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赤黴病和蚜蟲將大發生

预警:赤霉病和蚜虫将大发生

3月28-29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召開2019年全國小麥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來自全國小麥主產省(區、市)的測報技術人員和科研教學單位植保、氣象方面的專家,根據當前病蟲發生基數、小麥品種佈局和發育進程及未來天氣趨勢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9年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總體重於上年,赤黴病和蚜蟲呈大發生態勢;全國發生面積9.5億畝次,其中病害發生5.2億畝次,蟲害發生4.3億畝次。

一、發生趨勢

(一)主要病害

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黃淮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流行;發生面積約1.5億畝,需預防控制面積約2.5億畝次。初次藥劑預防適期為小麥揚花初期。其中,長江中下游為4月上中旬,江淮、黃淮南部為4月中下旬;黃淮北部和華北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條鏽病總體偏輕發生,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湖北大部、陝西南部和關中西部、河南南部、甘肅南部、新疆伊犁河谷等麥區中等發生,局部田塊可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2500萬畝。流行盛期,西南和漢水流域為4月上中旬,黃淮和華北南部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西北冬麥區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春麥區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白粉病總體中等發生,江蘇沿淮、淮北和沿海局部、河南中北部及甘肅南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9000萬畝。發生盛期,江漢和江淮麥區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黃淮麥區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華北和西北麥區為5月份。

紋枯病總體中等發生,江漢、江淮和黃淮部分麥區偏重發生,西北、西南麥區偏輕發生;發生面積1.2億畝。目前江漢、江淮麥區已開始侵莖,黃淮、華北和西北麥區發生盛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莖基腐病、根腐病發生區域擴大,葉鏽病在大部分麥區普遍發生,全蝕病、葉枯病、黑穗病、胞囊線蟲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二)主要害蟲

蚜蟲在山東、河北大發生,黃淮大部、西北中東部偏重發生,其他麥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2億畝次。為害盛期,江淮北部和黃淮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黃淮北部和華北為5月上中旬,西北麥區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吸漿蟲總體偏輕發生,河北南部中等發生,河北南皮、河南驛城、西峽等地局部可能出現高密度田塊;發生面積1500萬畝。成蟲羽化盛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麥蜘蛛、一代棉鈴蟲、一代粘蟲、灰飛蝨、麥葉蜂、麥莖蜂、土蝗等在部分地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二、預報依據

(一)赤黴病菌源分佈廣、數量大,其他病蟲基數較低

赤黴病:常發區近年來連續重發,麥-稻、麥-玉米連作,田間秸稈存量大,菌源總量明顯高於常年,滿足大流行條件。其中,長江中下游、江淮麥區稻樁株帶菌率為2.6%-7.9%,黃淮麥區玉米秸稈帶菌率為0.5%-4%,且單個稻樁或玉米秸稈帶菌量也顯著高於常年。據各地近期調查,赤黴病菌子囊孢子從南至北即將進入釋放高峰期,與當地小麥抽穗揚花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條鏽病

:目前已在江漢、江淮、黃淮南部和西南麥區8省(市)235個縣發生309萬畝,發生面積同比增加4%,發生期偏晚,發病程度是近5年最輕的一年。目前,西南麥區進入流行擴散期,平均病葉率,北部為0.1%-2.9%,南部為16%-35%,接近上年;江漢平原點片發生,黃淮南部、江淮及西北大部麥區零星發生。

白粉病:大部麥區病情輕於近年,目前發生272萬畝,同比減少24.9%。西南麥區處於發生盛期,平均病葉率為0.8%-18%;江漢、江淮和黃淮大部平均病葉率為0.1%-1.7%;西北麥區的甘肅和寧夏南部平均病葉率為6%-7.9%,陝西零星見病;華北大部尚未見病。

紋枯病:病情總體輕於上年,目前在江漢平原、江淮和黃淮麥區發生5327萬畝,同比減少18.7%。平均病株率一般為4.2%-6.4%,大部麥區同比減少13%-40%,河南、安徽淮北、山東南部等地發生較重,平均病株率在10%-15%。

蚜蟲:種群密度低於近年,目前發生1505萬畝,同比減少27.8%。西南麥區進入發生盛期,平均百株蚜量為89-468頭,同比減少24.2%-47%;江漢、江淮和黃淮麥區平均百株蚜量為2.5-16.7頭,同比減少52.3%-69%,江蘇徐州、四川南充、貴州黔西南等局部重發田塊百株蚜量達1000-6000頭,雲南馬關最高百株蚜量達2萬頭。華北、西北麥區零星發生,平均百株蚜量一般在5頭以下。

吸漿蟲:華北、黃淮、江淮麥區蟲口密度低於上年,當前正處於幼蟲上升活動期。春季淘土調查平均每樣方蟲量為0.2-2.9頭,大部麥區同比減少47.6%-92.3%,陝西同比增加8.3%。河南驛城、西峽和河北南皮等地最高蟲量分別為每樣方620頭、55頭和24頭。

(二)品種佈局和小麥發育進程對病蟲發生有利

赤黴病常發區小麥品種佈局無明顯變化,易感品種種植比例高達90%,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小麥生育進度差異大,揚花期極不整齊,致使易感病期拉長,遭遇連陰雨天氣幾率增加;且長江中下游、江淮等常發區赤黴病菌對多菌靈抗性進一步增強,防治效果降低,赤黴病流行危害威脅加大。黃淮海主產麥區小麥品種對條鏽病抗性較差,感白粉病、葉鏽病等病害的品種種植面積大,且連片單一種植,有利於病害發生。黃淮海麥區小麥抽穗揚花期與吸漿蟲成蟲羽化期吻合度高,有利於其產卵為害。

(三)天氣條件有利於中後期病蟲害發生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4月份,大部麥區氣溫偏高0.5-2℃,華北東部、黃淮東部和江淮東北部等地氣溫偏高2-3℃,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降水偏多1-2成,局部偏多2-5成;5月份,大部麥區氣溫偏高0.5-1℃,黃淮、江淮等地偏高1-2℃,長江中下游、江淮降水偏多1-2成,華北、黃淮北部降水偏少1-2成,局部偏少2-5成,西北中東部麥區降水正常或偏少。天氣條件有利於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赤黴病、條鏽病的流行,以及華北、黃淮北部和西北中東部穗期蚜蟲的繁殖危害,但對西北中東部麥區條鏽病流行總體不利。

预警:赤霉病和蚜虫将大发生

今年田間菌源量大、感病品種種植比例高、抽穗揚花期降雨偏多,預計小麥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風險高,黃淮北部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流行,發生面積約1.5億畝,需預防控制面積約2.5億畝次。初次藥劑預防適期為小麥揚花初期,其中長江中下游為4月上中旬,江淮、黃淮南部為4月中下旬,黃淮北部和華北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一、常發區田間菌源量大,滿足大流行條件

近年來,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南部等常發區連年重發,麥-稻、麥-玉米連作,田間秸稈存量大,菌源總量明顯高於常年,滿足大流行條件。其中,湖北江漢平原稻樁株帶菌率為4.5%-5.8%,當陽最高達47.4%,鄂北崗地為0.6%-3.6%;安徽稻樁株帶菌率為0.5%-2.6%,沿江達3.2%-7.9%,淮北麥區玉米秸稈帶菌率一般為0.5%-4%;江蘇稻樁株帶菌率大多在1%-2%之間,局部麥區超過5%,且單個稻樁帶菌量也顯著高於常年;河南平輿玉米秸稈帶菌率為2.7%,同比增加1.1個百分點。

二、品種感病,易感生育期與病菌侵染期吻合度高

大部麥區小麥品種佈局無明顯變化,易感赤黴病品種種植比例達90%。目前,小麥在沿江、江淮麥區處於孕穗到齊穗期,黃淮麥區處於孕穗期,同一地區生育進度差異大,揚花期將極不整齊,致使易感病期拉長,遭遇連陰雨天氣幾率增加,赤黴病流行危害威脅加大。據各地調查,病菌發育進度接近常年,各地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與小麥揚花易感病期吻合度高。此外,常發區赤黴病菌對多菌靈抗性進一步增強,防治效果顯著降低。

三、天氣條件有利於赤黴病流行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4月份,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降水偏多1-2成,局部偏多2-5成,且大部麥區氣溫偏高0.5-2℃,十分有利於赤黴病流行為害;5月份,長江中下游、江淮麥區降水偏多1-2成,將進一步加重此區域赤黴病為害程度;華北、黃淮北部降水偏少1-2成,但大部麥區澆灌漿水,造成田間溼度大,加之霧霾、結露等天氣多,將會增加赤黴病菌侵染幾率,導致病害流行。

小麥赤黴病是典型的氣候型流行性病害,流行快、區域廣、危害重。針對今年小麥易感生育期、病菌侵染期、適宜天氣“三碰頭”,赤黴病重發態勢明顯的嚴峻形勢,各地要高度重視,密切關注當地天氣變化與小麥生育期進程,及時發佈病情預警信息,指導農民和專業化合作組織適時施藥預防,最大限度減輕赤黴病發生危害,保障小麥生產安全。文章來源:農資導報(訂閱號:nzdbwx)

■文章來自網絡,【新農民網】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請讀者自行承擔全部責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