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枝溝憑弔英雄楊子榮


鬧枝溝憑弔英雄楊子榮


參觀英雄犧牲地介紹。

鬧枝溝憑弔英雄楊子榮


採風團在偵察英雄犧牲地合影。

韓楊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杜山

偵察英雄楊子榮鼓舞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清明節前夕,《牡丹江晨報》作家書畫家採風團部分成員赴鬧枝溝楊子榮的犧牲地,憑弔烈士英靈。

這次活動是海林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崔德祥牽頭的。牡丹江市文聯副主席褚保君、組臉部部長李丹以及書畫家張東昌、李偉、花鳳友會同海林市宣傳部副部長楊明、海林市文聯主席李笑靜、海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任連柱共兩輛車向柴河鎮進發。

車出市區,道路要順暢許多,沒有走高速,而是走剛剛通車不久的青梅大橋,時間要省了二十多分鐘。到了柴河鎮,鎮黨委書記李洪君、副書記王宇等同志已經在等候了。因為之前下了雪,考慮到山路難行,大家又換了四驅車,奔鬧枝溝行進。

路上聽來的“抗日最後一戰”

鬧枝溝屬柴河鎮黑牛背村轄地,同車的正好有黑牛背村村支書耿照福,他是一個健談的人。車到黑牛背村,他指著村口的黑牛雕塑很驕傲地說:“抗日的最後一戰就發生在我們村呢。”

這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耿照福講,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一部分日本潰兵跑到黑牛背村附近,約有四百多人的樣子。由於缺少補給,一些日本兵對村子多有騷擾,搶奪糧食等物資。村民恨透了日本人,暗中打死了十幾個作亂的日本兵,屍體埋在了道路的旁邊。這一情況很快被日本兵發現,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兵叫囂著要血洗黑牛背,趁著夜色包圍了黑牛背村,打算在黎明時分衝進村子,瘋狂屠殺。

村民發現村子被四百多日軍包圍了,一邊派人去柴河鎮聯繫蘇聯紅軍,一邊組織村民抵抗。之前黑牛背村村民在日寇刺刀逼迫下建築的土堡,成了對抗日寇的屏障。村子裡還有一些土槍和繳獲日軍的步槍,還有一些炮手,耿照福說當時比較有名的炮手是袁老五,槍打得極準。

日軍發起進攻,輕重機槍、步槍同時開火,村民奮起反擊,槍炮聲足足持續了八個小時,直到一位蘇聯軍官帶著一個打著白旗的日本少佐乘坐“軲轆馬”趕到黑牛背,戰鬥才停息下來。日本潰兵哭喊著放下了武器,投降。

這次戰鬥又打死打傷十幾個日本兵,村民卻沒有傷亡。

因為戰鬥的時間是1945年9月2日,距離日本無條件投降已經一個星期,很多人把這次戰鬥定性為抗日最後一戰。對於“抗日最後一戰”到底是哪次戰鬥,史家說法不一,也沒有準確的定性。但無論如何,黑牛揹人向世人展現了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決心。

“我姥爺姓潘,當時就參加了這次戰鬥。後來楊子榮的遺體被抬到黑牛背,是我姥爺給打的棺材。”耿照福說。

在英雄的犧牲地

車過黑牛背,經北溝(小三家子)屯,道路由鄉村公路變成了林間沙土路,樹林茂密,蜿蜒的小路覆蓋著積雪,十分難行。偶爾有被積雪壓斷的樹枝橫在路間,大家便下車動手,把樹枝挪開,紛紛說開車前行都這樣艱苦,可見當初剿匪是如何不易。

從黑牛背到鬧枝溝有10公里多一點的路程,我們乘車走了將近一個小時。山路的盡頭,是一塊平整的小廣場,四周是介紹楊子榮的宣傳板,右側有一個小木屋。從廣場前方的石階向上,是一個緩坡,緩坡的左側有一個不是很深的淺溝,耿照福等人介紹,當時土匪藏身的地窨子就在這個溝裡,因為時間太久,地窨子已經不在了。我們走到溝下,在積雪中,還找到了一些腐敗的木板。

再延石階而上,迎面是一棵挺拔的松樹,這棵松樹就是楊子榮犧牲地的標誌。樹下有牡丹江軍分區立的“偵察英雄楊子榮犧牲地”的金屬匾額。在樹幹上,掛有四五塊木質小牌,有些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有些上面刻著“偵察英雄永垂不朽”字樣。

採風團成員肅立在樹下,回想當時的戰鬥場面,憑弔英靈。崔德祥在現場寫下《己亥清明題楊子榮犧牲地》的詩:枯枝凋零冷淒寒,白雪皚皚覆滿山。總有蒼松多挺立,常隨英烈望雲天。

英雄血灑鬧枝溝

歷史上真實的楊子榮,甚至比小說和戲劇等文學作品中還要精彩。除了耳熟能詳的智取威虎山之外,最傳奇的要說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一人勸降400土匪的真實傳奇。這段故事,本報曾在《真實的英雄楊子榮》系列報道中報道過。

1947年2月,牡丹江地區大股土匪被消滅,部分逃跑的殘匪尚待肅清。2月22日,牡丹江軍區二團得到土匪鄭三炮在鬧枝溝一帶活動的可靠情報,團裡便決定由楊子榮帶兩個偵察班和一個機槍班以小分隊形式,採取邊偵察邊戰鬥——“偵打結合”的辦法殲滅殘匪。

楊子榮等30餘人趕到鬧枝溝。因天色已晚,他們就落腳到一位打皮子(梳理皮毛)老人的窩棚休息。在烤火休息時,戰士們開始主動檢查武器,作戰鬥前的準備。因小分隊行軍走得急,沒有帶擦槍油,打皮子老人便提出可以用野豬油擦槍。

楊子榮根據情報和老人的指點判定了土匪活動的大致方向和地點。經過雪中急行軍,23日天剛放亮時,他們在一個山坡上根據腳印找到了土匪藏匿的窩棚。楊子榮帶頭衝向窩棚,小分隊戰士孫大德、魏成友緊隨其後,一腳將門踹開,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屋內傳來土匪拉槍栓的聲音,楊子榮立即扣動匣子槍扳機就打,可是沒想到,槍根本就沒有打響,再打一槍也沒有響,緊跟上去的孫大德的蘇聯轉盤槍也沒打響。這時,窩棚內匪徒的槍響了,楊子榮胸部連中三槍,晃了晃就倒在門旁。所有的機槍、步槍一齊向窩棚內開火,魏成友爬上了窩棚頂,順煙筒扔進了五顆手榴彈,七名土匪,五死一傷一逃。據楊子榮的戰友魏成友生前回憶,“擦過野豬油的槍都沒有打響,沒有擦過野豬油的槍都打響了,究竟是因為用野豬油擦槍的原因,還是其他槍械故障,這麼長時間也無法考證了,畢竟那時冬天的溫度都在零下40多度。”

在軍民追悼楊子榮烈士大會上,部隊派人到牡丹江請來了殯儀館的永合班(樂隊),牡丹江軍區宣傳科科長徐誠之主持了大會,軍區首長、各團代表、二團指戰員及各界代表參加了追悼會。

奏完哀樂,軍區首長宣佈將楊子榮生前所在排命名為“楊子榮偵察排”。送葬隊列最前面是兩挺重機槍,機槍後是一個班全副武裝的戰士,接著是每人吹奏一尺八長的嗩吶的永合班,中間是楊子榮烈士的棺槨,棺槨後面是西樂隊,再後面是軍區首長、二團指戰員、地方領導和各界代表群眾。送葬的人數以千計。

棺槨抬到海林東山腳下後,將棺槨推進墓穴。烈士墓前木製的紀念碑右上角寫著:為建立獨立民主而奮鬥的烈士千古;正中書寫:英名永在,浩氣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