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退休,曾自嘲是“看門人”

4月8日下午,據多家媒體消息

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繼任者為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

“我是故宮第六任院長,每一任院長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單霽翔曾說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退休,曾自嘲是“看門人”


單霽翔,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故宮新變

本刊記者/劉遠航

本文首發於總第882期《中國新聞週刊》


94歲的黃永玉上臺給單霽翔頒獎。來之前,他特意寫了一幅字,帶給這位比自己小整整三十歲的故宮院長。他寫道,“故宮很具體,走遍九千多座房屋,一千兩百多座建築,每天沿著宮牆走一圈,踩破二十雙布鞋,這個單霽翔算個不小的官兒,管一座大得不得了的宮殿,你說說,好玩不好玩兒。”

這是12月15日“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盛典上的一幕。在由《中國新聞週刊》主辦的這場盛典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獲得了年度文化人物。頒獎詞這樣寫道,“近年來,這座古老的宮殿愈益以年輕、時尚、親和的姿態呈現於世人面前,不復古板,不再隔絕,不作高深之態。”

單霽翔則是故宮新變的推動者。自2012年擔任院長以來,單霽翔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實踐,讓擁有六百年曆史的故宮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它是國家形象的名片,也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

“如何讓久經滄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機,如何讓安全重於一切的故宮根除各類隱患,更好地履行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這是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以來,一直在思索、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單霽翔對《中國新聞週刊》這樣說道。

更重要的是,故宮藉助鮮活新潮的傳播途徑,進入到了當下的公共空間和現實生活,重塑了公眾對於歷史文化的認知方式。在網絡世界,故宮屢屢成為網紅,相關的綜藝節目、APP、紀錄片和文創產品都擁有廣泛的傳播度。

同樣成為網紅的還有單霽翔本人。這位64歲的故宮院長既有嚴謹和莊重的一面,也有風趣和“萌”的一面。很大程度上,他定義了故宮的表情和麵孔。


新面孔


頒獎的時候,黃永玉拋給了單霽翔一個很特別的問題。據黃永玉回憶,50年代的時候,自己曾是故宮的常客。他還記得,那時,故宮的衛生間被稱作“流沙河”。轉眼六十年過去,黃永玉近年來常常在雜誌和報紙裡,或是從朋友那裡聽到故宮的新變化,將其形容為“不得了的大話題”。現在他年齡大了,沒辦法親自去故宮參觀,唯一想跟院長提的問題就是,“故宮的洗手間怎麼樣了。”

這沒能難倒單霽翔。他在上任之後,發現了洗手間的問題,很多女士經常要排很長的隊。有一段時間,洗手間的門前還專門寫著,“女士請排隊”。據單霽翔觀察,“男士其實也很慘,他們在旁邊拎著包兒啊,抱著孩子啊。”

單霽翔和故宮的工作團隊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女士的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數量的2.6倍。為此,故宮對洗手間進行了調整,甚至將一個職工食堂也改造成了洗手間。排隊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據他介紹,一場“廁所革命”還在持續進行。他邀請黃永玉在2019年春天參觀故宮,到時候去接他。

這僅僅是故宮改善遊客體驗的一個很小的例子。單霽翔在上任之後,帶領故宮的團隊做了很多努力。在此之前,這座古老的宮城雖然名聲在外,但遊覽參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甚至是一場體力和身心承受力的賽跑。售票排隊耗時耗力,開放空間仍然有限,宮殿內部燈光昏暗,服務設施有待改進,如此等等。

2012年1月10日,單霽翔正式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事實上,他與故宮的緣分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結下。上世紀80年代末,清華建築系科班出身的單霽翔因為教授建築史的緣故,經常在週末領著年幼的兒子,到故宮裡拍建築。

接任故宮院長之前,單霽翔的身份是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對於文物保護的責任和方式,他是內行。也正因此,他在接任院長之後,首先做的就是拜訪故宮的老員工和前輩,穿著布鞋,帶著秘書,走訪故宮的每一個角落。

“故宮是一個活態的生命體,這是我在一次次走訪中,在紫禁城9371間房屋、每一個院落的考察體驗中,在與每位故宮人交談中獲得的最為深切的感受。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精彩的歷史,都記載著曾經的輝煌,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一個個鮮活的靈魂,都有動人的故事。”單霽翔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上任之初,曾有媒體記者拋出問題,新官上任,準備燒出什麼樣的三把火。單霽翔則表示,一把火也沒有,因為故宮的古建築最怕的就是火。他曾在故宮裡撿到過1000多個菸頭,上任之後,他設下了三道禁令,禁菸、禁火、禁車。

為此,故宮強化了安全檢查的規格和流程,安檢人員由以前的本院職工改成專業的安保人員。在禁火的第一天,故宮共截下了8000多個打火機。

禁車之後,按照單霽翔的設想,不僅是普通的遊客,故宮的職工只能騎自行車去裡面上班。即使是來訪的國際政要,到了故宮,也得從禮賓車下來。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是,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來訪,單霽翔沒有辦法,只好命令保安將午門關起來,他自己站在門外迎接法國總統的到來,最終步行完成了接待。自那以後,國際政要乘坐禮賓車參訪故宮的慣例逐漸成為了歷史。

按照單霽翔自己的話說,種種措施,無非是要給故宮以尊嚴,事實上也贏得了外界的理解和認可。而他的另一個理念,則是給公眾以尊重,用單霽翔自己的話說,是“以人為本,一切為觀眾服務”,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在後來發表的一篇學術文章《博物館使命與文化公共權益保障》中,單霽翔曾這樣寫道,博物館應該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這不是一任院長能夠完成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這是故宮博物院最現實的發展目標。事實上,每個時代的文物博物館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而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個更加艱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單霽翔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在這樣的理念下,故宮有了讓遊客休息的椅子,購票渠道更加多元,開放區域逐年增加,改善了故宮的燈光硬件措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許多宮殿的內部亮了起來。

與此同時,故宮還在海淀區規劃建設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設立了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館,在廈門建立了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合作建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在虛擬空間的延伸上,故宮博物院藉助先進科技,不斷探索傳統文化IP的活化模式,通過越來越豐富的數字化展覽和作品,展示故宮人的想象力和故宮文化的年輕活力。

新表情


在為《中國新聞週刊》進行封面拍攝的時候,攝影師希望單霽翔能嘗試一下輕鬆一些的姿勢,他隨即擺出了雍正“同款”的剪刀手,現場氣氛瞬間活躍起來。故宮的工作人員曾在採訪時表示,單霽翔非常善於跟媒體打交道,也很樂於向公眾展示一個不“高冷”的故宮形象,這與他的理念有關。

在這位被稱作“萌萌噠”院長上任之後,故宮也開啟了自己的“網紅”之路。這條路的成功,意味著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的關係得到了續接。“如何讓沉睡在博物館裡的優秀傳統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歡和接納,是博物館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之一。”單霽翔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2015年,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週年而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上,有一個現象給單霽翔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參觀展覽的大多數是年輕人,而且他們堅定地排著長長的隊,一直到深夜還在堅守,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讓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渴望。

之後故宮博物院的各類展覽中,尤其是書畫展,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這讓單霽翔和他的團隊更加堅定了要跟年輕人加強互動的信心。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出,迅速走紅。讓單霽翔印象深刻的是,為這部講述文物修復的紀錄片“打call”的也大都是年輕人,甚至顯著提升了年輕人應聘文物修復工作崗位的熱情。

“故宮博物院看到了新的傳播形式帶來的文化傳播新格局、新變化,年輕一代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我對此感受頗深,也號召和鼓勵大家轉變思維,用年輕人喜愛的形式來推廣故宮文化。”單霽翔對《中國新聞週刊》這樣說道。

當然,最具持續影響力的品牌還是故宮的文創產品。2010年,故宮文創網店“故宮淘寶”開張。開始的時候,故宮文創產品的原創性不足,而且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不高。單霽翔認為,故宮的文創產品應該堅持兩個原則,一定要以故宮文物的研究為基礎,一定要把你的文化資源,真正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2014年,故宮文創產品“朝珠耳機”走紅。有網友感慨,戴著朝珠耳機,有一種皇帝的感覺,單霽翔則打趣說,古代的皇帝可沒有戴耳機的待遇。此外,宮門箱包、行李牌、萌萌噠“貓保安”等多款文創產品也都成為了爆款。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訪問北京故宮時,購買了故宮的文創產品“朕就是這樣的漢子”T恤。她對單霽翔表示,自己的兒子當年18歲,正好穿這件衣服。

在文創產品研發方面,臺北故宮是先行者,2013年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曾引發廣泛關注。相比之下,北京故宮的文創之路雖然時間不長,卻迅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經過五年的研發製作,到2017年底,故宮文創產品已經突破了一萬種,而2016年的銷售額就已超過10億元。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年輕團隊的努力。單霽翔知道,這些年輕人代表著當下風尚的某種脈動,是故宮與大眾之間最好的橋樑,也是當下與未來之間的橋樑。年輕人的“腦洞”無窮,他們通過創意再造挖掘出來的故宮“礦藏”,傳播效果更加強大。

製作APP“皇帝的一天”的時候,年輕團隊請單霽翔審核。單霽翔體驗了一下古代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也是蠻拼的,早晨不到5點就得起床,不給吃飯。背四書五經背一個半小時,還是不給吃飯。”最後單霽翔不禁感慨,“所以做什麼都得努力啊。”

這些皇帝的行程都有嚴謹的學術支撐,又與大眾的興趣有著緊密的契合。這樣的原則在許多故宮文創和傳播方式的細節處都有體現。最終,故宮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確實成為了故宮的“自來水”。

“不一味迎合大眾,而是以嚴謹而風趣的方式給大眾以教育,最終實現文化的傳播與再生。”這是單霽翔想要故宮達到的最好狀態。

附:故宮博物院歷任院長

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從彼時至今已歷經多輪院長人事更迭。

首任院長: 易培基(任職時間1928年10月8日—1933年7月22日),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長沙市)人。畢業於湖南方言學堂,曾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參加武昌起義,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的秘書。故宮博物院創立之初就有包括于右任、蔡元培、蔣介石等人在內的陣容強大的理事會,易培基被推舉為首任院長,全面主持故宮博物院事務。

第二任院長:馬衡 (任職時間 1934年5月7日—1952年5月22日),生於1881年,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馬衡在任故宮期間針對各館處科組制定分門別類的規章制度,成立“文物分類整理委員會”,頒佈“專門委員會設立章程”,還聘任了各專業內的學者擔當委員。除此之外,還和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去香港購回了著名的《中秋帖》、《伯遠帖》。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被批鬥下臺。

第三任院長:吳仲超(任職時間1954年1月—1984年10月),1927年9月曾就讀於上海法科大學政治經濟專科,1928年入黨,長期從事江南地區的地下工作,曾擔任江蘇南匯縣委書記、皖南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副團長、蘇皖邊區區委書記、中共華東分局秘書長等多項職務。他也是故宮博物院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院長。

第四任院長:張忠培(任職時間1987年6月—1991年9月),1934年生,祖籍湖南長沙,著名考古學家,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的創建者。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他為故宮博物院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院長。

第五任代理院長:呂濟民(任職時間1991年9月19日—1993年11月),1928年11月生,安徽省潛山縣人。1961年蘇聯莫斯科文化學院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回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群文局局長,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等職。

第五任院長:鄭欣淼(任職時間2002年9月—2012年1月),1947年10月生,陝西人,大專學歷(1985年陝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後在中共澄城縣委、渭南市委及陝西省委工作,曾任陝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陝西省委副秘書長。1992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組組長。1995年9月任青海省副省長。1998年12月任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第六任院長:單霽翔(任職時間2012年1月—2019年4月),1954年7月出生,江蘇江寧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

(資料整理/楊時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