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殲-20隱身戰鬥機,還要繼續改進殲-10C,研製殲-10D嗎?

LOVE琪少


當然需要發展殲10這樣的中型戰鬥機了,但是是改進殲10還是發展第五代中型戰鬥機還不好說。總的看,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戰術力量,殲20屬於重型第五代戰鬥機,殲10C和殲10D都屬於中型單發戰鬥機,而且是第四代戰鬥機,本身從職能上就有很大的區別,戰術運用也各不相同。


殲10系列戰鬥機本身航程較短,掛載能力較差,側重於完全的對空作戰,殲10C強化了部分對地打擊能力,但是依然限於航程沒有成為專業的攻擊性飛機。殲10系列一直都是國土防禦的戰鬥機,其職能類似於蘇聯發展米格29時期的前線攔截作戰飛機,殲10可以大量的生產,並且佈置在前沿戰區,距離敵人較近,對敵人的攻擊能夠比重型飛機更快的作出反應。


殲20從戰術使用上和殲10並沒有重疊,殲20類似於一種攻擊性武器,畢竟隱身作戰能力本身就是一種要穿透和打擊敵人區域的戰術性能,殲20是重型戰鬥機,巡航速度快,可以快速的依靠隱身穿插進敵人的縱深區域發動突襲作戰,因此殲20更側重於攻防兼備中的攻擊職能,而且一般會佈置在本方的縱深,從後方突然出擊。


但是中型或者輕型的第五代戰鬥機也是需要的,除非可以把殲10改造成隱身的中型第五代戰鬥機,否則我國很有可能繼續發展一種全新的第五代輕型或者中型單發戰鬥機,這一飛機可以用WS15作為動力,畢竟WS15的推力高達18噸,可以給飛機帶來類似於F35的作戰能力,價格上這樣的飛機比殲20便宜,生產更加快捷,因此適合彌補五代機數量不足問題,成為新的前線戰鬥機。


因此,我國肯定需要中型五代機,現在也需要中型四代機,殲10和殲20職能定位不重疊,今後我國也很可能繼續發展中型五代機,但是同樣不會取代殲20。


海事先鋒


在空軍第五代輕型/中型戰鬥機服役前,都有必要

殲-20跟殲-10之間沒有必然取代關係,殲-20是用來躥門爭奪絕對空中優勢的,雖然戰鬥力強大空戰性能出色,但是造價和工時太高,家中有礦也無法進行全面換裝。

根據香港鳳凰網爆料,殲-20預生產型每架花費約13億人民幣(2億美元),這相當於一艘054A護衛艦的造價。雖然以後大批量生產的話成本會下降不少,但還要增添設備和換髮動機,造價恐怕不會跌破10億人民幣。

而殲-10C則會便宜很多,他的造價大約2億人民幣(3000萬美元),性價比突出。目前老撾和孟加拉這樣的窮國也正在談準備引進殲-10C,以應對鄰居的蘇-30和陣風。想要用全殲-20配置想法很美好,但成本太高,想要造個上千架花費太大。對岸的F-16V,人家升級費用都要花3800萬美元,比殲-10C還貴

另一方面,殲-10C在相當長時間內完全有用武之地,現在殲-10C完全是四代半配置。在當年國際軍機銷售市場上四代半戰鬥機還是主力,殲-10還有相當戰鬥力。而我國周邊國家今後相當長時期還會是以四代機為主,大部分還是以F-15、F-16、蘇-27、蘇-30等以及其改進型號為主,殲-10C有相當的發揮空間。而且空戰不是回合制遊戲,有殲-20掠陣壓制住對方超視距,殲-10C即使碰上F-35也可以一戰。2018年春晚上殲-7部隊拜年,不要有點錢就嘚瑟,需要換的還有很多

此外,雖然殲-10系列總產量現在已經突破500架,但是我國空軍和海軍裝備序列中還有約600架左右的殲-7和殲-8戰鬥機,還有相當數量的戰鬥機需要換裝。殲-10生產線還至少可以運轉10年,既然如此殲-10的改進和升級完全有必要繼續進行下去,要知道殲-7系列最後一個重大改型殲-7G是在殲-7停產前四年的2002年才推出。

珠海航展上的殲-10B TVC矢量驗證機

而殲-10改進方向上也還有空間,例如提升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提升多用途能力,使用矢量發動機,以及航電、武器掛架、保型油箱等領域都還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只要生產還在繼續,就完全有必要繼續改進下去。


五嶽掩赤城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擁有強大的殲20,但是殲10對我們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從他們作戰性能上看:

殲20是最新型第四代重型雙發隱形戰鬥機,具有高機動性、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能力,擁有強大的火控雷達等先進航空電子系統。主要用來對抗包括F22,F35在內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對其餘戰機形成壓倒性空中優勢。在對敵作戰中可以隱蔽出擊,摧毀敵方重要目標和防空設施,是一根針破一張網的殺手鐧武器。

殲10C是新型第三代改進型單發中型戰鬥機。採用全新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火控雷達系統,可以掛載使用新一代對空對面打擊武器。主要用於執行對空作戰任務,兼顧有不錯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性能較殲10基本型有了極大的提高,執行多任務的能力更強大。

殲20和殲10C作為我國最新生產裝備的新型航空武器,性能上都達到了當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和外軍相比不存在劣勢。殲20列裝部隊,使我國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裝備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的國家。在維護領空主權,保障國家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壓制周邊國家戰機,奪取制空權的重要裝備。使我國在面對F22等隱形戰鬥機威脅時,具有了克敵制勝的法寶。

殲10C作為最新的改進型第三代戰鬥機,性能上與美國F16V、法國陣風等最先進的三代半戰鬥機相當。可以保證對敵作戰時不落下風,更可以壓制敵方三代戰鬥機。除了空中作戰,殲10C同樣可以攜帶新型對敵對海打擊武器,甚至掛載遠程反輻射導彈摧毀敵方大型雷達陣地。相比殲10A在對地對海作戰能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

第二:從使用需求上看:

殲20作為第四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藉助於隱形優勢和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主要用於對空作戰並執行隱蔽打擊任務。重點針對防空威脅比較大和軍事鬥爭嚴峻的區域,例如東海方向需要對抗美軍F22及美日部隊的F35,所以殲20部署的首個作戰部隊就是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在執行隱蔽突擊任務時,殲20憑藉隱身優勢,率先打破敵方防空系統,再由殲10C等在內的三代機攜帶大量的大型導彈武器執行對敵全面打擊任務。

殲10C最為最新型三代半中型戰鬥機,除了上面說的配合殲20執行打擊任務外,還可以部署大部分地區,執行高強度的防空巡邏任務,例如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執行識別、查證、甚至是驅離任務。特別是在對抗日本空中自衛隊的F15J上,可以充分發揮機動性能出色,航空電子設備領先的優勢,達到對日本空自的壓制。在執行這種高強度是巡邏警戒和識別查證任務時,就不需要出動我們最先進的隱形戰鬥機了,將殲20寶貴的飛行小時用於執行更加艱鉅的任務。這時候就可以讓殲10來大展身手了。

第三:使用效費比(經濟型)上來說:

殲20是第四代隱形戰鬥機,鑑於其超強的性能,不僅僅製造成本更高,生產速度相對來說也會較慢,考慮到實際我們面臨的威脅情況,最終裝備數量樂觀來說可能最多也不會超過300架。<strong>

殲10C雖然是新型三代半戰機,但是畢竟還是三代機,在製造成本上更低。生產速度較快,適合大批量生產裝備,替換我軍現役大量的殲7,殲8等二代機。<strong>

那麼殲10C還會有下一步的改進嗎?答案也是肯定的!

殲10C已經在去年執行戰鬥值班任務了,成飛目前也在大批量生產。但是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尤其是現在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殲10C必將會有更新的改進型出現。最重要的改進方面就是採用更加先進的火控雷達、戰術數據鏈、新型大推力矢量發動機及配套的新型航空武器系統等。特別是目前我國在推力矢量發動機方面進步明顯,去年的珠海航展上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做出的“眼鏡蛇”“J-turn”“落葉飄”等超機動型飛行表演。讓我們對國產新型推力矢量發動機有了更大的信心。<strong>最後總結一下:殲20和殲10C最為我國目前最新的戰鬥機,肩負了保衛祖國領空的神聖使命。他們必將和空軍其他戰機一起,依託我們強大的作戰體系,形成更加強大的作戰能力。


種花家的啟明星


從世界範圍來看,也都是對現役戰機進行持續改進,例如美國的F-16已經改進到Block70,技戰術性能與最初的Block5相比是天差地別。

殲10從A到C型,就是一路改進的結果,而這才是10多年的事情。所以,就算沒有殲20,也要繼續對殲10C進行改進,因為該機服役時間只有幾年,正在青年期,未來服役時間還長,只有進行改進,才能讓它能夠一直與時俱進。

再說,我軍現在還有數百架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它們也需要體量差不多的殲10來取代。即使不是1比1的取代關係,但也要200架左右。而這些數量生產起來需要數年時間,再加上後續服役期,不進行現代化改進是不可能的。

殲10從A到C,走的是從制空型到多用途的路子,未來殲10C的改進也會繼續強化多用途能力。(S)


聯合防務


第一,殲20自身還有一些問題,還沒有完全達到4代機的標準。無論是鴨翼設計導致隱身缺陷,還是發動機短板導致不能常規超音速巡航。殲20還不是完全定型的4代機,現在大量生產,替代殲10、殲11、殲16等3代機具有較大風險。

第二,中國是一個大國,陸海兼備,地緣複雜,既面臨超級大國的打壓,也要應對中等強國的挑釁,還有內部的三股勢力搗亂。綜合使用各種不同等級的武器平臺是必然選擇。不能炸個恐怖分子就用殲20吧!這有點太土豪!

第三,最終結果肯定是重型4代機搭配中型4代機,但目前我們還沒有發展到美國這樣的水平。無論是重型,還是中型,都還處於研製試驗階段。只不過重型機研製進程步子更大一些而已。拙論,敬請批評指正。


任重雛


一個國家所有的武器裝備講究的是科學合理的搭配,這就需要不同種類和不同檔次的武器,有時候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考慮,並不是誰最先進,就大量採購它,並放棄性能稍微差一點的裝備。

所以空軍戰機方面也是如此,五代隱身戰鬥機性能的確很好,但是並不代表只需要這一款先進戰鬥機。那麼具體的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需要考慮下面幾點:

經濟方面:

這應該是限制隱身戰鬥機裝備數量最直接的原因了,有錢誰不想多裝備點先進武器呢!就連美國,也承受不起五代機的售價和保養成本,一架飛機超過一億美金,再加上維護費用,一款隱身戰鬥機在全生命週期的費用高到難以想象的程度!所以美國就因此縮減了裝備數量。同樣是作為第五代機,J20也有類似的情況,隱身戰鬥機性能固然是好,但是高性能的代價是需要靠資金堆出來的。每個國家經費都很有限,不能隨便購買武器。


<strong>

作戰方面:

殲20主要是進行隱身打擊,並不適合在空中進行近距離作戰,所以就需要J10或者J11這樣的戰鬥機來執行這樣的任務。而且某些時候,派J20作戰,也有些大材小用。一個國家空軍是需要輕型、中型和重型戰鬥機合理搭配使用,根據什麼樣的作戰任務,派對應的作戰飛機去完成任務。

對手實力:

有時候我們的武器裝備並不只是我們自己考慮的,而是需要根據對手的實力來確定的!目前周邊國家,普遍裝備的還是F15和F16等系列戰鬥機,與J20至少差了一代。這些戰機,我們用我們的蘇30等戰機就可以對付了,使用J20戰鬥機,有點浪費。我們只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殲20就可以了,畢竟真的開戰,大多數作戰任務主要還是靠四代機執行(舊三代機)。

出口方面:

J20應該是不會出口的,畢竟是最先進的戰鬥機,擔心技術洩露。但是其它戰機就不需要考慮這個,比如說J10。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國家,需要進口戰機,這一塊市場目前很大,我們研製J10C等戰機,不光自己用,還可以出口。

綜上所述,所以我覺得繼續研製J10C或者J10D很有必要,這樣的戰鬥機經濟又實用,還可以出口,這樣好處多多的戰機為何要停止研製呢!在和平時候,像J20這樣先進武器,主要的作用還是威懾。


資訊所長


我的觀點就是這樣,有隱身戰鬥機就不要再買三代機了,完全就是浪費資源啊,美國人在35成熟後就不買非隱身機了,前幾天那批F15就是對波音的補助,美國空軍真的是不想要的,我們這也是一樣,什麼殲10C 殲16等都沒有繼續採購的必要了。全力生產殲20,還有海軍彈射隱身戰鬥機,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啊,而現有三代機繼續改進升級還是有必要的啊,改進火控,電子戰系統,轉為對地攻擊為主吧,有殲20在,爭奪制空權就不用他們了。




永遠的053


雖然有了殲20隱身戰鬥機。但是仍然需要對殲10C-10D進行改進。因為殲10還不是完全成熟的戰鬥機。如果中國在軍用戰鬥機發動機技術得到了相當成熟的技術突破。發動機推力甚至超過美F22戰鬥機的發動機的推力。那麼殲10C-10D 就必須講鴨翼佈局去掉。改為美空軍F16戰鬥機的設計模式。而且是矢量發動機。到那個時候,殲10才是一架完美的第三代戰鬥機。甚至殲20都要把鴨翼佈局去掉。那才叫完美的設計模式。其實吧,世界上真正最成熟的第三代戰鬥機就是美國的F16輕型制空戰鬥機。輕便,經過,大推力,尺寸小。動力非常大。整個戰鬥機全身都是瘦肉和艱硬的筋骨。大尺寸戰鬥機很容易被空空導彈的碎片擊中。未來的戰鬥機應該是最小的體積,釋放出最大的力量出來。方便於高機動飛行。可以得到良好的加速性和機動性。不容易被對方的火控雷達鎖定。








aircraftone


毫無意義!

一般來說,支持繼續發展非隱身戰鬥力機的無外乎下面幾個理由,一,隱身戰鬥機貴,全面換裝隱身機軍費壓力大。二,隱身戰機作戰能力不如非隱身機全面,比如外掛能力等等。

事實上,在隱身戰機早已證明自身實力的當下,再鼓吹髮展非隱身機的言論非壞即蠢。

首先,隱身機的成本並不比換裝先進航電的非隱身機昂貴多少,美國F35後續批次可以壓低到8000萬美刀以下,而對比的法國陣風和颱風少於一億美刀休想提貨!

殲20目前還處於小批量試產階段,成本估算也就一億美金左右,而殲16和殲10C至少都是6,7億人民幣一架,所以隱身機比非隱身機貴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就是與人們印象相反,隱身機的外掛能力,不管是殲20還是F35其重載掛點的數量都比素以重載能力強著稱的蘇27和F15多,真玩起外掛舔地,隱身機絲毫不比非隱身機差勁!


西西弗斯的投石機


這個是必然的,因為隱身機太貴,哪個國家都養不起。如果我們國家建造1000架到2000架殲20,那國庫就空空如野了。所以高低搭配是必須的。

我們周邊的國家軍力水平都是比較中等偏下水平的,所以一般用殲10系列就基本上搞定了。

再生產個大幾百架殲31之類的,上航空母艦或者上兩棲攻擊艦。殲20有個300架,應該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