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穀類作物,小麥的果實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物質燃料,而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幾乎全作食用,僅有六分之一左右作為飼料使用,中國是世界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 赤黴病是小麥生長的常見病害,在氣候溼潤的地區,小麥穗期病害發生比較重,發病直接導致小麥穗腐,同時引起小麥苗枯和基腐。據報道,小麥赤黴病大面積流行時可造成小麥減產60%,甚至絕產。小麥赤黴病對小麥品質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小麥出粉率降低、麵粉質量差、色澤灰暗、麵筋含量減少、商品價值降低等。此外,人畜禽誤食小麥赤黴病的小麥會引起中毒反應,如噁心、頭暈、發燒、腹瀉等,甚至大出血。有研究顯示,當中染病小麥含量超過4%以上的,就不可食用。需要高度重視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下面小童根據小麥赤黴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來為大家講解。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病徵表現

小麥赤黴病是小麥發生穗腐的一種病症,主要造成小麥部分或全部腐爛,表現症狀表現為侵染初期在穎殼上呈現邊緣不清的水漬狀褐色斑,逐漸會蔓延至整個小穗,病部呈現褐色或枯黃,而在潮溼時產生粉紅色黴層就是分生孢子,空氣乾燥的時候病部和病部以上會逐漸枯死,形成白穗,但是不產生黴層,後期病部會產生黑色顆粒,導致小麥的產量嚴重減產以及降低小麥的品質。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 赤黴病的產生的原因

流行因子

小麥選育品種的抗病性、暖溼氣候條件、菌源數量是直接影響小麥赤黴病的發生、流行強度的主要因素。

品種的感病性

在小麥種植中,感病或中抗品種的應用比較廣泛,因為高抗品種選育目的性的限制,高產性能或其他農藝性狀導致很難推廣。同一小麥品種在不同生育期表現出的感病形狀也存在較多的區別。按照揚花期、抽穗期、乳熟期小麥感病性狀會逐漸降低至不再入侵。

菌源量的多少是小麥赤黴病是否流行的前提條件,越冬秸稈等植株殘體的空中孢子浮游量、帶菌率及小麥穗部孢子的黏附量是體現菌源數量的重要標誌,所以菌源量越大,病害流行的程度就會越強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 小麥赤黴病的發病規律

小麥赤黴病的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黴(子囊菌亞門赤黴屬),無性態為禾穀鐮孢(半知菌亞門鐮孢屬),尤其以小麥抽穗揚花期最為嚴重,夏季高溫多雨,尤其適合小麥赤黴病的流行。一般情況下,赤黴病最初的侵染源主要以越冬植株殘體上的子囊孢子為主要途徑,而在不同的環境條件,子囊孢子的發育程度與氣溫和土壤溼度密切相關。但是

總體來說,高溫、高溼是子囊殼形成、發育、成熟最主要的條件,在相對溼度>98%或者下雨時節,子囊殼成熟後就能釋放子囊孢子,而當相對溼度≤95%時,就不能釋放。所以在小雨後,是最有利於孢子釋放的時間,孢子釋放後可以憑藉風力進行迅速傳播,3級以下的微風是最為利於傳播的,因此小麥赤黴病的傳播範圍基本在發病周邊。

另一種途徑是通過敗謝的花葯為媒介進行快速傳播,侵害病腐發生之後,迅速的侵染小穗部,並且部分病原會直接侵入到小穗內部。在小麥感染病害3至5天后,受到侵害的小穗開始發病,菌絲體沿穗軸逐漸蔓延到上下相鄰的兩小穗,在周邊環境溼度比較高的條件下,病害擴展急速加快。多雨時節下發病之後,病穗上產生的分生孢子能夠迅速傳播,加快病害的擴展和蔓延速度。而從侵入時期來看,最有利的時期可以明確為小麥抽穗至揚花後期,而在小麥乳熟期之後,病菌基本不再入侵。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 預防赤黴病,農民可以從以下重點著手

選育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

選育抗病小麥品種是預防小麥赤黴病的重要措施,目前通過品種間雜交、遠緣雜交、人工接種抗性鑑定等手段已研究出多種抗赤黴病的小麥品種,比如淮麥20、揚麥4號、揚麥18號、徐麥856等。但是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年份的發病情況各有不同,所以要根據種植地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小麥揚花期發生赤黴病的幾率大,是因為這個階段恰逢雨季,下雨較為頻繁,為赤黴病的病原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農民可以適當的提前播種小麥,這樣能夠有效避開小麥抽穗揚花期遇到雨水,從而減少赤黴病的發生。而在播種前,需要將前輪作物的殘留體處理好,深耕細耙,清溝排漬,能夠降低田間赤黴病病原的數量,還要降低田間溼度,減少赤黴病的發生,更要

合理使用氮、磷、鉀肥料,一定不要偏施氮肥,可以增強植株的抗性。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 藥劑防治與生物防治

藥劑防治主要分為藥劑拌種和適期防治。

藥劑拌種

在播種前將藥物均勻的拌在麥種中,陰乾後再進行播種,常用的拌種藥物有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三唑醇、粉鏽寧等。

適期防治

在小麥齊穗開花至灌漿階段的防治,在小麥開始開花到盛花期進行第一次預防,第一次預防1周左右進行第二次預防,如果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氣,還需進行第三次預防。

預防使用的藥物:

8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多酮、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鮮胺、丙環·福美雙、丙硫·戊唑醇、咪鮮·甲硫靈、苯甲·多抗、苯甲·丙環唑、戊唑·百菌清、井岡·蠟芽菌等,通過兌水噴霧進行防治。

而在進行藥劑防治時,要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不能一直使用一種藥物,噴施時要保證水量充足,對準部位、主要以穗部為噴藥重點

,在防治赤黴病的同時,需要同時注意其他疾病的防治,如白粉病、鏽病等,這樣可以節約人力物力,能夠起到多種效果。

生物防治

現在隨著化學藥物的不斷使用,導致病原菌對藥物的抗性越來越強,藥物防治赤黴病的難度不斷加大,同時大量的使用化學藥物,容易造成藥物殘留,嚴重汙染環境,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也能夠有效的防治赤黴病,而且不會造成藥物殘留及危害環境。

已報道的用於生物防治的微生物主要是植物內生菌,如酵母菌OH182.9、黏帚黴GW-1-1、黏帚黴NMW-5-3、黏帚黴GJ-1-1和鏈黴菌Y天G17等。

但是目前小麥赤黴病的生物防治處於研究探索階段,研究最多的主要是篩選發現能夠抑制小麥赤黴病病原生長的植物內生菌,而在實際種植與應用的報道很少,因此對於小麥赤黴病的生物防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小麥受到“赤黴病”侵害,會導致減產率高達60%,如何科學預防?

小結

小麥赤黴病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農民的收益,而導致赤黴病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家一定要提前預防,從選種開始,每一步都不要出錯。

此外,我們需要把握的產生赤黴病的關鍵,就是從小麥揚花期開始發生赤黴病的幾率最大,因為這個階段恰逢雨季,下雨比較頻繁,為赤黴病病原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儘量提前播種,避開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雨,減少赤黴病的發生幾率,所以農民要高度重視天氣變化對小麥赤黴病流行的影響,但是科學用藥是大家防治赤黴病,並且補救止損的最後一道防線。

喜歡 、種植養殖技術、農村趣事的朋友,請關注小童,我會把我瞭解和學習到的知識和農村趣事分享給大家,謝謝大家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