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大橋主要信息

柳州白沙大橋由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承建,於2015年5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大橋為單塔雙索麵斜拉橋,橋樑全長1920米,塔高106米,主橋寬度38米,長度400米,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50公里/每小時。

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柳州之門”的由來

大橋主橋設計為一跨過江,只有中間主塔,因似門形,被市民們稱作“柳州之門”。

大橋主塔共由27節總重量達4178噸的鋼節段組成,其中最大節段重293.4噸,約等於70頭成年非洲象的重量。其中,主橋“空間異形扭曲反對稱全漂浮體系”建設規模為世界上同結構類型橋樑中最大的一座,同時也是高度最高、跨度最大、用鋼量最多的“反對稱結構斜拉橋”。

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大橋的關鍵部位是如何建成的?

白沙大橋的空間異形結構主塔是其關鍵部位,弧線形塔身彷彿將兩根筆直的鋼塔在106米的空中擰成一個“麻花”,使得建設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對此,施工方設計了能夠同時滿足主塔高度、異形結構、線性、穩定性要求,能夠實現模塊化設計並在現場快速安裝的整體行架,採用拼裝方式進行架設。在滿足綠色環保要求的同時,使得行架能夠循環利用於各類豎狀結構物施工,有效節約了項目成本。針對主塔吊裝施工,他們專門研發了新的施工工法,即在河上架起了上百米高的臨時支架,在支架上安裝橫樑,橫樑上設置4個可以任意移動的吊鉤。通過電腦分析數據,指揮吊鉤移動,保證主塔安裝的精度控制在5毫米誤差範圍之內。

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大橋成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

柳州白沙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加強科研開發和工藝優化。先後獲得國家級授權專利發明16項、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法4項。依靠豐富的施工經驗和多項獨有的水中施工專利,施工方解決了一道道橫亙在建設路上的難題。此外,該橋建設中數字模型、BIM技術、信息化遠程監控技術的應用,拓展了國內複雜鋼橋建設信息化施工技術的應用,對今後同類橋樑施工具有廣泛的參考應用價值。

柳州白沙大橋的“柳州之門”

大橋建設的意義

白沙大橋通車後,大橋與周邊道路,將成為連接柳州東西方向的交通大動脈,不僅能大大方便居民出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更將成為柳江“橋樑博物館”的嶄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