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房企專題」萬達樣本:元氣大傷還是成功轉型

在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區域,邯鄲路與淞滬路交匯處,三幢高層建築連同裙樓建築群構成了33萬平方米的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就是這座萬達廣場,2018年為萬達集團帶來超過7億元的收入。

上海有9座萬達廣場,全國萬達廣場的數量是280座。2018年共為萬達集團帶來了328.8億元租金收入。雖然在2142.8億元營收中佔比並不高,但王健林對商管寄予厚望,未來目標是租金達到千億。

2018年萬達地產集團營收為540億元,在房地產百強企業中排到50名之外。與2016年高峰期相比,減少了近三分之二。2017年7月份,將13個文旅項目及77家酒店分別出售給融創中國和富力地產後,萬達被業界普遍認為“元氣大傷”。

當多數人在為萬達失去規模優勢唏噓之時,實際上萬達集團淨利潤超過多了大多數房企。萬達集團2018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17.88億元,在房地產行業中排名第7;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45.78億元,僅次於恆大和中海,在行業中排第3名。

早在出售資產前,萬達就開始轉型之路,但是一直以來,房地產銷售佔比都在80%以上。2017年將貨值數千億資產出售後,萬達成為房地產歷史上唯一一個出局的千億房企。雖然房地產佔比降至不足三成,但淨利潤已經恢復到2016年水平。

淨利潤排名前三

經過2017年的一系列變動,目前萬達旗下有商管、地產、文化和金融四個業務集團公司。信息集團被剔除,地產業務大幅度縮水。2018年萬達地產集團收入為540.2億元,同比減少了34.9%。這已經是萬達地產收入連續三年持續下降。

地產收入的下降,也使得2018年萬達集團收入同比下降了5.7%。總資產與2016年相比減少1200億元。出售文旅和酒店資產後,王健林將文化集團和商管集團視作未來萬達集團的核心業務。

在萬達營收版圖中,業績貢獻最大的板塊是文化集團,達到了692億元,佔比超過三成。其中影視公司收入為580.6億元,佔比近84%,成為目前萬達旗下業績貢獻最高的業務。剩餘部分為體育和寶貝王收入。

支撐起萬達影視收入半壁江山的是旗下1641家影城,作為全球最大的院線,萬達旗下有美國AMC、歐洲歐典、中國萬達院線等影院。此外還涉及影視製作、發行等院線上遊領域。2018年萬達影視參與投資了《唐人街探案2》、《正陽門下小女人》等影視劇。

商管集團的收入構成中,租金收入佔到絕對比例,這也是萬達較為倚重的一個板塊。在2018年年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用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來形容租金收益。按照規劃,未來萬達商管租金收入將達到千億。

2016年對於萬達來說,是一個巔峰之年。全年收入達到了2549.8億元,其中萬達商業收入達到1430.2億元。彼時,萬達最大收入來源仍然是地產銷售,達到了1122.7億元。

2017年出售資產後,負債大幅減少。據王健林透露,出售資產給融創和富力,剝離負債430億元,670億元交易金額也全部用於償還負債。使得萬達整體負債減少了1100億元,負債率降至70%以下。

從淨利潤方面來看,2016年萬達集團淨利潤達到303.36億元。2017年淨利潤同比減少百億剩下200億元。在2017年萬達年會上,王健林說:“對於這次轉讓,眾說紛紜,很多解讀,萬達賣資產,是不是不行了。”

但是,2018年前三季度,萬達集團淨利潤達到了238.33億元,超過了歷史同期水平。也就是說,雖然經歷剝離地產業務業績和淨利潤大幅度下降,但是在2018年已經恢復到出售資產前的盈利水平。

而且,萬達淨利潤高於房地產行業平均水平。從2018年半年報來看,恆大的淨利潤最高,達到308.05億元,其次為中海的232.19億元,萬達以145.78億元排第三位。高於碧桂園、萬科、保利同期水平。

元氣大傷還是轉型成功

在業內人看來,萬達淨利潤高,一方面與萬達拿地成本低有關。無論是傳統的萬達廣場,還是升級版的萬達文旅城和萬達度假區,多數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項目,而且處於城市非核心區域,拿地成本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不同於一般房地產開發商,萬達主要以萬達廣場、萬達文旅城等綜合體項目開發運營為主。這些平臺本身更易於孵化相關的產業。實際上萬達旗下的影視、商管、酒店等非地產開發業務,多數根植於萬達自身土壤中。

從營收結構來看,2018年上半年,多數房企的地產收入佔比超過90%。比如,恆大佔比達到98%,萬科為96%,碧桂園為96.2%。綠地地產業務雖然佔比只有45.44%,但是加上建築板塊的話,總佔比也達到了94.37%。

萬達歷史上,房地產佔比也超過85%左右,2016年地產收入佔比降至45%,2017年降至36.58%。按照2018年萬達公佈的業績,其地產收入佔比24.9%。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萬達轉型成功?

一位曾在萬達文旅系統擔任中層職務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出售資產之前,萬達就開始轉型,但實際過程並不理想。主要因為房地產業務帶來巨大收益阻止了其他業務的發展,“哪個行業、哪家公司都一樣,所有資源肯定是圍繞最賺錢的板塊來轉。”

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目前雖然市場壓力較大,但中國城鎮化率距離70%還有10多年時間,所以房企轉型顯得並不急迫。“一部分危機意識比較強的企業,雖然開始探索轉型業務,但也僅僅是探索。”上述人士表示。

在他看來,由於利潤空間差距較大,使得房地產企業轉型成為一個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要想真正的轉型,就要忍痛割掉地產的肉,否則對房企來說,從主觀上並沒有將主要業務轉型到一個陌生領域的需要。

一位千億房企高管表示,並非房企不願轉型,而是缺乏轉型的動力和方向,“這兩年雖然地產的毛利下降了,但也比大多數行業都要好。沒有人會從一個賺錢的行業轉型到不賺錢的行業。”

萬達的故事顯然是個例外。2018年三季度,萬達淨利潤率達到28.15%,與千億房企陣營相比,僅低於招商蛇口。而且,一直以來,萬達毛利率均較高。即便是2017年出售資產後,萬達毛利率仍然達到42%,其中投資性物業租賃和管理毛利率達到78.71%。

上述千億房企高管表示,萬達淨利潤之所以高於其他房地產企業,主要因為商管和影視兩個板塊毛利較高。而這些領域的門檻相對較高,這是一般房企很難做到的。

這使得多數房企處於一個相對尷尬的地位,隨著房地產由黃金時代進入所謂白銀時代,房企明知道房地產的天花板早晚都會到來,但卻不能在到來之前,找到一條合適的轉型之路。

上述離開萬達的人士表示:“萬達有萬達的問題和短板,只能說出售資產後,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現在說轉型成功還為時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