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时光荏苒,往事依稀

杨家村和会前村一样历史悠久,是青岛最早的移民村庄之一,村民来自云南边陲。关于杨家村的历史网上有很多记载,其中以青岛档案馆的文献作者徐东阳、杨盛人两人记录最为详细,其他文章基本来自这个文献。

精彩青岛 | 杨家村,时光荏苒,往事依稀

建村较早,历史悠久

杨家村建村时,四面八方都是荒草野地,举目不见一户人家。亢家村、田家村、吴家村、海泊村、太平村,那时连一点影子也没有。说明杨家村不仅是台东一带最早的村庄,而且很可能是青岛市区最古老的村庄。

杨家村地址,并不是东镇

很多网上文章说杨家村,都说东镇杨家村,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南边子也犯过类似错误,鲁海先生留言提醒后,查阅了资料才搞清楚。

如果以现在的标志来界定杨家村的地理位置,简而言之,即是辽宁路东端200米一段的两侧一带。细说杨家村的方位,则是南至道口路,北至滨县路,东至郭口路、清和路,西至山口路(现在也是道口路)。其中包括全部的平定路、道口路,大部分的姜沟路、部分顺兴路和全部滨县支路。

在杨家村以北辟出一个区域叫东镇,作为中国人的居住区。台东镇上的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依次排开,台东一路是杨家村北的第一条路。

由此可见,杨家村和东镇是两个不同的区域。随着杨氏家族人口的增加,杨家村人也向外“输出”,以迁居亢家庄的为最多。

杨家村有线电报房

清政府展设山东省沿海军讯电线,在青岛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设有线电报房,供驻军使用。

杨家村车水马龙,辽宁路曾是其商业街

辽宁路是青岛的交通大动脉。青岛解放前后,台东邮电局西侧的山口路有马车总站。车是那种带篷的拉客马车,除了车夫,还能坐4位乘客。马车路经辽宁路、胶州路、中山路,直到台西区的云南路。为了不污脏马路,马屁股上系着接马粪的布兜,这就是过去年青人背的“马粪兜”的来历。

精彩青岛 | 杨家村,时光荏苒,往事依稀

清和路靠近台东一路处,那时还是拉客的小卧车(轿车)的始发站。小卧车路经辽宁路,终点站在中山路。由上述可见杨家村中的那段辽宁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段辽宁路是杨家村的商业街,街上店挨店,馆连馆。其中有源盛栈酒馆,自家酿造的黄酒,不仅节日里必上杨家村人的饭桌,还醉倒八方来客。酒馆斟酒用的酒壶,是小口、大肚、细嘴的锡壶,精巧美观。

杨家祠堂

杨家村早年就在清和路与台东一路拐角处建造祠堂。堂内挂着黑漆金字的“敬修堂”大匾,供桌上摆放着杨氏祖先的牌位,墙上张贴着杨氏家谱。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每逢除夕夜,杨家村户户都要去祠堂烧香、烧纸、磕头。祭奠祖宗之后,再给本家的长辈拜年。接着在夜间要拜遍全村的长辈。祠堂的“堂主”除了日常看管祠堂,还要负责把祠堂的房租收入积攒起来,以备过年买供品祭祀祖先。租祠堂闲房的有吴氏、谭氏和杨氏,吴氏为教珠算,谭氏为弹棉花,杨氏为教私塾。祠堂还另有闲房停放杨家村老寿星备用的棺木,这些棺木直到“文革”才清埋了。文革除“四旧”,拆了祠堂。后来这里盖了7层的居民楼。

杨家村风俗

杨家村人,对于喜庆欢乐的年节特别珍惜。年除夕,除了全家喜气洋洋地吃饺子,除了恭恭敬敬地给长辈给乡亲拜年,老老少少还特别兴高采烈地放鞭炮。依照传统理念,燃放鞭炮是男孩子、老爷们的专利,然而杨家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嘻嘻哈哈地放鞭炮。尤其是杨家村的顺兴路段,除夕夜鞭炮声之大、燃放时间之长,落在地上的鞭炮纸屑之多,当年在岛城是有名声的。除夕之夜,家家都要在十字路口朝西南方向烧纸,纸的周围还要划个圆圈。烧纸是给祖宗送去过年的钱,划圈是防备把“钱”丢了。“朝西南方向”,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就如同在土地庙送逝者驾鹤归西一样,只是出于一个概念,完成一个程序。但是对杨家村的人,“朝西南方向”,却有不同的感觉。那是一种真诚,是实实在在地怀念祖先、追忆祖先,是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时刻。

台东五路有座胡三太爷庙。每年正月初三,杨家村的人必去胡三太爷庙进香。正月初九,杨家村的人还要去道口路的下村庙烧香朝拜,同时赶盛大的萝卜会。

杨家村河

这条长约两公里的小溪,汇集了今青岛山和太平山的山涧水流,绕过杨家村南,沿今昌乐路向西北流去。据1917年的城市地图标记,杨家村河就在今昌乐路与大港纬一路相交处的铁路东侧入海。“清溪曾是男女老少洗萝卜的好去处”,清溪庵因此得名。

清溪庵

下村庙,又称清溪庵,玉皇庙,是青岛十七座名庵之一,属崂山道观管辖。清溪庵相传建于元代,是市区最古老的道观,1918年和1941年先后两次进行重修,至五十年代清溪庵萝卜庙会达到鼎盛时期,是杨家村的重要遗迹。

精彩青岛 | 杨家村,时光荏苒,往事依稀

下村庙从正门进去,中有玉皇大帝殿,东有关帝圣君殿,西有火帝真君殿。还有青龙白虎殿,送子观音菩萨殿,以及土地庙。这里的佛像比湛山寺的还要高大。庙东角挂着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钟,一拉系着铁钟的绳子,钟声传得很远。庙门外有两根大旗杆,旗杆下端的石垛子的长宽高都有1.5米,旗杆底部的直径也有30厘米,旗杆上挂着长条黄旗。

精彩青岛 | 杨家村,时光荏苒,往事依稀

经过六四年、六六年大庙经受到两次大的毁坏,神像被拉倒了,破四旧运动已经提前对大庙进行了又一次破坏。文革过后,文化馆来了,半导体零件厂来过,小学生在这里办过学,中学在这办过补习班,少年宫在这儿成里了活动基地。

2008年玉皇庙旧址建经济适用房挖出了两块石碑,石碑被运到了市北文化馆,是两块功德碑,有东华胶厂,同生木厂,玉生斋等捐款名单,因为石碑是平躺在地上,只能看到一面,许多老东镇人闻讯而来,大伙都对拆庙建房不理解。

曾经有市民给夏耕市长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筹款重建的意愿。青岛文化局答复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得在原址重建的规定,若将玉皇庙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范围,认为重建玉皇庙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值得庆幸的是,在辽宁路北侧的杨家村,还能看到杨氏传统老房子。在台东一路与清和路拐弯处,有孙氏两栋老房子。月牙形小黑瓦的屋顶,60厘米厚的墙壁,黑砖黑瓦的门楼,整块木板的黑漆门。

青岛印记,回味岛城历史,触摸城市文脉。欢迎关注南边子头条号。个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