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農民多、土地多的背後

在國內,種地是個逐漸被很多農民逃離的工作,相比種地,他們更願出外打工。

以播種玉米為例,按正常產量畝產1000斤計算,去掉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所剩不過三五百元錢,種十畝地所剩利潤不過幾千元。這還得是沒有災害的正常年份。

拋開東北部分地區的“沃野千里”,國內大部分地區土地零散,無法有效利用機器進行規模化生產,這就給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對於柬埔寨,我們駕車從金邊到暹粒的路上會看到大片大片的田地被擱置,這種現象對初來乍到的人很難理解。這麼好的土地為何閒置?

要解釋柬埔寨的這種現象,需要深入瞭解這裡的政策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態度等,但往簡單了說無非就是兩個字:懶、窮。

柬埔寨農民多、土地多的背後


柬埔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有著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很多農作物適合在這裡播種、生長,而且可以持續播種。但當地人只在雨季來臨時才進行播種,旱季時只有閒置。

那為什麼不靠打井或引進河水進行灌溉?這裡缺乏水資源嗎?

柬埔寨水資源豐富,境內水系眾多,河道縱橫交錯。主要河流有湄公河、洞裡薩河等,還有東南亞最大的洞裡薩湖,地表水750億立方米(不包括積蓄雨水),地下水17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降雨量1400~3500 MM,湄公河每年流經柬的流量4750億立方米。

充沛的水資源並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水利設施嚴重缺乏或陳舊老化,首先要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其次才能用於農業生產,這樣一來水資源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那為什麼不採取打井灌溉呢?在國內,打井是件很簡單的事,深入地下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都是很輕鬆的事。但是在柬埔寨不行,資金、設備都嚴重缺乏。

缺資金設備,還缺少技術和科學管理,所以儘管柬埔寨擁有人均6畝的可耕種土地,但實際上他們的農作物產量很低。

農業對柬埔寨經濟的貢獻力量也越來越小,2017年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GDP)僅有25%,工業和服務業則分別佔40%和35%。

看著大片平坦又肥沃的土地,小編心中始終有種強烈的不甘,真是暴殄天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