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如果有人問一、二線城市與二線以下城市有什麼區別,也許會眾口不一,但至少會有上百種答案。 如建築風格、城市道路規劃、綠化覆蓋率、高校數量、奢侈品牌入駐等等,這些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規模不同,然而真的只是PLUS版和迷你版的區別嗎?當我們身處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時,我們其實明顯察覺到除了規模以外的一個最本質區別,那就是二線以下城市,沒有中心。

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上海外灘

斗轉星移,歲月變遷,不管城市如何發展,杭州的核心永遠是環西湖,而外灘也永遠是上海的象徵,更不用說紫禁城外面的二環。但是我們有多久沒去過溫州的五馬街了呢?

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五馬街

今天,溫州市中心依然堵成一鍋粥,但它卻像塊年代久遠失去磁性的老鐵,已經越來越缺乏吸引力。浙南第一高樓世貿中心裡的商場就像某個縣城的打折賣場,裡面設計的逼仄、侷促,找個洗手間能讓你把尿憋回去,在綜合體氾濫成災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真正的市中心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大型綜合體。而與尷尬的溫州飯店相比,龍港的萬達卻客流如織。

也就說郊區郊縣的人沒什麼意願去市區。論美食,無論是平陽、蒼南、瑞安,還是洞頭、樂清比起市區絕對是不遑多讓,甚至更為豐富。而且你以為學會溫州話就能走遍溫州了嗎?Too Young。走出幾十公里,你可能就以為到了外省了。因為你發現這裡的溫州話跟那裡的溫州話,竟然不一樣,甚至是完全不一樣。當郊縣本地頂不住人們的時尚和品質要求時,大部分人不是去五馬街、大南門,而是直奔杭州、上海。

城市中心就好像一個人的個性,以這個中心為基本點向四周擴散發展,再輻射到周邊。失去城市中心有多嚴重呢,我們看看國內一些沒有存在感的省會城市,濟南、石家莊、貴陽、合肥、福州等,都沒有突然的記憶點,儘管也會有類似趵突泉、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觀,但想做網紅級城市,這些顯然遠未夠班。

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萬象城

再回到溫州。現在,龍灣有萬達,甌海有萬象城,鹿城區雖然誕生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四不像新商場,總得來說還是老三樣:開太、銀泰、時代,現在偶爾路過,倒是蠻有年代感的。

當然,比溫州更沒有中心感的城市還有隔壁小弟——台州,不知道哪位先賢洞察到了台州的神奇地理情況,在其它城市都叫市的時候,台州一直叫台州地區。這真的有點意思,路橋、臨海、椒江、黃岩、溫嶺真的像各自為政的幾個迷你小城市,它們的分佈竟然是斷片的,徑渭分明,就是外地人路過都能察覺到明顯區別。相比起來,溫州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都是鹿城獨佔市區名分,但至少與甌海是緊密相連的。

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臨海長城

全國的發展如火如荼,一線、準一線城市層出不窮,但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因為城市形不成一個核心點,也就很難匯聚成強力的整體品牌效應。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隨著郊區郊縣的強勢崛起,類似市中心的朔門街、第一橋、紗帽河將進一步弱化,甚至不再有人提起。

沒有中心的城市很難跨躍三線——比如溫州、台州

紗帽河

總體上來講,溫州的城市大框架打開得有點慢,想想信河街以前多少巷弄,至今記得民間俚語:走錯巷。以前的溫州市中心河網密佈,橋路相連,巷弄萬千,從五馬街到解放北路再到麻行碼頭的民國建築沒能連成片,真是太可惜了,那或許是溫州市中心唯一一次建立硬核吸引力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