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枝沟凭吊英雄杨子荣


闹枝沟凭吊英雄杨子荣


参观英雄牺牲地介绍。

闹枝沟凭吊英雄杨子荣


采风团在侦察英雄牺牲地合影。

韩杨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山

侦察英雄杨子荣鼓舞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清明节前夕,《牡丹江晨报》作家书画家采风团部分成员赴闹枝沟杨子荣的牺牲地,凭吊烈士英灵。

这次活动是海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崔德祥牵头的。牡丹江市文联副主席褚保君、组脸部部长李丹以及书画家张东昌、李伟、花凤友会同海林市宣传部副部长杨明、海林市文联主席李笑静、海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任连柱共两辆车向柴河镇进发。

车出市区,道路要顺畅许多,没有走高速,而是走刚刚通车不久的青梅大桥,时间要省了二十多分钟。到了柴河镇,镇党委书记李洪君、副书记王宇等同志已经在等候了。因为之前下了雪,考虑到山路难行,大家又换了四驱车,奔闹枝沟行进。

路上听来的“抗日最后一战”

闹枝沟属柴河镇黑牛背村辖地,同车的正好有黑牛背村村支书耿照福,他是一个健谈的人。车到黑牛背村,他指着村口的黑牛雕塑很骄傲地说:“抗日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我们村呢。”

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耿照福讲,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一部分日本溃兵跑到黑牛背村附近,约有四百多人的样子。由于缺少补给,一些日本兵对村子多有骚扰,抢夺粮食等物资。村民恨透了日本人,暗中打死了十几个作乱的日本兵,尸体埋在了道路的旁边。这一情况很快被日本兵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兵叫嚣着要血洗黑牛背,趁着夜色包围了黑牛背村,打算在黎明时分冲进村子,疯狂屠杀。

村民发现村子被四百多日军包围了,一边派人去柴河镇联系苏联红军,一边组织村民抵抗。之前黑牛背村村民在日寇刺刀逼迫下建筑的土堡,成了对抗日寇的屏障。村子里还有一些土枪和缴获日军的步枪,还有一些炮手,耿照福说当时比较有名的炮手是袁老五,枪打得极准。

日军发起进攻,轻重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村民奋起反击,枪炮声足足持续了八个小时,直到一位苏联军官带着一个打着白旗的日本少佐乘坐“轱辘马”赶到黑牛背,战斗才停息下来。日本溃兵哭喊着放下了武器,投降。

这次战斗又打死打伤十几个日本兵,村民却没有伤亡。

因为战斗的时间是1945年9月2日,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已经一个星期,很多人把这次战斗定性为抗日最后一战。对于“抗日最后一战”到底是哪次战斗,史家说法不一,也没有准确的定性。但无论如何,黑牛背人向世人展现了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

“我姥爷姓潘,当时就参加了这次战斗。后来杨子荣的遗体被抬到黑牛背,是我姥爷给打的棺材。”耿照福说。

在英雄的牺牲地

车过黑牛背,经北沟(小三家子)屯,道路由乡村公路变成了林间沙土路,树林茂密,蜿蜒的小路覆盖着积雪,十分难行。偶尔有被积雪压断的树枝横在路间,大家便下车动手,把树枝挪开,纷纷说开车前行都这样艰苦,可见当初剿匪是如何不易。

从黑牛背到闹枝沟有10公里多一点的路程,我们乘车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山路的尽头,是一块平整的小广场,四周是介绍杨子荣的宣传板,右侧有一个小木屋。从广场前方的石阶向上,是一个缓坡,缓坡的左侧有一个不是很深的浅沟,耿照福等人介绍,当时土匪藏身的地窨子就在这个沟里,因为时间太久,地窨子已经不在了。我们走到沟下,在积雪中,还找到了一些腐败的木板。

再延石阶而上,迎面是一棵挺拔的松树,这棵松树就是杨子荣牺牲地的标志。树下有牡丹江军分区立的“侦察英雄杨子荣牺牲地”的金属匾额。在树干上,挂有四五块木质小牌,有些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些上面刻着“侦察英雄永垂不朽”字样。

采风团成员肃立在树下,回想当时的战斗场面,凭吊英灵。崔德祥在现场写下《己亥清明题杨子荣牺牲地》的诗:枯枝凋零冷凄寒,白雪皑皑覆满山。总有苍松多挺立,常随英烈望云天。

英雄血洒闹枝沟

历史上真实的杨子荣,甚至比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还要精彩。除了耳熟能详的智取威虎山之外,最传奇的要说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一人劝降400土匪的真实传奇。这段故事,本报曾在《真实的英雄杨子荣》系列报道中报道过。

1947年2月,牡丹江地区大股土匪被消灭,部分逃跑的残匪尚待肃清。2月22日,牡丹江军区二团得到土匪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的可靠情报,团里便决定由杨子荣带两个侦察班和一个机枪班以小分队形式,采取边侦察边战斗——“侦打结合”的办法歼灭残匪。

杨子荣等30余人赶到闹枝沟。因天色已晚,他们就落脚到一位打皮子(梳理皮毛)老人的窝棚休息。在烤火休息时,战士们开始主动检查武器,作战斗前的准备。因小分队行军走得急,没有带擦枪油,打皮子老人便提出可以用野猪油擦枪。

杨子荣根据情报和老人的指点判定了土匪活动的大致方向和地点。经过雪中急行军,23日天刚放亮时,他们在一个山坡上根据脚印找到了土匪藏匿的窝棚。杨子荣带头冲向窝棚,小分队战士孙大德、魏成友紧随其后,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屋内传来土匪拉枪栓的声音,杨子荣立即扣动匣子枪扳机就打,可是没想到,枪根本就没有打响,再打一枪也没有响,紧跟上去的孙大德的苏联转盘枪也没打响。这时,窝棚内匪徒的枪响了,杨子荣胸部连中三枪,晃了晃就倒在门旁。所有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窝棚内开火,魏成友爬上了窝棚顶,顺烟筒扔进了五颗手榴弹,七名土匪,五死一伤一逃。据杨子荣的战友魏成友生前回忆,“擦过野猪油的枪都没有打响,没有擦过野猪油的枪都打响了,究竟是因为用野猪油擦枪的原因,还是其他枪械故障,这么长时间也无法考证了,毕竟那时冬天的温度都在零下40多度。”

在军民追悼杨子荣烈士大会上,部队派人到牡丹江请来了殡仪馆的永合班(乐队),牡丹江军区宣传科科长徐诚之主持了大会,军区首长、各团代表、二团指战员及各界代表参加了追悼会。

奏完哀乐,军区首长宣布将杨子荣生前所在排命名为“杨子荣侦察排”。送葬队列最前面是两挺重机枪,机枪后是一个班全副武装的战士,接着是每人吹奏一尺八长的唢呐的永合班,中间是杨子荣烈士的棺椁,棺椁后面是西乐队,再后面是军区首长、二团指战员、地方领导和各界代表群众。送葬的人数以千计。

棺椁抬到海林东山脚下后,将棺椁推进墓穴。烈士墓前木制的纪念碑右上角写着:为建立独立民主而奋斗的烈士千古;正中书写:英名永在,浩气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