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何選擇上吊,真的沒有翻盤的可能了嗎?

毒刺劍客



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還是有翻盤的可能,畢竟當了近三百年的正統,不然怎麼會有後面的南明呢。

只不過可惜的是明朝氣數已盡,南明四帝一監國,明明擁有好多次翻盤機會,卻大多因為內亂,而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對於崇禎皇帝個人而言,當時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最起碼在他上吊的時候,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因為當時京城都被李自成的軍隊包了餃子,都要打進紫禁城了。

崇禎帝在上吊之前也曾想垂死掙扎一番,想點兵選將,結果是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除了少數太監,再無人聽其調遣。

崇禎帝想依靠這些人馬慢慢再聚集一些軍隊,以此突圍出北京。結果軍隊沒有召集集到,連紫禁城的守衛,要麼是不認他,要麼是早已離開,自己是被困在紫禁城裡,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這種情況下,崇禎帝有三個選擇,一是等著李自成抓住他,接受恥辱,按照李自成的性子,崇禎帝也活不了。二是死於亂軍之中。三是被想立功的明朝將領抓住,然後獻給李自成。

面對這種境地,崇禎帝自然沒有翻盤的可能了。所以乾脆上吊,以身殉國。


宋安之


崇禎也不想上吊,但是沒有辦法,他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

李自成攻進北京,百萬大軍兵臨城下,北京守城的只有老弱病殘,城破只是早晚的事。這時農民起義軍提出投降,是的,你沒看錯,是李自成要投降,不是崇禎要投降。

李自成投降,無非是要崇禎封他為王,承認他的合法性。崇禎如果答應,李自成可以幫助崇禎去打清兵。真是奇葩,馬上就可以把崇禎拿下,輕鬆就可以滅掉大明,李自成卻要投降,不想當皇帝,只想當王爺。更奇葩的是崇禎,他已經沒有出路了,李自成給他一條出路,他竟然不答應。他覺得向賊寇妥協是莫大地恥辱。



其實我覺得,崇禎不接受李自成投降還有一個原因,他還心存幻想,因為吳三桂的關寧軍前來勤王,正在路上,山海關離北京不遠,很快就會到達,吳三桂來了,大敗李自成沒有問題。

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下旨讓左良玉、劉澤清、唐通、吳三桂勤王。接到聖旨後,左良玉要求朝廷給出行軍方案,劉澤清謊稱騎馬摔下來受了傷不能前行,他們兩個意思不想勤王。唐通進京勤王,崇禎很高興,高規格接待,親自宴請。唐通也很感動,決心誓死捍衛京城。臨別崇禎給唐通安排了太監監軍,唐通覺得崇禎不信任自己,於是帶著隊伍離開京城,投降了李自成。

這時崇禎把唯一的希望寄託在吳三桂身上,他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還把自己收藏的寶刀送給了吳三桂。吳三桂的關寧軍是大明朝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數量上有五六萬。崇禎對吳三桂是寄予厚望的。要是吳三桂勤王,打敗李自成還是有把握的,至少北京城不會被攻破。



但是崇禎錯了。吳三桂接到勤王命令沒有著急,他的部隊一天只行軍二三十里,半個月過去了,才走了一半路程,到了香河他還不走了。崇禎眼都盼藍了,吳三桂連影子都看不見。

李自成攻克北京外城,內城危在旦夕 ,逃是逃不出去了。崇禎下旨讓所有嬪妃自盡,殺了公主,把太子和兩位皇子送出皇宮,自己準備自盡。

其實這時崇禎還有一個選擇,他可以向李自成投降。李自成佔了北京,當了皇帝,南方大片地盤需要平定,他還用得著崇禎,不會殺他。

讓他投降李自成,這恥辱比接受李自成投降更嚴重,李自成投降他都不接受,投降李自成更不可能。



“君王死社稷”崇禎是頭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他把面子看的得比命都重要,除了死,他還能怎樣?

崇禎寄希望於吳三桂勤王,可是吳三桂沒給他機會,李自成給了翻盤機會,崇禎又沒抓住。

假如崇禎答應李自成的條件,北京城不破,他的皇帝可以繼續當下去。封李自成為王,把陝西、山西劃給李自成,讓李自成幫助打清兵。崇禎在,吳三桂不會投降清兵。李自成部隊文化程度很低,最高的牛金星也就是個舉人,成不了大事。讓李自成和吳三桂一起打清兵,打贏了更好,大明少個後患,打敗了,兩敗俱傷,大明不受損失,敵弱我強,對大明有利。只可惜這個翻盤機會崇禎沒把握住。

互關互助,互利共贏!


豫有得


我以前認為,崇禎皇帝是一個除了勤儉一無是處的皇帝,後來我認為我錯了。錯在我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評價他,而沒有以當事人的身份來看待他。

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活成了士族教條思想所需要的帝王,活在了別人的眼光裡,他是朱元璋政治綱領的忠實追隨者,如果他在明朝中前期,很可能是一個明君,但是他生錯了年代,我覺得他應該和明武宗朱厚照換一下,那麼明朝的歷史絕對會不一樣。

我們看他接手國家時的情況,土地兼併嚴重,資本主義興起,閹黨橫行。

儒家士族教條思想要求皇帝,親賢臣,遠奸佞。賢臣是誰不曉得,但奸佞是魏忠賢這個太監,總沒錯吧!他不管魏忠賢是誰的人,殺了你個奸佞再說。要求皇帝勤儉持家,事必親躬,他就晚睡早起,撅著勾子,賣力幹活。要求他以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來管理國家,不能觸動士族和皇族利益,他便不動。向商人收稅,不符合國家既定方針,他便不收。臨死了,祖上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就去死。他所做的一切,滿足了所有儒家思想教條對帝王的要求。

他是一個沒有個人思想意志的人,他看不穿,他打不破,紫禁城禁錮的不僅是他的身體,是他的思想,是他的靈魂。

所以結局在劇本的最初,就已經註定了。


隨便的號


以前也說過:有時候,國滅族熄不是一人一事的“功勞”,世間其實一直存在一種神奇的力量,有人說那是上帝之手,毀滅或創造,無所不惜。在我看來也可以說它是“勢”勢之所存,生死之依。就崇禎皇帝個人能力而言,他是明朝諸多奇葩皇帝中少有的清醒人,他勵精圖治,勤勉治國,試圖挽大廈於將傾,只是一旦天下失勢,王朝崩潰如山倒,再無轉機可言了。


崇禎皇帝的“新皇上任,三把火”


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誅閹黨,定逆案

崇禎皇帝上任之前,魏忠賢勾結客氏,敗壞朝綱,崇禎元年,魏忠賢、客氏伏誅,大快人心,朝廷精神為之一振。

鎮起義、撫災民

明朝晚期,全球氣候異變,糧食歉收,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崇禎皇帝一方面組織大將鎮壓起義,另一方面以招撫為手段,平息農民怒火。

派遼餉,守邊關

崇禎初年,大將袁崇煥發誓五年平遼患,於是崇禎皇帝委以重任,並加徵遼餉。可以說非常雷厲風行的一位皇帝。


明朝晚期的氣候異常與明朝氣數


所以說人在大自然面前,永遠都是棋子,永遠都是那麼渺小無助。據研究明代末葉的前半期正好處在第五個小冰河期,而且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四個寒冷期,糧食大量減產,爆發全國性的大災荒。進入明代末葉的後半期(從萬曆二十八年——崇禎十六年,公元16OO年一1643年)以後,氣候又轉為酷寒,從次中國又進入第五個小冰期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且寒冷持續很久的時期。

從各地的地方誌記載來看,各地不僅糧食減產,氣候寒冷而且出現連年的大旱天氣,而且這還是有科學依據的現代科學家曾經說過,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如果下降3℃,則將使大氣中凝聚的水分減少百分之二十,而導致嚴重的旱災。明末後期的氣候最為寒冷,所以旱災也特別的嚴重。

試想在傳統農業社會,所有的物資都是以生存物資為基礎,作為第一線生產者的農民,不能從土地中獲得足夠的生存物資,自然面臨這巨大的威脅,況且農民還是一個王朝統治的基石,沒有了農民,王朝統治誰呢?

所以,明王朝氣數已盡,不僅僅在於皇帝和整個文官集團的不屑做,更客觀的原因還在於週期性地全球氣候異常導致的人類活動的驟變。


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


可以說崇禎皇帝是以為勤勉的皇帝是不假,然而由於明朝初年,朱元璋定下的規矩,除了儲君,其他皇子不得接受教育;再加上許多皇帝確定太子的時間都比較晚,導致很多皇子接近成年才開始接受教育,這直接影響了統治者的個人資質,所以我們才會發現,明朝皇帝多奇葩,這是與他們的教育政策直接相關的。


再說到崇禎皇帝雖然天賦不錯,但資歷真心不高,所謂的後發內生。覺悟倒是有了,就是見識不夠,容易犯糊塗。就在需要輔佐的時候,整個文官集團整天鬥來鬥去,不能齊心協力,所以崇禎皇帝痛罵他們:“我非亡國之君,爾等皆為亡國之臣”。

除了崇禎皇帝的文化水平限制以外,崇禎皇帝的用人觀念也有問題,雖說他用人方面也很有魄力,然而他也是一位剛愎自用的主子,尤其是一心想要做大事的急功近利性格,讓可憐的袁崇煥都沒有實現自己的平遼諾言就被砍頭了,至於如果袁崇煥沒有被殺,是不是就沒有清朝什麼事兒了,還真不好說。但我們知道用人方面,崇禎皇帝還真有問題。

其次的,雖然上任初期扳倒了魏忠賢,卻又使文官集團的勢力膨脹起來,滿朝皆是“鍵盤俠”,整日嘮嘮叨叨,就是不幹正事兒,別人要幹正事,還要噴別人,讓別人也幹不成。這讓崇禎皇帝明白了,他扳倒一個魏忠賢,未來還需要一個魏忠賢,只不過這個魏忠賢需要完全聽自己的話,所以在用人上,依賴太監又成了他的法寶,這讓平遼前線的將領與皇權之間又多了一道障礙。

崇禎這麼一搞的直接結果就是,就是沒人跟他幹了。李自成打到北京時,叫大臣來上朝,沒一個肯來的。崇禎曾六下罪己詔,但他臨終的遺言卻是“諸臣誤朕也。”事實上,他何嘗不痛恨,他在朝堂上大聲呵斥朝臣:“我非亡國之君,爾等卻都是亡國之臣”之時,內心也曾有過一絲絕望,但他還不敢就此去死,闖王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或許他也在煤山上看見全城百姓,打開城門迎闖王的畫面,這一刻他才明白,原來這才是亡國。

公元1644年,這不再是無關緊要的一年,這一年,李自成打進北京,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今天安門),登臨皇極殿(今太和殿),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死。明柞亡。

這一年順治帝在盛京御殿受賀,時年僅七歲,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吳三桂與多爾袞勾結,李自成兵敗後,退師北京,多爾袞獲山海關之捷,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統領八旗軍,直趨北京。



性感文人札記


我是“像素說歷史”我來解答

提到崇禎是一個悲劇人物、悲劇的一生,或許對他而言選擇死亡比南遷更有尊嚴。他即位後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況,兢兢業業一十七年,最終還是國破身亡,完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舉。

其實到最後選擇上吊這一切都在於崇禎自身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和死要面子,對待功臣犒賞斤斤計較,對於大臣猜忌太深;自己也想過要遷都就怕揹負丟失祖宗都城北京的名聲,所以自己從不提遷都的事情,手下的那一群東林黨的人也不提議。最終大明沒能遷都,被李自成的大軍攻破了京都。崇禎也不得不在殺掉自己妻兒之後也在煤山上吊自殺了。

問題的第二點,大明還是有翻盤的機會的

倘若崇禎提前南下到南京繼續執政,此時太子已經在南京,明朝實行的是兩都制,南京有一整套的行政備份,只要一過去就可以重新啟動,崇禎可以先穩步發展,招兵買馬,至於北方如果吳三桂已經投降了那就更好,直接讓李自成和滿清八旗在互相打去,然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在伐北方收復大明江山,即使北伐失敗,最次也可以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加上明末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只是在滿清統治的時候被完全遏制了,而在崇禎這裡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此良性的發展下去,收復全國也不是不無可能。

我是“像素說歷史”,有觀點,敢說話,如果您感覺我說的對,給個關注給個讚唄,好了我們下一個問答再見~


像素說歷史


大明的骨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276年,不割地不和親,這種骨子裡的高傲與生俱來。上吊就是表明不投降不和談的態度,也許有機會翻盤,絕不是我大明能接受的方式。


人事如潮多往還


崇禎個性鮮明,又不願承擔責任。發生事故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反對自己人或者替自己墊背的大臣毫不留情!簡直人設崩塌。通過一系列的變故,大臣們基本都被他得罪完了,即便有忠心耿耿的大臣聽命於他,但皇帝命令已經被截留了,國家機器完全被大臣控制。連皇帝的印章都沒有意義。崇禎自縊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GE


應該還有機會的,只不過他沒把握好時機,他沒有政治頭腦,明朝未期還是人才輩出的,東廠西廠不應關閉,一個國家如果忽然拆除一個運行幾代帝王的機構是有其存在價值的,明朝是以武治國約況且是武裝機構,任意生殺大將是傻是最無能的表現,如果挽成明志的君王應在李自成在洛陽時就應該安撫了,進北京時也應退避以求自保,總之天數盡了已無回天之力了


雲中的一片雨


崇禎在煤山上吊,標誌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覆滅,但崇禎的行為引發了不少文人騷客的聯想,以為當時長江以南尚在明朝掌握中,只要崇禎南度,也許可以翻盤,但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比較小,雖然客官客觀條件不錯但崇禎至死都沒發現問題根源,所以就算崇禎在南京建立政權也不能挽救明朝的滅亡。


滄海一粟7528


有翻盤的機會,比如答應李自成的要求,裂土封王,讓他去滅皇太極,以賊滅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