”,忽而瞪大了眼睛說:“還不明白麼?”同時還咯咯地咳喘不已。大家又驚又笑,道士搖手製止大家笑。等到酒會快結束時,道士又燒了三道符。於是那三個人悵惘地呆坐著,過了一會兒才醒過來。他們自稱酒醉不覺睡著了,向大家道歉。諸位客人憋著笑散了。道士說:“這不過是雕蟲小技,沒什麼可稱道的。葉法善引導唐玄宗進入月宮,就用的這種符。當時誤認為是真的仙人,而迂腐的儒生們又認為是胡說八道,都是些井底之蛙罷了。”後來道士在旅館用符攝取一位過往貴人之妾的魂魄。這個妾甦醒後上車,還記得魂魄所經的路徑門戶,告訴貴人迅速去搜捕,但道士已逃走了。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周禮》中才規定禁止旁門左道的人進入宮中。

馬語

交河老儒及潤礎,雍正乙卯年參加鄉試。一天晚上他走到了石門橋,想投宿客店。但客館已經住滿旅客,只有一間小屋,因窗臨馬槽,沒人願住,及潤礎也只好將就著住了進去。夜間,群馬踢跳,難於入睡。人靜以後,忽然聽到馬的說話聲。及潤礎平常愛看雜書,記得宋人筆記、小說一類書中有堰下牛語的事,知道不是鬼魅,就屏息聽下去。一馬說:“現在才知道忍受飢餓的苦楚,生前所欺騙隱匿的草豆錢,如今在哪裡呢?”另一馬說:“我們馬輩多是由養馬的人轉生的,死後才明白,生前絲毫不知,太可悲了。”眾馬一聽,都傷心地嗚咽起來。一馬說:“冥間的判決也不很公平,為什麼王五就能轉生為狗呢?”一馬回答說:“冥間鬼卒曾經說過,他的一妻二女都很淫亂放蕩,把他的錢全部偷去給了意中人,這可以抵他的一半罪孽,”一馬插言說:“確是這樣,罪有輕重,姜七轉生了個豬身,要受宰割,比起我們馬來豈不更苦。”及潤礎忽然輕聲咳嗽了一下,馬語立即停止,寂靜無聲。此事以後,及潤礎經常用以告戒養馬的人。

善詈(音同利,罵)

我的一個侍女,從來也沒有罵過人。她說曾親眼見到她的祖母善於罵人,後來沒發現有什麼病,舌頭卻爛到喉嚨部位,不能吃飯,也不能說話。這麼捱了幾天之後,便死了。(看來自古以來長舌婦都不受待見呀)

作者及作品簡介:-----------------------------------------

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24歲中解元,31歲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歷任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後破格提拔為侍讀學士。其間曾因學政洩密案,被貶官烏魯木齊三年後遇大赦回京。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後累遷到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紀曉嵐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在時間上,《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當時代前後的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其涵蓋的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滇黔等地。同時《閱微草堂筆記》有意模仿宋代筆記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曾在歷史上一時享有同《紅樓夢》、《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的盛譽。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記史略》中評論此書道:“紀曉嵐本長文筆,多見秘籍,文襟懷曠達,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擊社會,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閱微草堂筆記》的主要成就也如魯迅所說:“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中國小說史略》)。由於作者的文筆好和地位高,它在當時文壇上影響很大。可見《閱微草堂筆記》實為“無人能奪其席”的中國文學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