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怎麼演道、證道?

太極拳玄機


老子《道德經》認為柔弱勝剛強、無可以生有、無為而無不為。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但太極拳大師們並不懂得為什麼可以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道德經》也晦澀難懂。於是很多太極拳大師在掌握了很高的太極拳推手功夫的基礎上,長年累月的太極拳推手經驗使他們越來越感到松空虛無才是太極拳取勝的奧妙所在,紛紛遁入道門,潛心研究“道家”經論。這就是所謂的“道以拳顯,拳從道出,拳以載道,以拳演道,以拳證道”。

實際上,太極拳的原理跟儒釋道都沒有關係!

要講太極拳原理,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太極拳?我認為太極拳的定義應該從各太極拳流派公認的王宗嶽《太極拳論》中尋找答案。 王宗嶽《太極拳論》對太極拳技法的描述如下:立如平準(保持自身平衡),活似車輪(身體輕靈圓活),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上下相隨,粘連粘隨,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

王宗嶽《太極拳論》揭示了太極拳就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術。也就是大家平時常說的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拳術。

平衡是太極拳的核心。太極拳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如何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而且還要做到不費勁甚至不用力,能夠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憑身大力不虧、用大力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不是太極拳。只有像王宗嶽所說的那樣通過順勢而為的方法不費勁甚至不用力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才是太極拳。

王宗嶽雖然告訴了我們順勢而為的操作規律就是捨己從人、不丟不頂、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但是王宗嶽並沒有講原理是什麼。

如何才能知道太極拳的原理是什麼呢?我們應該知道:平衡屬於力學研究範疇。要搞清太極拳原理是什麼,必須用力學研究太極拳技擊推手運動。只有搞清太極拳力學原理,才能知道太極拳為什麼要求做到捨己從人、不丟不頂、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也就是太極拳為什麼要求做到後發先制順勢而為,才能實現以小打大、以弱勝強。

太極拳力學原理並不是以往所有太極大師所認為的那些力學解釋,什麼“槓桿省力原理”、“三角穩定結構”、“把對方的力通過力的傳導沿著己方身體傳入地下”,“通過'借力',使己方的力與對方的力形成更大的合力作用到對方身上,產生明顯的打擊效果”、“園”或“圓弧”“切線力”、”三角力”、“螺旋力”、“慣性力”、“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等等等等等等。 那麼太極拳原理是什麼呢?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纏絲勁不是太極拳!八法五步十三勢不是太極拳!快慢相間剛柔並濟不是太極拳!以往所有的“拳經”“拳論”“拳理”講的都不是太極拳原理!太極拳力學原理才是太極拳原理!所有的太極拳宗師大師都不懂太極拳原理!太極拳原理盡在《太極拳力學原理研究》! 雖然我不可能在這裡用三言兩語講清太極拳力學原理。但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閆芳推手不是假推手; 閆芳推手現象都符合力學常識,遵循力學規律; 技擊或推手時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可以做到不費勁甚至不接觸用力,因為技擊或推手時某一方能否保持平衡不是由對方施加於他的作用力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看他所受的各個外力能否平衡。





太極仁拳


無極生太極,無極就是道,宇宙、星球、每個人都是太極。

首先,星球是被無形的能量託著、更準確說是包裹著。能練出這個能量,就能證明道真實存在。

其次,星球一星系一星團,都在自旋、繞旋。旋轉是表象,本真是靜態,否則會亂套。練出靜態,就能演道、證道。

再有,一陰一陽謂之道。練拳懂陰陽,就是演道、證道。

話說回來,練出那個能量團,練出靜態,練出陰陽,就算你信有這些東西,就算你說你練出來了,我不信。因為我能檢驗。


太極拳玄機


因道生於玄牝之門,而太極勁亦生於此,而清靜無為與太極講究的"松",同出一轍,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其中實施,必須有明師指導,或自學道藏,所以不為常人知曉。


熊呆瓜


別拿太極拳說這事 要證道就去修道 拳是拳 道是道 拳裡陰陽為虛實 不是玄學


單細胞7


太極拳就是一窩騙子。閆芳雷雷已經現形,馬保國妖妖靈,王站海王站軍陳小旺還在詐騙,大筆大筆的騙錢,居然假冒國家文化部出國招搖撞騙。我希望早日對他們這幾個騙子立案偵查,繩之以法。


陳海升律師上海翰浩


你們的認知層次很高,我的認識很簡單,要麼是初級健身的,要麼是髙級殺人的。中間就是騙錢的。


手機用戶62364108981


這個真不是幾句話能說的清楚的。需要深入的瞭解


用戶9416707521772


唔,全憑打太極拳就能練至大周天就是演道,證道。


亦復如是嘛


四二為肩

八六為足

左三右七

戴九履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